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杨柳青年画《张良吹箫破楚兵》。描写的是楚汉相争,项羽中了韩信十面埋伏之计,阻于九里山下的故事。画中项羽坐于军帐下,虞姬等一旁侍立,帐外辕门上旌旗招展,众将官候命待战。画面上方,韩信领兵隐匿于山后,上坐张良吹箫。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场战争能像这场战争一样如此充满魔力。它的胜负直接决定了一个伟大王朝的诞生。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战争的巨大魅力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战争本身。这场战争的几乎每一个情节都成了后世津津乐道的经典故事,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成语也因此诞生,两千年来一直融入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我们的肌体和血液之中,左右着我们的行为、思维甚至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琅琊刻石。存二世诏书八十六字。
陈王首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少子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一年后,秦始皇生前依靠其声威压制、掩盖的帝国危机,终于以不可阻挡之势爆发。
公元前209年七月,前往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戍边的九百名戍卒,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境内)遭遇大雨,将无法如期抵达。按照秦律,误期要处斩。在走投无路之际,率队的两个屯长决定造反,这二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首领陈胜、吴广。
为了使众人接受他们的起义决定,吴广将一张写有“陈胜王”三个字的帛书偷偷塞进渔民捕获的鱼腹中。戍卒买鱼回来,剖开鱼腹,发现了帛书,十分震惊,就把这事传扬开去。
当天晚上,陈胜又悄悄躲到营地附近的神祠丛林中点起了篝火,装狐狸叫,声音隐隐约约作“大楚兴,陈胜王”。戍卒们听了更加诧异。第二天,“篝火狐鸣”的奇闻异事迅速传开,大家都暗中指点着陈胜,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位将带领他们造反的首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彭卫
陈胜、吴广实际上是通过这个方式,来证明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从道义上给参与的同伙一种有效的心理暗示。他们的目的也确实达到了,把来自不同地方的戍卒团结在一起,以对抗的方式挑战当时十分强大的秦帝国的国家体制,篝火狐鸣的心理强化方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陈胜、吴广杀死押送戍卒的两名军官,号召大家揭竿而起。
起义军接连攻克蕲(今安徽宿州南)、铚(今安徽濉溪)、酂(今河南永城西)、苦(今河南鹿邑东)、柘(今河南柘城北)、谯(今安徽亳州)。在攻克陈(今河南淮阳)后,陈胜自立为王,号“张楚”。
由于秦的暴政,楚人一直怀念故国。因此,陈胜起事时,便以楚的名义相号召,故把国名定为“张楚”,意为“张大楚国”,期望能够得到楚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一石激起千层浪,深受秦暴政之苦的百姓,纷纷杀死地方官,响应起义。一时间,起义风潮席卷全国。
陈胜分兵数路向秦发起总攻。其中,武臣一路北上攻打赵地,周巿一路进攻魏地,周章(也称周文)一路西进攻秦。然而,形势的发展很快超出陈胜的控制。八月,武臣平定赵地后,自立为赵王。九月,齐国旧贵族田儋在狄(今山东高青东南)起兵,自立为齐王。武臣派往燕地的将领韩广自立为燕王。周巿平定魏地后,立旧贵族魏咎为魏王。
在经历了秦十五年的统一之后,中国再度出现诸侯分立的局面。然而,这样的局面到底能够维持多久?未来的中国将走向何方?是重归统一,还是回到诸侯并立的战国时代?
