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藩镇割据

2020年6月15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藩镇割据。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十一月,在魏州(今河北大名)东部,四位反叛朝廷的河北节度使在这里上演了一场建号立国的闹剧。幽州节度使朱滔称冀王,魏博节度使田悦自称魏王,成德的王武俊称赵王,平卢的李纳自称齐王。他们追溯了周代的分封制度,刻意把自己的领地打扮成周代的诸侯王国,虽然仍沿用唐朝年号,但却只对天子做象征性的臣服,在各自管内仿照朝廷典章设置百官。

这四个藩镇称王,主要是在各自藩镇内部为自己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性。事实上,到8世纪后期,认为中国已经进入春秋那样的封建割据时期的思想颇为普遍。从这一点来看,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结构已经与前期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种形势,正是安史之乱后朝廷面临的最大困局,那就是藩镇割据。当时为了尽快平乱,唐王朝先后任命了几位安史旧部担任节度使,他们仍然统率着原来的军队,并自行任命管内的官吏,只是以表面上的投降换取了朝廷的承认,而朝廷则以节度使的头衔换取了暂时的安宁。在这些藩镇中,李宝臣的成德镇(治今河北正定)、李怀仙的幽州镇、田承嗣的魏博镇并称为“河朔三镇”,是最跋扈的藩镇,名义上尊奉唐王朝,实际“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父死子继,长期割据一方,直到唐亡。在中唐以后,河朔三镇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时常连兵对抗朝廷,他们的存在,对中晚唐的政局有着巨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后,内地也普遍设立藩镇。河北之外,中原藩镇有些割据性较强,如淄青(治今山东东平西北)、淮西(治今河南汝南)等。南方藩镇则军队很少,往往不设节度使,而只设观察使,以文臣充任,他们基本忠于朝廷,江淮、剑南诸道则成为朝廷财政的支柱。

唐德宗 / 唐宪宗 / 李德裕 / 宦官 / 黄巢起义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