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伦敦交易员
来源:火箭(ID:RocketMode)
中信里昂应该算是最了解中国国情的外资投行(但你要较真的话,也可以说它是'中资'券商)
而中信里昂最受欢迎的栏目,得算它那始于2006年的China Reality Reality栏目了(内行人都将它简称为CRR,我个人把它翻译为'中国草根调研')。
近期,他们根据的所在城市区位、受疫情影响高低、所在行业、月收入、性别、教育水平、有无房产、婚姻状况、有无子女等条件,在中国120座城市筛选出了有国民代表性的1600位居民,调研此次疫情对大家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在国内一些靠拍脑袋来猜数据的分析师面前,下笨功夫的草根调研都应该值得尊敬。
图:所调研居民的分布情况
结果嘛,也挺有意思。
不过,考虑到版权原因,也考虑到篇幅,我就不全文解读了,在这就只挑一些有意思的案例,聊聊我的个人想法。
1、出行
防疫压力更大的一线城市对居民出行的限制较少,而人流来往压力更小的三四线城市反而对居民出行限制更大。
图:网约车的限制程度
图:私家车的限制程度 与 公共交通的限制程度
领导说,此次疫情是对我们的大考。它让更多居民看到了不同城市之间的治理差距。
比起一些中西部和三四线城市'一杆子打死'的粗放政策,以上海为代表南方沿海和一二线城市的疫情应对似乎更加科学合理。
图:今年二月,中国前20大城市的交通受影响情况
注:大家可以留意一下,2018年,中国前20大城市只有4座城市位于长江流域以北(上图红圈)。
而到了今年,不出意外的话,全国GDP排名前10的北方城市将只剩下北京1个(2019年排名第10的天津与第11的南京只有0.5%的差距了,但两者的增速惯性差的很大)。
城市之间的治理差距,不仅体现在居民出行的管理上,也体现在复工复产的效率与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上。
2、复工
但在聊疫情改变消费习惯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复工情况。
图:中信里昂对全国各地各行业的1600位居民询问后,统计得出的开工率。
注:这篇报告是2月25日发出的,所以数据也就截止到2月24日。由于这周比较忙,再加上懒癌,拖到现在才推送。
从行业来看,复工情况较好的有手机、纸业、金融(全民宅家炒股...)、建筑材料(是的,包括国内价值投资者非常喜欢的印钞机——水泥股),'复工'情况情况最差的是教育行业。
大家回忆一下,虽然这周大盘大跌,但水泥/建材股(海螺水泥、中国建材,etc.)与在线教育股(新东方在线)是不是都还在涨。
3、教育
疫情,让中国进一步普及了线上教育。
有一位在上海做老师的朋友说到:现在全中国都被倒逼成为了线上教学的实践者,比OECD预计的时间,早了整整20年。
图:疫情前就有报网课的比例 vs 疫情后有上网课的比例
不过,把数据拆分来看,似乎一线城市的线上教育普及率还是要更高一些,见下图。
4、医疗
线上教育和线上医疗常常是被并列提及的两个热门话题。
但是,与线上教育在一线城市的高普及率不同。与一些人的直觉相反,线上医疗在三四线城市的受欢迎度要高于一二线城市。
图:当遇到如感冒之类的小病的时候,你认为'平安好医生'是否能基本满足需求?
为啥会专门问到'平安好医生'?毕竟中信里昂的主要业务在香港,而平安好医生作为国内最大的线上医疗平台,也是港股里的热门上市企业。在疫情发生以来,平安好医生的股价涨幅也是很香的。
而'平安好医生'在一二线与三四线的接受程度的反差,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反映了我国医疗资源不均的现实。(有业内人士私下也说,莆田系和百度医疗广告也是高度依赖下沉市场)
在这里插播一段我的个人经历。
这几年,我在伦敦及其周边小城,和国内的北京、上海、二三线城市的三甲医院都接受过医疗服务(包括体检和陪家属/朋友)。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国内一线城市的医疗质量和体验,是要高于英国医疗资源最集中的伦敦的。但是,国内广大腹地的医疗系统,却又与英国的小城或社区医院有着很大的差距。
另外再分享一个英国小贴士:全民医保的英国之前连游客都能免费治疗,比如说,以前有很多做不起白内障手术外国人跑到英国来'薅羊毛',直到国家财政实在是扛不住了。
我刚去英国的时候对此感到新奇,问本地同学,从他们那得到的反应似乎是:去医院看病就和去警察局报警一样,都属于基本人权的政府公共服务,理所当然的不应付费。。。
好吧,虽然政治很正确,但NHS(英国医疗健康服务系统的缩写)越来越庞大的开支,给英国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每年都是两党之间撕逼最激烈的话题。
不过就像四十年前的BBC神剧<是的,首相>所说的那样:一个政府部门的地位,取决于他的经费高低。
英国卫生部门虽然烧钱如流水,但这也使得它的行政地位也比较高,在公共事务上有较大的话语权。这让它在疫情危机面前,或许比某些南欧国家、尤其是美帝(很想吐槽)能更强力一些,尤其是在全国动员前的早期预防阶段。
参考阅读:
钟南山:疫情不一定发源在中国,我们疾控中心地位太低了
意大利:“疯了,真的疯了!”