相对于周八百余年的分封局面,秦十五年的统一只是短短的一瞬。人们曾经对统一充满期待,希望自此可以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但秦王朝的所作所为却令他们大失所望。这种失望很容易直观地归因于体制的变革,而且,旧六国的遗老遗少也或多或少地怀念分封体制。因此秦帝国一崩溃,最先被唤醒的就是对统一体制的反动。
这一年的九月显然是多事之秋,除了齐、燕、魏重新复国之外,还发生了几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事。
汉画像石上的亭长迎驿客场面
一件是刘邦在沛县(今江苏沛县)起兵。
刘邦举义。
刘邦,字季,泗水郡沛县人,出身普通农家。他是当地出了名的浪荡子,史书说他“好酒及色”,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酒色之徒”。刘邦不喜欢干农活,便做了地方小吏——亭长。一次,他押送刑徒到骊山修建始皇陵,途中刑徒纷纷逃走。按照秦法,刑徒逃走,刘邦也要受连坐。刘邦索性放走其余的刑徒,自己也逃到芒砀山泽(在今安徽砀山东南,与河南永城接界),聚集了数百逃亡的人。陈胜起义爆发后,沛县吏萧何、曹参召回刘邦,里应外合,杀死沛县令,推刘邦为县令,号“沛公”,组织起一支两三千人的队伍。
据史料记载,刘邦不务正业,整日游手好闲,与县衙里的官吏个个打得火热。一日,县令的好友吕公迁来沛县,县上的官吏都去拜贺他。当时主持接待客人的是担任县主簿的萧何,他规定礼品不够千钱的只能坐在堂下。刘邦递上礼单,上写“贺钱万”。吕公听说后,亲自出门迎至堂上。其实那只是一张白条。刘邦满不在乎地坐在首席高谈阔论。客散后,吕公对刘邦说,自己有个女儿,想许配给他。刘邦当即答应了这门亲事。吕公许配给刘邦的这个女儿,就是日后一度将西汉王朝闹得天翻地覆的汉高祖皇后吕雉。
一件是项梁、项羽叔侄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
《晚笑堂画传》中的刘邦
项氏起兵与巨鹿之战。
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史书称他“长八尺二寸(约合1.89米),力扛鼎,才气过人”。项羽志向远大。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路过钱江时,这位二十二岁的年轻人有幸得见,羡慕不已,他手指着端坐中间的秦始皇说:我将来一定要取代他!据史书记载,他小时候学习文书学不好,学剑术也不成,他的叔叔项梁骂他,他说,学习文书只不过能用来记录姓名,剑术只能同单个人对敌,都不值得学,他想学一种叫“万人敌”的本领,一个人能打败许多人。项梁便教他兵法。
项氏世代为楚将,项梁的父亲项燕就是著名将军,在抗击秦统一战争时战死。陈胜起事时就曾打着项燕的旗号号召楚人。秦末,项梁因杀人与项羽避仇吴中,叔侄二人凭借才能在吴中颇富威望。
项梁叔侄起义后,迅速聚集八千精兵。
此时,周章一路长驱直入,顺利攻破函谷关,杀至距咸阳只有百里的戏(今陕西临潼东北)。秦二世十分震恐,命少府章邯为将,赦免正在修建骊山墓的刑徒和奴隶,组成一支数十万人的军队,阻击周章。由于力量对比悬殊,两个月后,周章兵败自杀。
章邯率领秦军乘胜东进。陈胜楚军接连失利。
《历代画像传》中的项羽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二月,陈胜撤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杀害,义军遭受沉重打击。
陈胜死后,义军群龙无首。陈胜部将召平假托陈胜名义,拜项梁为上柱国,命他西进击秦。三月,项氏军先后渡过长江、淮河,一路攻至薛(今山东滕县东南)。为了号令各路义军,项梁接受谋臣范增的建议,从民间找到沦为放羊倌的楚怀王之孙熊心,仍立为楚怀王,项梁自号“武信君”,成为实际上的义军盟主。势单力薄的刘邦于是率部投奔到项梁麾下。
项羽、刘邦这两位日后楚汉战争的主角第一次历史性地走到一起,成为战友。
楚是最后一个被秦灭掉的国家,当时流传着“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谣谚,楚人反秦意识最为强烈。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具有强化政权合法性和鼓动人心的作用。
项梁领导的楚军接连大败秦军,先后攻克亢父(今山东济宁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城阳(今山东菏泽东北)、濮阳(今河南濮阳)、雍丘(今河南杞县)、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一连串胜利让项梁产生了骄傲轻敌思想。章邯趁机调集兵力,偷袭定陶。项梁猝不及防,兵败被杀。
章邯破项梁军后,认为楚地的义军已不足为患,于是渡黄河北上,攻打赵国。赵军大败,退守巨鹿城(今河北平乡)。巨鹿是通往关中的要道之一,军事地位十分重要。秦军将巨鹿团团包围,形势危急,赵王不断派人向楚怀王求援。
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师北上救赵。同时令刘邦率兵西入函谷关,攻打秦都咸阳。并与众将约定,先入关灭秦者为关中王。
