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隋唐五代两宋-隋朝(581年-618年)+再造统一-“王气所聚”的武川镇-杨坚崛起——关陇集团登上了历史舞台-隋朝建立——新兴王朝的勇气与智慧-伐陈之战——走向统一-炀帝功过-隋朝的制度创新——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变革-从晋王到皇帝-“尚秦汉之规摹”——志向远大的隋炀帝-东征高丽——隋王朝开始步入险境-国破身亡——隋炀帝身后事+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朱温灭唐,建立五代第一个中原政权——后梁-李克用与十三太保的传奇-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周世宗的神武雄略-五代的削藩尝试-儒衣书服,盛于南唐-钱镠治理苏杭-王审知治闽-偏安一隅的前后蜀-南楚——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的王朝+唐朝(618年-907年)-贞观之治-战功卓著的秦王李世民-变起玄武门-政治环境宽松的贞观之治-“天可汗”唐太宗——贞观时期和谐的民族关系-以人为镜可知得失-立储之困与太宗晚年政局-武则天-武则天的身世-废王立武——关陇集团与新兴力量的较量-保马法-军器监-武则天与高宗合称“二圣”-武则天称帝-标新立异、“自我作古”的女皇-政归李唐-开天盛世-开天盛世是从乱象中走出来的-“救时宰相”姚崇-唐代的制礼作乐-空前繁荣的富庶时代-昂扬与超越的盛唐气象-安史之乱-奸相专权与动荡的政局-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语言天才与舞蹈专家安禄山-起兵范阳-明皇幸蜀-收复两京-安史之乱的消极影响-中晚唐的困局-藩镇割据-力求振作的唐德宗与“泾原兵变”-元和中兴-牛李党争-唐后期的宦官专权-甘露之变-回光返照式的大中政治-黄巢起义与唐朝覆亡-世界都会长安-隋文帝营建大兴城-唐代长安城与“三大内”-曲江大会和雁塔题名-国际化的大都市-从“象天法地”政治之都向世俗生活之都的转变-吐蕃兴衰-吐蕃崛起-心胸宽广的国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和战之间的唐蕃关系-安史之乱后的唐蕃关系——吐蕃大军攻陷长安-佛教在吐蕃的传播与吐蕃的衰落-敦煌-藏经洞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华戎所交的都会与灿烂的敦煌艺术-吐鲁番与敦煌-归义军时期-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以大唐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唐代的贸易大通道——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西行求法的高僧大德-唐代宗教-儒释道辩难-唐代佛教的中国化-道教的极盛-唐玄宗遍注三教-会昌灭佛-佛教的再起-唐代民间的佛道关系+北宋(960年-1127年)-宋太祖-气度非凡的赵匡胤-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杯酒释兵权与“强干弱枝”-军事制度和官僚制度的改革-募兵制与兵民分离-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宋朝的“祖宗家法”-斧声烛影,千古之谜-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北人与南人之争-“元老”和“新进”之争-景祐党争-罢免吕夷简,重新起用范仲淹-庆历新政+南宋(1127年-1279年)-澶渊之盟-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登基称帝-辽国得到燕云十六州-高梁河之战——宋辽第一次正面对决-雍熙北伐-澶渊之战,两军对峙-澶渊之盟——开启宋辽一百二十年的和平-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最终选择了王安石-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免行法-裁减冗兵,整顿编制-将兵法-保甲法-振兴武学-改革科举,振兴教育-新法遭遇的非难-变法派阵营的矛盾和分裂-靖康之难-宋徽宗与蔡京-宋徽宗年间的腐朽统治-海上盟约-靖康之难-宋金和战-宋室南迁-岳飞精忠报国-宋高宗、秦桧卖国求荣-岳飞的死因-谁是害死岳飞的真凶-偏安东南-秦桧专权-宋孝宗革新吏治的努力与“隆兴和议”-南宋后期的政治腐败-联蒙灭金与宋蒙战争的开端-贾似道专权和南宋灭亡-崖山海战-东京梦华-东京的繁华-西湖繁盛-宋代的“经济革命”-宋朝经济的内在矛盾——从纸币说起-宋代新儒学-新儒学的兴起-王安石的“荆公新学”-周敦颐——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张载——“横渠四句”-程颢、程颐——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鹅湖之会”与朱陆异同-浙东事功学派的兴起-宋代文化-宋词——婉约与豪放-诗文革新运动-宋诗——以文为诗,开辟新局-“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宋代的尚意书法-古典绘画的全盛时代-通才型科学家——沈括与苏颂-印刷术的高度发达-火药和火器在军事中的广泛运用-造船业、航海技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东征高丽——隋王朝开始步入险境

