唐后期的宦官专权。
在牛、李两党的背后,都隐隐有宦官集团的支持。事实上,导致唐后期政治腐败的更大问题正是宦官专权,这可能是中晚唐政治生活中另一个难以破解的困局。与藩镇割据相比,宦官专权更是腹心之患。在宦官内部,也有不同派系之间的斗争,这些斗争与外朝官僚的党争纠缠在一起,给中晚唐的政治带来巨大的危害。
在唐初,朝廷对宦官的使用有一定的限制,唐太宗特别规定,内侍省不置三品官,级别最高的内侍也不过是四品官。直到武则天称制之前,宦官的职能不过是阁门守御、内廷洒扫而已。中宗以后,宦官的人数增加到三千余人,但高品者仍然很少。宦官在唐代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是从玄宗时开始的。
玄宗在位时间很长,对宦官的使用范围更广,限制则更少。稍微合乎他心意的宦官,就被授予三品的左右监门卫将军。据史料记载,当时宦官“黄衣已上三千人,衣朱紫者千余人”,可见其规模之大、品阶之高。
唐玄宗时权势最为显赫的宦官有两位。首先当然就是高力士,他出身于岭南,自幼入宫,后成为玄宗的心腹,在玄宗发动的几次宫廷政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元、天宝时期,高力士权倾天下,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都因之以取将相。不过,他对唐玄宗始终忠心耿耿,故时人对其并不太反感。另一位是杨思勖,本姓苏,也来自岭南。他有勇力,为人残忍好杀,开元时,多次率军征讨安南(今越南)、岭南等地的叛乱,屡立战功。
杨思勖墓壁画
宦官对于朝政的真正干预,是从安史之乱后逐渐掌握禁军兵权开始的。如李辅国在肃宗时从幸灵武,程元振保护代宗即位,均立下大功,但仍未直接掌握禁军的兵权。到了朱泚叛乱时,德宗仓皇逃到山南,宦官窦文场、霍仙鸣一路随从护卫,于是,当乱平之后,德宗不再信任朝官,而特设神策军护军中尉两员,由窦、霍二人充任,统率神策军。从此,由宦官统领神策军成为固定制度,直至唐亡。
唐墓壁画中的宦官形象
神策军地位在其他禁军之上,装备精良,有十五万人之多。控制了神策军等于控制了中央的军事力量。朝廷又以宦官为监军使,驻扎各个藩镇,直接与中央联系,既是中央耳目,又是控制地方的手段。
宪宗时期,宦官的权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首先,设立了左右枢密使,由宦官刘光琦、梁守谦担任,他们成为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枢纽,使宦官干预中枢决策成为可能。枢密使的出现,最终确立了中晚唐中枢体制的新格局。其次,宪宗时,宦官还掌握了除神策军之外其他禁军的控制权,中央禁军尽在掌握中。从此,两枢密使、两中尉号称“四贵”,掌握军政大权,成为政府实际统治者。
宦官不仅掌握了禁军,也一度掌握了地方节度使的任命。许多禁军将领为了求得节度使之职,不惜以极高的利息向富户借债,来贿赂左右神策中尉,当上节度使之后,就大力搜刮民脂民膏来还债,当时民间戏称之为“债帅”。
宦官权力的扩大,直接破坏了君臣同心同德共谋中兴大业的政治氛围,而宪宗本人最终也死在宦官之手。当然,宪宗不是唯一一位被宦官杀死的唐朝皇帝,他的孙子敬宗同样是被宦官所杀,年仅十八岁。事实上,自顺宗直至唐亡,除敬宗外,八个皇帝都是宦官拥立的。
跋扈的宦官胁迫皇帝,蔑视宰相,欺凌士人,横行朝野,必然与朝官发生冲突。由于宦官的机构在北面宫城,朝官的衙门在南面皇城,因此朝官和宦官的斗争被称为“南衙北司之争”。这种斗争在接替敬宗即位的文宗时期达到高潮。
与父亲穆宗、长兄敬宗皇帝不同,新即位的文宗立即显示出与骄奢淫逸的父兄不同的品质来。他喜欢读书作诗,尤其喜读《贞观政要》,在与大臣们讨论政事时,也经常注意总结天宝之后的政治得失,颇有太宗遗风。对于轻易废立皇帝的宦官集团,年轻的文宗极其愤怒,希望能设法剪除。然而,这种举动带来的后果却是灾难性的。
文宗虽然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却没有任何政治经验可言。登基时,他年仅十七岁,且一直深处王府之中。与祖先相比,他既没有太宗皇帝那样在沙场上出生入死的创业经历,也没用玄宗那样广交豪杰、培植亲信的政治实践,要想剪除手握重兵的宦官,实在是痴人说梦。后人评论文宗“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是颇为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