宋义率军进至安阳(今河北阳原东南)后,便逗留不前。他打的是坐收渔翁之利的主意,想等秦、赵决出胜负后,再“承其敝”,出兵获利。项羽一心想为叔父项梁报仇,誓与秦军决一死战。他杀死宋义,率领楚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仅带三天的粮食,以示必死的决心。“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于是大败秦军。章邯率二十余万秦军投降项羽。
巨鹿之战不仅打垮了秦军主力,奏响了秦灭亡的序曲,而且奠定了项羽在诸侯中的领袖地位。
刘邦入关。
由于秦军主力开赴赵地,西线空虚,所以刘邦军一路没有遇到大的阻力。刘邦的战略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尽早入关,直捣咸阳。因此他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沿途遇到城邑,能攻则攻,不能攻则过,不与秦军纠缠。
刘邦军行至宛(今河南南阳),遇到南阳郡守的顽强抵抗。刘邦采纳郡守舍人陈恢的建议,招降郡守。这一举措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此后所过城邑纷纷归降。刘邦命士兵不得掳掠,受到百姓的拥护。这样,刘邦军仅花了十一个月时间,便顺利抵达武关。
公元前207年八月,刘邦攻陷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北)。此时已做了丞相的赵高,害怕秦二世怪罪,迫二世自杀,派人向刘邦求和,愿与刘邦中分关中,被刘邦断然拒绝。
九月,赵高立二世侄子子婴为秦王。这意味着赵高也承认秦帝国不复存在,秦已沦落为一个诸侯王。
随后,子婴杀死赵高,派重兵把守峣关(今陕西蓝田东南),试图阻挡刘邦。刘邦绕过峣关,翻越蒉山(今名天马山),在蓝田(今陕西蓝田)大败秦军。
张良像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大军进抵霸上(今陕西西安东郊)。即位仅四十六天的秦王子婴,素车白马,脖子上系着绶带,奉上皇帝玺节,在轵道亭(今陕西西安东北)投降。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国——秦王朝宣告灭亡。
刘邦进入咸阳后,立刻被帝都的繁华所吸引,他打算住在宫中好好享受一番。倒是他的同乡、屠狗出身的樊哙比他清醒。他质问刘邦说:“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劝他封存宫室、府库,仍然驻军霸上。刘邦不肯听。张良也劝他:“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刘邦这才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十一月,刘邦召集各县父老、豪杰,宣布废除秦朝苛法,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民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平定河北之后,率领各诸侯兵向咸阳进发。行至新安(今河南渑池东),项羽担心投降的秦兵心怀异志,连夜将二十余万秦兵全部活埋。
项羽军进抵函谷关,见关门紧闭,勃然大怒,下令攻破函谷关。
十二月,项羽军进驻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范增听说刘邦入关后的举措,意识到刘邦是项羽独霸天下的最大敌人,建议项羽迅速进击刘邦。此时,项羽拥兵四十万,刘邦军只有十万,力量对比悬殊,两军交战,刘邦必败无疑。
清代台湾年画《鸿门宴》
汉画像石上的击剑场面
项羽的伯父项伯与张良交好。他连夜骑马飞奔到刘邦军营,劝张良赶紧逃走。张良偕项伯去见刘邦,刘邦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解释说自己决不敢背叛项羽,派兵把守关门只是为了防备盗贼。项伯被刘邦的说辞打动,出主意让刘邦明天一早亲自到鸿门谢罪。
第二天凌晨,刘邦率百余骑到鸿门谢罪。项羽怒气全消,设宴款待刘邦。于是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一幕——鸿门宴。
宴席上,范增屡屡示意项羽杀了刘邦,项羽不予理会。范增让部下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伺机杀了沛公。项伯看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也拔剑起舞,护在刘邦身前。张良见事情不妙,找来樊哙。樊哙手持剑和盾牌,冲进军门,怒斥项羽: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取,以待大王来。如此劳苦功高,未有封侯之赏,大王却听信谗言要杀他。这是步亡秦的后尘!项羽无言以对。
坐了一会儿,刘邦趁出来方便之机,带着樊哙等四位随从,偷偷抄近道回到军营,留下张良替他周旋。张良估计刘邦已经回到军中,便向项羽谢罪辞行,将一对白璧献给项羽,一对玉斗献给范增。范增将玉斗掷在地上,拔剑砍碎,长叹道:唉!竖子(意“小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定是沛公,我们不久就会成为他的俘虏!