2020年6月15日 字数:1324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东征高丽——隋王朝开始步入险境。

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就曾派汉王杨谅率三十万大军反击了高丽与靺鞨对辽西的联兵进犯。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决心彻底解决辽东问题,这年二月,杨广下诏讨伐高丽。

为什么要打高丽?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实际上是打辽东,当时“朝野皆以辽东为意”,因为辽东原来是汉朝的四郡地,是中国统一王朝的一个部分。辽东没有统一进来,国家的统一就没有最后完成。所以说,从隋文帝开始,一直到唐高宗,每一个皇帝都打辽东。为什么要打?就是要完成国家的统一。对一个帝王来说,国家的统一与边疆的巩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大业七年,为征辽东,全国各地的军队、水手乃至粮草、辎重等,都汇聚到涿郡,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以大隋当时的强盛,平高丽将会像平陈战争那样顺利,甚至比平陈还要轻松许多。杨广对战争结果更为自信。然而,此时的他根本不会意识到,东征高丽这个决定最终拉开了隋王朝空前危机的序幕,当然,也是他个人悲剧的开始。

炀帝忽略了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特殊的地理环境。隋朝的军队出海作战,并没有什么优势,他们不擅长水战,尽管有一支来护儿的水军,但最后基本上全军覆没了。战后清点,渡过辽河的三十五万隋军,回到辽河以西的才两千七百人!

损失惨重的隋炀帝很快组织起第二次东征,就在高丽马上要弃城投降、几近成功的时候,有人却从后方匆匆赶来,向杨广报告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杨玄感起兵叛乱了。杨玄感时任礼部尚书,负责在河南督运粮草,他扣下了即将运往前线的军粮,起兵造反。很多关陇勋贵子弟纷纷响应,叛乱的兵力一度多达几万人,直奔东都杀去。杨广闻讯后立刻下令从高丽撤军。

杨玄感是杨素之子,他叛乱的原因就是隋炀帝继位以后,曾经对杨素有过猜疑,说杨素如果没有死的话,我也会把他灭掉。因此作为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心里自然就觉得很害怕,担心有朝一日隋炀帝对他下手。

隋帝国的各路重臣得知杨玄感造反,怕危及权贵势力,不待杨广命令,即纷纷起兵讨逆。虽然杨玄感吸引了近十万各路农民军前来投奔,但是这些农民军的战斗力实在太差,不过一个月,就被消灭,杨玄感自杀身亡。第二次征辽东就这样被叛乱打断了。

当时追随杨玄感起兵的,还有一大批像李密和李子雄这样来自关陇集团核心家族的成员,这个现象表明隋朝的统治阶层已经发生了很严重的分裂。另一方面,杨玄感起兵使第二次征辽战争很快就失败了,这样就动摇了隋朝的统治基础,使之后的农民战争获得了更大的一个发展空间。

大业十年(614年),杨广三征高丽。此时,高丽历经三年的战争,国力早已不支,只好向隋炀帝认错,并称臣求和。这次东征大隋取得了名义上的胜利,但是隋朝国内早已怨声载道,天下骚动。据史学家考证,攻打高丽的兵役徭役量超过了隋代几项大工程的总和,达到几乎全国就役的程度。

征高丽前后动用一百三十万军队,除了军队以外,还要征发大量民工为战争服务。拿造船来说,当时就在沿海地区设立了几个造船厂,比如在东南就征发了很多人日夜不停地为他建造战船,这些民工就站在水里,天天造战船,结果腰部以下都生蛆了,死了差不多一半。

征辽大军中的大规模逃亡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逃奔到山东、河北的深山大泽之中。走投无路的百姓高唱《无向辽东浪死歌》:“忽闻官军至,提剑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呐喊。很快,全国就形成了三个农民军集团,即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以及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

百姓摇旗呐喊的时候,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爆发了。大业十三年(617年),唐国公李渊、武威富豪李轨、江都通守王世充等手握重权的大臣不约而同纷纷起兵,割据一方,众多世族也加入其中。

隋炀帝 / 隋朝 / 杨坚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