新冠疫情爆发后,为什么美国老百姓急着囤枪?
美议员当面质问蓬佩奥:新冠病毒是骗局?!
特朗普:美国疫情可防可控
特朗普还是承认了
我读完以上材料的感受是,美帝防疫不给力,就开始在嘴炮上耍赖了。。。
当然,钟老的建议也希望国内能考虑下。
5、消费
上面扯远了,还是回到正题来。
关于疫情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毫无疑问是很大的。
图:疫情发生前的消费预期 vs 疫情发生后的实际消费
由于疫情对访亲拜友的限制,酒类(白酒、红酒)和营养品(主要是保健品、礼品)对消费有着明显拖累(下图)。
我在国内一些分析师的群里,看着大家正在积极地展望未来数月的'报复式消费'反弹。
但中信里昂的草根调研似乎并不支撑这个观点。
面对疫情带来的经济不确定性,即使疫情结束了,居民似乎仍倾向于推迟'可选消费品',尤其是高价值商品的消费。
这个推迟大额消费的倾向,甚至还延伸到了房市(下图)。这也不难理解为何有多地正逐渐放松对购房的限制。
6、工作
我们的口号始终是:风险即是机遇。
本轮疫情,也显著提升了线上协作软件的市场普及率。
在受调研的1600位居民里,自疫情开始以来,2/3的人已有过远程工作的经历。
他们对以下线上办公软件的评价如下:
线上办公的门类挺多,我就不一一展开了。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似乎所有视频会议应用的普及率都还没有超过60%。
7、消费
下面这张图大家可以放大看下。
疫情期间,虽然有的行业备受萧条,但有的行业正在逆势崛起(下图)。
疫情来了,老百姓在实体场所的消费和娱乐频率降低了,在家宅着玩游戏看视频的时间变多了。这些大家都知道的常识我就不多举例了,不浪费大家时间。
关于消费习惯的变化,我主要关注细分数据的演化,以及关注这个变化是否会是长期性的。
比如说,阿里系(盒马、天猫超市)在生鲜领域的表现真的很耀眼,见下图。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老百姓因为疫情而'被迫'尝试线上生鲜渠道之后,有很大比例的人认为:即使疫情结束了,自己从今往后也都更将依赖线上超市了。
图:疫情对自己长期消费习惯的影响
要知道,在疫情爆发之前,倾向于在线上超市采购生鲜的居民可是非常少数的(下图)。
用过了才发现真香~
有一句B站的流行语挺应景的:“大人,时代变了。”
8、产品
具体到产品上来看。
不出意外的是:方便面、包装食品、卫生用品的销费大增;白酒/啤酒/红酒/软饮的销费大减。
但也很有意思的点是:由于出行需求的下降,即使疫情期间的淘宝直播依然很火,仍无法阻挡服装、鞋子、化妆品的销售减少。
说到化妆品,上海人还是洋气,即使疫情当前,上海医生仍不忘了喊话:<在家化妆打卡,从心理上唤醒自己!>
其实我之前也有想到姑娘们出门少了,化妆品的买买买应该会消停会。
但我没想到大家化妆品虽然买的少了,但洗澡洗头的开销也少了。
同志们~化妆可以是为了见人,但洗澡可是为了自己哟^_^
最后,说到此次疫情,我是真的挺喜欢张文宏教授的。在这引用一位朋友的赞扬:“有能力有情商,说话生动有趣但又在政治上滴水不漏,中英混搭但又不滥用关键英文单词很精准(非常像一个94岁的老人家)。
关于说话,起初只是觉得张教授值得信任是因为他说人话,但后来发现他说得话都大有学问:有情绪,有态度,深入浅出,大多数人都喜欢听;但在立场上又绝对正确,让人抓不住任何纰漏,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党员上一线;不让老实人吃亏;疫情一结束我就会silently走开;新加坡是武当派,我们是少林派。”
而在疫情大考面前,有些西方发达国家的表现挺让人失望,比如说各国最先的反应:
韩国:有限制的隔离就可以遏制病毒。
日本:只要不检测,就没有确诊患者。
意大利:检测方法有问题,考虑只公布重症确诊患者。
美国:我们没有新冠肺炎,那些都是流感患者。
话说,要是咱们损一点的话,其实还可以像下图这么干:
不过,未来几周我们应该不会缺这些有关体制胜利的官方推文了,请见最近每天刷屏的《环球时报》。
还是引用那位媒体大佬的话:“可以预测,类似“抄作业”这种基调的言论接下来还是会若隐若现在官方媒体的版面上。原因也很直接不过的:从治理问题引到制度优势。”
这和咱们的市场风格也是一样的:风险即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