后来发生的事果然验证了范增的预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宋艳萍
从鸿门宴可以看出刘邦这个人确实是非常机智、勇敢,临危不乱,而且能屈能伸。但是项羽这个人优柔寡断,看到刘邦来了,态度非常好,就不忍心再杀他,有妇人之仁,没有比较长远的眼光。他的优柔寡断直接导致了范增计划的失败,让刘邦有了逃走的可乘之机。鸿门宴可以说是楚汉战争一个重要的起点,项羽就是因为优柔寡断,为自己树了一个最大的敌人,为自己的最终覆灭埋下了伏笔。
数日后,项羽率兵进入咸阳,杀死投降的秦王子婴,将宫中的美女、财物抢劫一空后,放火烧城。史载,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秦国几百年创下的江山基业以及秦始皇修建的奢华皇宫,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
阿房宫遗址
西楚霸王大封十八诸侯。
项羽的举动令秦民大失所望。项羽为了称霸天下,名义上尊楚怀王为义帝,实际上却削夺了他的号令权。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将原梁国、楚国的九个郡作为封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同时大封十八诸侯。
作为六国旧贵族,项羽是最为坚定的分封体制拥护者。即使在权势达到顶峰的时候,他似乎也从未想过自己做皇帝,而是满足于做诸侯王的霸主。但是,统一早已成为历史大势,此时重行分封,其结局必然只能是惨败。
项羽分封犯了几个严重的错误。第一,分封不均。不承认业已存在的诸侯国,而是重新进行分封。将富裕、重要的地方封给自己的亲信,而将与自己疏远的诸侯封到偏僻穷困的地方。这一做法引起众多诸侯、将领的不满。第二,放弃地势险要的关中。曾有人劝项羽以四面天险的关中为都城,但项羽留恋故乡,又看到咸阳已被自己践踏得残破不堪,于是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劝说的人事后对别人说:人都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如此。项羽听说后恼羞成怒,将这个人扔进锅里煮了。
项羽虽然在鸿门宴上未杀刘邦,但对刘邦仍心存忌惮,不愿按当初楚怀王的约定封刘邦为关中王,但又不愿背负违约的恶名。他和范增偷偷商议,将巴、蜀、汉中封给刘邦,为汉王,以南郑(今陕西汉中)为都城,同时,将关中分给秦的三个降将,号称“三秦”,以此阻挡刘邦东出的道路。
栈道模型
刘邦对这样的分封结果大为震怒,要发兵攻打项羽,部将周勃等人坚决反对。萧何晓以利害,劝刘邦先赴汉中,积攒力量,待时机成熟后,再与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听从了他们的意见,领兵入汉中,并封萧何为丞相。萧何自此成为刘邦的重要辅佐。
韩信像。
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人,出身贫寒,又不治产业,整日佩带刀剑到别人家蹭饭,在他人眼中就是一个地道的浪荡子,因此曾受胯下之辱。秦末战争爆发后,他先追随项梁叔侄,但未受到重用。刘邦入蜀汉时,他逃归汉军,得到萧何赏识。但过了好长时间,仍不见提拔,以为也不会受到重用,一天便趁夜逃走了。萧何听说后连夜去追,于是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萧何对刘邦说,如果要夺取天下,必须依靠韩信。刘邦虽然将信将疑,但仍听从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此后的事实证明萧何的确有识人之才。
其他诸侯、将领同样慑于项羽的威力,将满腔的怒火暂时隐忍下来。四月,诸侯兵在戏解散,各自前往封国。
在汉中,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烧毁沿途栈道(用木板架在悬崖上铺成的道路),一来防止诸侯偷袭,二来消除项羽戒心,以示没有东向出兵争夺天下之意。
