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没有听说过通用磨坊公司,但是对于哈根达斯,肯定不陌生。通用磨坊正是这个著名冰激凌品牌的生产商,成立于1886年。这家百年老店能够屹立不倒,有一个自己的秘诀。
原来20世纪有一段时间,这家公司的销售并不景气,这多少让当时的CEO鲍威尔忧心忡忡。有一天,很少清早不行出门的鲍威尔在华尔街上遭遇了”早高峰“,来来往往的人行道上,商界精英们一手拎着公文包,一手抓着汉堡,大口嚼着,还不是抬起手腕看看时间。
鲍威尔出神的望着行色匆匆的人们,灵感如火山般迸发,他立刻跑到公司,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会上他宣布,将改变所有食品的设计理念,便利优先,最好只用一只手,就可以方便的进食。
于是,酸奶杯装进了挤压式软管,麦片被浓缩成方糖的大小,冰激凌被封装进了封闭的圆筒中,插上了粗吸管。经过改造之后的产品一经问世,就好评如潮,本来疲软的销售业绩也开始一路爆红,公司在这之后得以跻身世界500强,成为北美最大的上市食品制造企业之一。
时隔多年之后,当鲍威尔在一次公开活动上道出自己的商业玄机时,人们才恍然大悟:是一只看得见的手改变了这家公司的命运。
这一事件,在通用磨坊的发展史上可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看精彩的商业故事以外,我们可以更深入的思考很多问题。
其实,这个事件过程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一家庞大的企业,逐步丧失了对市场的敏感,而改变公司命运的CEO鲍威尔,则是通过作为一个旁观者,重新到一线去观察市场,得到了启发。组织越庞大,对信息的灵敏度自然会降低,反应速度有时候也自然会迟钝很多。
有一种说法,叫做“知识的诅咒”,也就是说,我们一旦知道了某事,就无法想象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样子。当我们把自己知道的知识解释给别人的时候,因为信息的不对等,我们很难把自己知道的完完全全给对方解释清楚。总是,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
这种说法,更多的是从沟通的角度来说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在行业内拥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很可能听不进一个“外行”的建议和意见,原因就是“你了解我们这个行业…….”。
有时候“知道过头”,也就是拥有丰富的经验,反而让我们失去了智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经验,在搜集一些信息,或者刚进入某个行业的时候,在达到某个信息量之前,智慧确实会快速涌现;可是当超过某个量的时候,快速产生出来的智慧会减少,而最重要的“自己独具的观点”逐渐接近于零。是的,“知识”的增长不一定会带动“智慧”的增长,反而必须经常持有一个观念——信息量在超过某个程度之后,将会造成负面效果
智慧会减少,而最重要的“自己独具的观点”逐渐接近于零。是的,“知识”的增长不一定会带动“智慧”的增长,反而必须经常持有一个观念——信息量在超过某个程度之后,将会造成负面效果了所有想法。就如同一流的科学家达到该领域的权威地位后,就不再像年轻时期那样会产生强烈的点子,这是一样的道理。同样的情况还有,一些行业的突破,反而是外行带来的。
我这里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国内某家知名的豆浆机生产企业,在最初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一直解决不了,就是糊锅,做三次豆浆,基本有一次就要糊,他们很多技术人员研究了几年的时间,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只是糊锅的概率降低了而已,但是,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想把这个品类做大,就很困难。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是他们的门卫,老爷子突然有一天,给他们提了个建议,说你们为什么不把加热器调个个,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原来,豆浆机最早的原型都和我们使用的烧水壶差不多,发热源都在底部,而被加热的豆浆如果循环速度很慢,或者说加热的速度过快,就会导致糊锅,而调个个,就是把加热源放到上边去,就像我们在大学宿舍使用过的“热得快”,这样只要加热棒的长度合适,随着加热的进行,被加热的豆浆就自动循环起来了。
是这些研发人员的专业有问题吗?还是这位看大门的老大爷拥有的电气知识更丰富?显然都不是,其实道理和通用磨坊的问题差不多,随着专业知识越来越丰富,我们就很容易进入“知识的诅咒”的状态,进入一种惯性思维,这反而都让我们远离了智慧。
我一直把智慧定义为:智慧就是突破性的解决问题,之所以说是突破性,突破的是什么?就是突破了我们平常固定看问题的视角,其实并没有什么突破,他只是从A点到B点无数连接可能性中的一种而已,只是我们平常的固定视角不容易看到罢了。
让我们失去远离智慧的,很多时候,就是我们学不会做一个旁观者,特别是做自己的旁观者。
我们为了实现目标,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家、管理者,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在承担两个角色。一个角色是:我们是机器的设计者,这台机器,就是我们通过各种方法,驱动我们执行具体任务、实现目标的工具;另外一个角色,我们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个零件。
很多时候,我们沉浸于自己作为一个具体的零件的角色,而很少用机器设计者的视角来看问题。如果我们,或者作为别的零件的员工,在具体的运转过程中,犯了错误、出了问题,从设计者的角度来看,到底是因为什么出的问题,如果是因为零件本身不合格,达不到使机器高效运转的目的,那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去找到一个更好的,更能满足需求的零件,而不是对那个具体的零件要求过高。
如果从这个视角来看问题,我们可能就不会再过度的纠结于一些偶然的或者是本身达不到要求的零件导致的问题,要做的是尽快换一个好零件,让机器能够高效运转起来。
是什么阻碍我们看到这些视角?是我们的贪婪和恐惧,是我们的欲望和情绪,只有先突破这层障碍,我们才有可能进入真正的自由思考的境界,也就是我一直说的管子的静因之道,我们才能真正的找到那些真正的因,也就是关键核心矛盾,解开这个矛盾,其他的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只有突破了这层障碍,你才能真正的看到那些我们平常固定视角看不到的各要素之间的隐秘的关联,才能够真正的使用管子的轻重之法,因势利导,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关于静因之道,前边讲过很多次了,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以前的文章来看。)
思考,不能靠蛮力;工作,也不能只靠努力。
在努力的同时,还要学会做自己的旁观者,不带入个人的利益、好恶、贪婪与恐惧,回到事情的本源,重新去审视问题,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懂得静因之道,才能更有智慧的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