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考虑好你要扮演老师、学生、同事中的哪个角色……
……你应该去说教、提问还是辩论。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面对分歧时,做事总是毫无章法,或者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者不去思考该怎么进行得更有效率,他们只是不假思索地表达观点、参与辩论。既然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探究事实真相,讨论还是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及其遵守程度取决于你的相对可信度。例如,就一件事该怎么办,如果让所知不多的人去指导所知甚多的人,效果就不会太好。很重要的一点是,根据对事物的理解,你要在处事果断和心态开放之间做好平衡。
要比较一下,与你存在分歧的人是否比你更具有可信度。如果你的可信度较低,你就更要像个学生一样虚心求教,保持开放心态,以问问题为主,以便了解经验更丰富的人所讲的逻辑。如果你的可信度较高,你的角色更像老师,要以阐述观点和回答问题为主。如果你们二者的可信度在伯仲之间,你应当平等、理性地进行交流。如果对谁更具有可信度存在争议,要理性地进行判断。如果你们自己无法独立有效完成,还可以寻求双方一致认同的第三方的帮助。
在任何情况下,要能换位思考,通过对方的眼睛看问题,从而了解事实。任何一方都要记住,辩论的目的是找到出事实真相,而不是为了证明谁是谁非,每个人都应当有意愿基于逻辑和证据而转变想法。
a.
学生理解老师比老师理解学生更重要,尽管二者都重要。我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可信度较低的人(学生)坚持要求可信度较高的人(老师)去体谅自己的想法,甚至在尚未听到老师表达的意见时,就企图证明为什么老师是错的。这是一种落后的思维。尽管理解学生的观点很有帮助,但一般会比较困难而且多耗费时间,导致把重点聚焦于学生的观点而非老师的意见。因此,我们的规定是,学生要首先做到开放。只有学生先消化理解老师的意见后,学生和老师才能更充分地梳理和研究学生的观点。以这种方式求取共识的效率会更高,这就引出了下一条原则。
b.
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责任尽力了解重要的事情,还必须保持谦逊和非常开放的心态。如果你的可信度不够高,在师生关系上就应先体现学生的姿态——保持必要的谦虚和开放。当然并不是说你不了解情况,而是你必须假定是这样,直到你以他人视角观察了相关问题之后。如果此时你仍不能了解,而且觉得老师也不了解,可以去找其他可信度高的人来帮助下判断。如果仍无法达成一致,那么应假定是你自己错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你能说服一些可信度高的人相信你的观点,你应当确保让你的想法被决策者听到并予以考虑,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寻求可信度高的人协助。请记住,那些在报告路线上职级更高的人,需要帮助更多人,从价值观角度遴选最好的建议。而既然大家都希望向他们报告想法,他们的时间就很宝贵,可能随机挑选帮助对象。如果你的想法经受了来自那些可信度较高的支持者的压力测试,它就有较大的可能性被高层获知。反过来,报告路线上的高层也必须就有道理的建议与基层员工尽量达成共识。对有道理的建议达成共识的人越多,就会培养更多能力强、重承诺的人。
5.4要了解人们提出意见的过程和逻辑
我们的大脑像计算机:输入数据,然后按照设计和程序进行处理。任何一个观点都由两个东西构成:数据以及你对数据的处理或推理逻辑。当听到有人说“我相信X”时,要问他们:你们用的是什么数据?你们基于什么逻辑得出的结论?
对初步、粗略的观点进行研判,可能会让你和每个人都感到困惑,所以了解这些观点的产生过程将有助于你了解真实情况。
a.
无论你向谁提问,对方一般都会提供“答案”,所以要仔细考虑要向谁提问。我经常见到有人向完全没有准备或缺乏可信度的人问问题,并相信对方的回答。与其这样,还不如不提问。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你需要仔细考虑向哪些人提问。如果你怀疑某人的可信度,要查明。
对你自己也是如此:如果有人问你一个问题,你要首先想想你自己是否合适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觉得自己回答的可信度不强,就不应该对此发表意见,更不要与人分享你的观点。
确保把你的意见和问题提给具有可信度的一方,或者你希望与之讨论的人。尽可能地把可能有所贡献的人拉进来一起讨论,有些决定将会需要别人负责最终落实。
b.
让每个人都可肆意评论其他人的观点,此举低效且浪费时间。千万不要向无关的人员提出问题,更不合适的做法是把问题没有特别指向地散发出去。
c.
提防以“我以为……”为开头的发言。因为如果仅仅是“以为”,就不一定是事实。要特别警惕那些“我以为……”的表述,因为很多人都不能准确评价自己。
d.
系统梳理员工的工作记录,评估其发言的可信度。不是每天都是新的一天。随时间推移,就会有证据显示哪些人可以信赖,哪些人不可以。工作记录很重要,在桥水,棒球卡、集点器一类的工具可以把每个人的工作记录搜集起来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