刘邦军队士卒多是关东人,因思念故乡,纷纷逃走。一日,属下报告,萧何也逃走了,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两日后,萧何来见刘邦,并带回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韩信。
诸侯反楚与楚汉相争。
五月,齐国将领田荣杀死项羽分封的齐王田都,自立为齐王,率先举起反楚旗帜,并联合梁地的彭越共同攻击楚军。与此同时,刘邦采纳大将军韩信之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突然袭击雍王章邯,迅速平定三秦。
项羽听到汉、齐、梁反叛的消息后大怒,分兵镇压。张良写信迷惑项羽,说:汉王只是想按照当初的约定,夺回关中,不敢有东进的企图。又将齐、梁联络反楚的信送给项羽,让项羽误以为齐、梁才是他真正的敌人。项羽果然中计,全力北上攻齐。
公元前206年十月,项羽又犯了一个致命错误:秘密派人杀死义帝。这给了诸侯一个反楚的最好口实。
刘邦扫清关中周围势力后,当年三月,以为义帝发丧为名,遍告诸侯:天下共立义帝,项羽杀害义帝,大逆无道!寡人愿率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公开对项羽宣战。这一檄文得到诸侯的积极响应,很快便聚集五诸侯联军,约五十六万人,东征伐楚。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正式开始。
正月时,项羽大败田荣,齐人杀死田荣,纷纷投降项羽。此时如果项羽对齐人实行安抚政策,定会赢得齐人的拥护。但项羽却反其道而行,对齐展开烧杀抢掠,将齐的降卒全部坑杀,这重新激起齐人的反抗。田荣的弟弟田横迅速集结数万士卒,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与楚军对抗。因此,虽然项羽听到刘邦率诸侯联军东击楚的消息,却因急于平定齐地,无法脱身。
诸侯联军一路没有遇到大的阻截,迅速攻占楚都彭城。项羽得到消息后,率领三万精兵回师彭城,突袭汉军。汉军大败,死伤二十余万。刘邦在数十骑兵的护卫下,侥幸逃出重围。但他的父亲刘太公和妻子吕雉(即后来的吕后),却落入楚军手中。诸侯见汉军大败,或逃或降,反楚联盟瓦解。
五月,刘邦重新集结兵力,退守荥阳。荥阳是一座重要的军事战略城市。它位于黄河向东北分流入海的地方,西面是通往关中的道路,著名的粮仓——敖仓(今河南郑州西北邙山上)就在它附近。刘邦占领敖仓,从那里获取军粮。楚汉两军在荥阳一线对峙一年多。
彭城失利后,刘邦便决定改变策略,不再亲自率兵东征,而是留守荥阳,吸引项羽主力。东面,一方面继续联合彭越,一方面策反九江王英布,骚扰、动摇楚后方;同时派韩信率兵北上,平定魏、代、赵、燕等地,与刘邦形成合围之势。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陈相灵
楚汉战争初期,韩信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计谋,让刘邦率军到中原去,跟项羽作战——可以把这看成一个内线。韩信则从北部迂回包抄。北部当时有很多诸侯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诸侯是赵王,赵王是支持项羽的。韩信打败赵王之后,燕国自动就投降了。后来,又迂回到今天的山东,把田荣等诸侯也都消灭掉了,最后对项羽就形成了一个合围。
项羽全力对付刘邦,不断袭击敖仓至荥阳的给养线,汉军粮食告急。公元前204年四月,项羽包围荥阳,汉军形势危急。
刘邦想用缓兵之计,派人向项羽求和。范增竭力反对议和,力促项羽火速进攻荥阳,一举消灭刘邦。刘邦对范增十分忌惮,陈平献计,离间项羽与范增的关系。项羽生性多疑,果然中计。范增一怒之下,告老还乡,路上发病而死。
