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没有料到,这次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发展成今天这样影响全国的重大卫生安全事件。这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段也是很敏感:中国人口流动的峰值——春节
难怪会有人延伸,若是对我国发动的一场生化战的话,那么他们选择的时间点简直太完美了。要是这场疫情发生在西方国家,比如美国、英国、德国,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他们会像我们这样恐慌,疫情的传播速度会有我们这样迅速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流动人口的峰值是西方的几十倍
我们不妨把中国的春运人口流动峰值和西方主要国家的人口流动峰值做个对比,我们想要的答案就会得到揭晓。
“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移。在短短40天的时间里,有30多亿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约70亿)的3/7,相当于全国人民进行两次大迁移。就以最近的2019年春运来举例子,从2019年1月21日到3月1日的40天时间里,全国人口流动量29.9亿人次。①
而拿美国来举例子。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上世纪60年代,美国在圣诞节前后的人口流动峰值约在20%,合计4000万人次。而到了现在,这种人口流动峰值降低到10%,不足3000万人次。②
2018年,英国交通管理局就过去三年的圣诞节前后全国人口流动峰值做了一项统计,2015年的峰值为490万,占总人口的比为7.5%,2016年的峰值为450万,占总人口的比为6.9%,2017年的峰值为420万,占总人口的比为6.4%。人口流动峰值呈逐年下降的趋势。③
其他西欧国家也大致相同,除开经济环境的因素之外,西方国家人们不愿意在节日点把精力和时间浪费在坐火车、飞机、汽车上,赶上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路,回去和父母亲人团聚。
就算是每年有30天的年休,他们也不会选在圣诞节这个档口。而是愿意在平时,5、6月份居多,带着家人到海边度假。他们觉得这样更为理性,一来人不是很多。用不着排队取票,也不用为了占一个酒店房间和别人争吵不休。二来是这样更为省钱。一窝蜂的出行回家,不仅抬高了物价,而且还极大的浪费了社会资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人的过年情节比西方社会更加强烈
但中国人却有着和西方人完全不同的家庭情感理念。我们中国历来都是一个人情社会,把人情、亲情看得高于一切。我们可以混得不好,我们可以挣不着钱,但我们的心里却不能忘记家庭,忘记自己的父母,忘记自己的兄弟姐妹。
而春节就是这种亲情最集中的体现。不管离的有多远,不管路费再昂贵,也要想尽办法,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赶回家中。一家人围坐在同一张饭桌上,互相拉着家常,互相询问对方这一年来的生活、工作情况。亲人之间的亲情必须有这种近乎仪式的相聚,才能显得圆满。
如果大过年的,家里面冷冷清清。没有亲戚串门,没有亲人一起举杯,这在中国人的眼里就是人丁不旺,运势不好。隔壁邻居看到了,都会想这家人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要不然怎么会这样冷清,一点都没有过年热闹的样子。
当然,除了仪式感外,能够在过年的时候,看上自己父母、兄弟一面,也算对自己心里的一种安慰。中国人最受不了的就是孤独,常年在外,不管混得多好,身边要是没有亲人,总感觉自己的成就没有人分享,自己的喜悦也没有人明白。亲人,只有自己的亲人看到了自己的成功,这才算真正的成功。
而西方人对人情的理解好像比中国要淡薄得多。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孩子过了十八岁,父母是没有义务再管你。就算你要上大学,也必须你自己承担学习费用。因此我们往往会在国外影视剧中看到上大学的学生都会利用周末时间在外面搞兼职,去酒吧当促销员、家教、超市售货员,等等。
只要他们出了家门,一切都只靠自己。混得好与不好,都是在电话中和自己的父母兄弟交流。不会因为工作生活上的事情,专门回一趟家哭鼻子。更不会为了看一眼父母、兄弟,利用圣诞几天,专门回一趟老家。和亲人们喝上一杯。
中国的人情世代相传,而西方却将功利刻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虽然说中国现在也出现了很多的养老院,但中国老人真正愿意呆在养老院的,没有几个人。曾经有一篇很感人的文章《送母亲去养老院,让我泪流满面》,里面讲述了一个儿子迫于生活、工作的因素把母亲送进养老院。但母亲不愿意,最后留着泪离开并住进了养老院。很长时间过后,儿子去养老院看望母亲,发现母亲低着头一个人沉默的坐在哪里,儿子心如刀绞。
里面的妻子从始至终,都力主把婆婆送进养老院。夫妻两个人因此产生矛盾,妻子给人的印象也是不孝顺,心肠歹毒。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中国社会的亲情:父母养儿防老,而子女和父母血浓于水,两者相互关联,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要把自己和子女分开,或者要把父母从身边拿开,无疑是从彼此身上割下一块肉,那种内心的伤痛和内疚感,永远也无法愈合。
而如果文中的妻子要是身处西方社会,无疑是最明智的儿媳妇。再没有人会骂她心肠歹毒,更不会有人说她不孝顺之类的话。因为西方社会,父母和子女的联系并没有这样紧密。比起中国家庭来说,他们更愿意把财产分得清楚。父母的就是父母的,子女的就是子女的。如果一方有困难,需要另一方在资金上面给予帮助。对不起,帮助是可以,但必须把借条写清楚,还有还款的日期。
西方社会的亲人关系,更像是一种朋友关系的外延。处得好,大家可以相互往来;处不好,大家就最好不要见面。人老了,我有养老院可以住,里面豪华、便捷。至于老了以后,我会不会孤独、寂寞,那是我自己的事情,和你无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化差异换来处事哲理的不同
虽然中国社会在进步,但有一点我们不可否认:我们习惯了人情社会,要想抛开人情,谈个人发展,谁都不愿意,谁都适应不了。能力再强的人,他也不会忘了人情,因为人情关系,会让他走得更远。这就是中国社会总结出来的,人成功必备的三点要素:天时、地利、人和。你缺了人和,也就是人情,就算你有天时、地利的因素,也注定了你的失败。
从这一点来说,一个西方人要想到中国来发展,也是有难度的。因为他们更多的看重能力、利益。很难理解中国人眼中的狐死首丘、羊羔跪乳。觉得这样矫情而多余。一个人要想生存,没有能力,就算你是国家总统的儿子,最后都可能沿街乞讨。因为父辈的资源不可能关照一个没有能力的人。他们的资源更多的是去关照那些可能带来利益,或者让自己的资本获得更多增长的子女甚至陌生人。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像马克思《资本论》里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描述。没错,西方人一直都是按照商人的模式在经营家庭,按照市场规律的准则在处理自己的亲情。虽然残酷,但很简单,也很见效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语
面对这次危机,西方人可能不会有那么大的恐慌,因为人口流动的限制会让病毒的传播速度减缓下来。他们只需要带着口罩按照政府的建议,在自己的城市干自己本应干完的事情。病毒学家那天把疫苗研发出来,这场瘟疫就像一场普通的感冒一样消失在他们的记忆当中。
我们不能说中国的亲情社会和西方的能力社会谁对谁错。只能说这是一种文化的差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能够保存至今,并仍然发挥出他的作用,就必然有他的道理。要不然我们怎么没有像庞大的古奥斯曼文明那样分崩离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希望这次疫情能够尽快得到控制!武汉挺住!中国加油!
①引自 www.chachaba.com
②引自《国外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管理的模式、经验与启示》
③引自《英国流通人口和交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