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从高层面俯视你的机器和你自己
高层次思考不是指级别高的人所做的思考,而是指自上而下地审视事物,如同你从外太空看你自己和整个地球。从这个绝佳角度,你会看到大陆、国家和海洋之间的联系。拉近镜头,你还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可以近距离看到你的国家、你的城市,再到你的街区,最后到你身边的环境。从这个宏观的视角,你对事物有了比仅围着你自己的房子打转更深刻的洞悉。
a.
不断把结果和你的目标进行对照。你必须经常在努力达成目标的同时,对机器(人和设计)进行评估,因为所有产出都能反映出机器运转情况。只要发现机器的问题,你就要进行诊断,了解是设计不对,还是员工未能恪尽职守。
样本量很重要。任何问题既可能是某种一次性缺陷,也可能体现了反复出现的问题的根源。如果你看过足够多的问题,对于你就能轻松判断究竟属于哪种情况。
b.
出色的管理者就是一家机构的工程师。出色的管理者既不是哲学家、演艺人士,也不是实干家或艺术家,他们是工程师。他们把机构当作机器看待,兢兢业业进行维护和改进。他们设计出流程图,展示机器如何运作,如何对设计进行评估。他们开发出量化工具来评价每个独立的机器部件(最重要的是人)和整部机器的运转情况。他们不断对设计和人员进行完善以便更好发挥作用。
他们不是随意而为,而是心中装着机器运行的因果关系,系统地进行维护改进。他们非常关心与此相关的员工,不希望对员工的态度、期待导致员工心情不愉快,从而影响机器的持续改进。对员工漠不关心,既对个人不利,也对个人所属的团队不利。
当然,你在机构中的职位越高,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越重要,但你仍然必须具备必要的管理/协调技能。一些年轻的企业家都是从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始,并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提升管理能力的。也有一些人一开始具备了管理技巧,随着职位攀升逐渐再发展出想象力。就像伟大的音乐家一样,所有出色的管理者都同时具备创造力和技术能力。任何层级的管理者,如果不具备组织工程师的技能,就不会成功。
c.
制定量化评价工具。量化工具能够通过提供数字、在仪表盘上显示报警灯等方式说明机器运转的结果,是进行效果评价的客观途径,并对提高生产率往往有良好功效。如果你的量化工具足够好,你仅凭该工具就可以对人们的行为及后果做出准确的判断。
在制定量化工具时,要考虑到你为了解事物进展而需要回答的最重要问题,要假设哪些数据可以揭示答案。不要用你已经有的数据,也不要按你的需要去粉饰数据,因为那样做你就无法得到你想要的答案。首先问你需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并设想一个会给出答案的量化工具。
要记住,任何一个量化工具都可能给出错误的结论,你需要足够多的证据来寻找规律。当然,输入量化工具的信息也需要经过准确性评估。从评级的平均数里面,可以衡量准确性,那些给出很高平均分的评级结果可能存在问题。强制人们对同事绩效进行从优到劣的排序,也有一定帮助。强制排序与曲线定级基本属于一类。能进行跨部门、跨团队独立评分的量化工具特别重要。
d.
要注意别把精力过多用于应付各种事务,而忽视你的机器。如果你把精力用在完成每个单项任务上,你就会不可避免地忙碌不堪。如果你能把注意力放在建造和管理机器上,就会不断有所回报。
e.
别被突发事件分散注意力。不管任何项目或计划多完备,总会产生一些突发问题,看起来似乎属于紧要且需要关注的问题。但这些突发事件可能是陷阱,分散你的精力,让你无法像机器一样思考,所以你自己一定要警觉,不要被别的事情吸引。
10.2 应对每个问题的手段都要服务于两种目的……
……(1)让你与目标更为接近;(2)能够对机器(人和设计)进行培训和测试。第二个目的比第一个更为重要,因为这是你打造一家稳健的公司,并使其在各种情况下运转良好的关键。很多人都更关注第一个目的,大错特错。
a.
经历的每件事都是一个案例。要思考它属于什么类型的案例,应适用于什么样的原则。这样做并帮助其他人这样做,你就能针对此类问题的反复发生找出妥善的应对方案。
b.