六月,项羽攻下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刘邦狼狈逃脱,与韩信军会合,进驻与成皋一河之隔的小修武。他派两万人深入楚地,协助彭越,展开游击战,烧毁楚军粮草,连下梁地十七城。
九月,项羽率兵东击彭越,令大司马曹咎坚守成皋,不要出城与刘邦交战,十五日后他必然平定梁地,回师成皋。
刘邦见项羽离开,果然派人挑战,曹咎听从项羽的命令,不予理睬。刘邦让人连日在城下辱骂曹咎,曹咎终于忍无可忍,率兵出城,渡城东汜水,欲与汉军决一死战。楚军渡至河中央,刘邦下令出击,大破楚军。曹咎自愧上当,刎颈自杀。成皋再次落入汉军手中。
项羽攻克荥阳、成皋后,在军事上犯了一个决策性失误,即没有派重兵把守敖仓。刘邦夺取成皋后,马上派兵攻占敖仓,敖仓为此后汉军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粮食保障。
项羽从梁地回师,楚汉两军在广武(今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上)再次形成对峙局面,相持数月。彭越不断袭击楚军的给养线,楚军出现粮食匮乏。至此,楚汉战争的格局开始出现逆转。
粮草不继令项羽十分忧虑,他想尽快结束战争,于是在阵前摆了一个大案板,将刘邦的父亲太公放在上面,对刘邦说:你若不赶快投降,我就烹了太公。刘邦不为所动,反而调侃说:当日我们同时受命楚怀王,结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如果一定要烹你父亲,请分我一杯羹。项羽大怒,要烹太公,被项伯劝住了。
项羽向刘邦单独挑战。刘邦笑着拒绝道:我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约刘邦在阵前见面。刘邦历数项羽十大罪状。项羽大怒,伏弩射中刘邦胸部。刘邦伏身捂住自己的脚,说:敌人射中我脚趾了。项羽被刘邦蒙蔽,没有趁势发动攻击。
汉军东线也不断传来捷报。公元前203年十月,韩信攻陷齐国。项羽派大将龙且率二十万大军救齐,韩信设计大败齐楚联军,平定齐地。
韩信自恃功高,请求刘邦立自己为齐假王。由于韩信长期单独领兵作战,取得赫赫战功,使得他在楚汉战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甚至成为决定楚、汉决胜的关键力量,所谓“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如果此时刘邦拒绝韩信的要求,韩信必然反汉,若再与楚联手,形势则难以预料。因此,刘邦采纳张良建议,正式封韩信为齐王,以笼络韩信。果然,不久项羽就派人劝说韩信反汉,三分天下。韩信不愿背恩负义,予以拒绝。
八月,刘邦下令安葬死亡将士,由政府置办棺材寿衣,护送回家乡。百姓甚为感动,史称“四方归心”。
项羽接连在正面和侧翼战场遭受重大失败,处境日益艰难。刘邦为了让项羽释放太公、吕后,与项羽议和,以鸿沟(古运河,自河南荥阳北引黄河,至淮阳东南注入颍水)为界,中分天下。
甘肃灵台出土的汉铜兵马阵
项羽自刎乌江。
九月,项羽释放刘太公和吕后,率兵东归。
刘邦本来也想率兵回关中,做半壁江山的主人。张良、陈平劝他:楚军兵疲粮尽,这是上天要亡楚,不趁此机会灭楚,就是所谓的“养虎自遗患”。
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追击项羽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南),令齐王韩信、魏相国彭越率兵与自己会合。韩信、彭越按兵不动,结果导致汉军大败。
张良建议刘邦为齐王韩信加封土地、并封彭越为梁王,“与共天下”。韩信、彭越果然率兵前来。
清《人物画集》中的虞姬
十二月,楚军兵少粮绝,败退至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汉军将其团团包围。
刘邦为了进一步动摇楚军军心,命将士在夜里齐唱楚歌。项羽听到四面楚歌,不禁大惊:难道汉已经全部占领楚?为什么有这么多楚人!他知道大势已去,和爱姬虞姬饮酒诀别。想到这些年戎马倥偬的岁月,想到伴随自己的骏马和眼前心爱的女人,他不禁百感交集,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随声和唱。项羽泪流满面,虞姬拔剑自杀。项羽率八百余骑突出重围,汉军派五千骑兵追击。
项羽渡过淮河后,在阴陵(今安徽定远)迷路。一个耕田的老者故意指错方向,致使项羽一行陷入沼泽,被汉兵追上。
项羽且战且退,退至乌江(今安徽和县境)边。乌江亭长想送他过江。项羽苦笑道:我有何面目见江东父兄!然后,他率仅存的二十八骑士和汉军短兵相接,仅他一人即杀死数百汉兵,自己身上也受了十多处伤,最后精疲力竭,横剑自刎。
历时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宣告结束,中国重归统一。
刘邦称帝。
公元前202年二月甲午,刘邦在定陶汜水北岸举行了简朴的登基仪式,登上皇帝宝座。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王朝,因刘邦的汉王封号而称“汉朝”。初都洛阳,后迁长安。刘邦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即汉高祖。
项羽和刘邦的经历颇令人玩味。项羽力能扛鼎,英雄盖世,几乎每战必胜,所向披靡,在楚汉战争之初占有绝对的优势。刘邦没有超强的武艺,行为不拘小节,与项羽对决的每次战役几乎都狼狈不堪。但是,楚汉战争的结局却是刘邦胜而项羽败,这是为什么?
朝宴上,刘邦曾问大臣这个问题。一些大臣认为:刘邦有功必赏,与天下同利,故能夺取天下;项羽却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因此失天下。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管理国家,安抚百姓,供应粮饷,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三人都是人杰,我能用之。项羽仅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这就是我能夺取天下的原因。
有一次,刘邦和韩信闲聊。刘邦问韩信自己若为将领,能统率多少军队。韩信说:最多十万。刘邦问:那你呢?韩信不无得意地道:臣多多益善。刘邦笑道:多多益善,又为什么被我所擒?韩信讪讪地回答:陛下不能将兵,却善于统率将领。
刘邦的确善于用人,韩信、陈平等人都是先追随项羽,因没有受到重用,才转而投奔刘邦,结果成为刘邦的王佐之臣,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汉高祖刘邦像
不过,刘邦能够取得胜利,除了有功必赏和善于用人外,还有两个重要法宝:
一是重视民心。他每到一地便注意安抚百姓,聚拢人心。他的约法三章不仅令秦人折服,而且被后世奉为楷模。安民措施为他长期作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牢固的后方。
二是讲究战略战术。他不盲目追求一战一役的胜利,而是着眼大局,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司马迁曾评价项羽说:项羽这样的人才,“近古以来未尝有”。但他“自矜攻伐,奋其私智”,想要“以力征经营天下”,只能落得国亡身死的下场。西汉中后期政论家扬雄也评价说:刘邦善于运用“群策”,因此可以发挥“群力”。项羽不用“群策”,以致“自屈其力”。楚汉的胜负由此已见分晓。
战争绝非单纯的武力之争,决定胜负的往往是武力之外的民心与智慧。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刘邦顺应历史的潮流,很早就确定了统一天下的目标。而项羽却忠实地拥护早已过时的分封体制,力图重行分封,自己满足于做一方霸主。但是当时的历史形势,岂容他安坐。两个人目标和理想的不同,最终决定了两个人的胜负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