如果出现问题,要在两个层面进行讨论:(1)机器层面(该结果怎样产生);(2)案例层面(如何应对)。不要仅仅就如何具体应对进行案例层面的讨论,因为这是微观管理(你是在做你手下员工该做的工作,他们会错误地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要进行机器层面的讨论,弄清楚事情应该怎么样才是正确的,并探究为什么没有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如果你急于确定应对策略,你必须告诉你的手下该怎样做,要确保解释清楚你想怎么做以及相关原因。
c.
制定规则时,要解释清楚背后的原则。你不会希望手下员工对你所制定的规则只是敷衍了事,规则必须明确较高的道德标准,让员工感到有责任严格遵守,同时还要在实践中对规则进行完善。做到这一点,要靠稳健的、经由公开讨论测试过的工作原则。
d.
你的政策应当是你的原则的自然延伸。原则是分层的——有一些至关重要,有一些则不太重要,但都是决定你的政策的,而你个人决策受政策影响。要对政策进行梳理反思,确保彼此之间一致,也要梳理政策所依据的原则,这样做很有帮助。
如果出现无政策可循的问题(例如,某员工的职责是出差,却因出差导致了潜在的健康风险),就不应在不诉诸更高层次原则的情况下随随便便做出回答。对政策制定者而言,制定政策必须像司法体系形成判例法那样——在应对具体案例和解释法律适用过程中,反复酝酿、循序渐进。
这就是我的行事方式。当一个案例发生,我要为自己的应对方法设定原则,并与他人达成共识,看大家是否都认同这些原则,否则就进行修改完善。桥水的原则和政策基本上就是这样产生的。
e.
尽管好的原则、政策几乎都会提供良好的指南,但要记住每条规则都会有例外。每个人都有权对事物形成自己的判断——实际上也有义务对原则和政策提出挑战,如果与自己所相信的最佳方法存在不一致——但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有权去对原则和政策做出改变。改变政策必须经政策制定者(或对完善原则负有责任的人)批准。
若有人希望在桥水的重要政策上寻求例外,他们必须就此起草一份新的政策建议,上报给管理委员会。
例外情形应该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如果一项政策有了太多例外,就不会有多大效果。管理委员会将正式进行讨论,或者拒绝,或者适度修订,或者予以采纳。
10.3 了解管理、微观管理和不管理的区别
出色的管理者重视协调,而非亲力亲为。就像乐队的指挥,他们并不演奏某个乐器,却能指挥整个乐队演奏精彩的乐章。相比之下,微观管理是事无巨细向下属交代任务,甚至替他们完成任务;不管理是指员工在没有你的监督和参与下独自工作。为了取得成功,你需要了解这些区别,并在适当的层面做好管理。
a.
管理者必须确保自己负责的领域运转有效。他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把员工管理好(如上所述);(2)“下沉”去做本不该自己做但下属做不好的工作;(3)把管理不好的领域提交给上级管理。第一个选择是最优的;第二个说明要对员工和设计做出改变;第三个选择是很艰难的,但有时是必要的。
b.
管理你的下属就好比是在“一起滑雪”。如同滑雪教练在滑雪中指点学员一样,你应当与员工密切接触,在实际工作中评价下属的优缺点。通过试错进行适当的调整,慢慢地,你就能够看出他们能独立完成什么任务,不能独立完成什么任务。
c.
优秀的滑雪者当滑雪教练要比新手当教练强。可信度加权也适用于管理。你的过往记录越好,你作为教练就越有价值。
d.
你应当把具体工作授权给员工做。如果你把自己限于细节,你要么存在管理或培训方面的问题,要么手下人能力不济。出色管理者的标志是他不必亲自做任何事。管理者应视自己陷入细枝末节为不良信号。
同时,如果觉得你自己距离实际情况太远,根本不了解那些重要而缺乏管理的事务,只想着授权给别人做事挺危险的。出色的管理者知道这二者的区别。他们会加强招募、培训、监督,以便让员工尽量很好地独立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