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喝茶,可能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
但是,其实像这样“直接冲泡茶叶”的历史并不长——也就几百年而已(当然,也只有中国有底气说这种话了~)。
而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是不这么喝茶的。
按照饮茶的方式,中国人喝茶的方法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 “粗犷”的粥茶法——汉魏晋南北朝
- “精致”的末茶法——唐宋
- “随性”的散茶法——元代之后到现在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吧~
0、前史
茶的起源地,是在我们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环境
在贵州,科学家曾发现有一百万年历史的茶籽化石。也就是说,早在元谋人活跃在云南地区的时候,极有可能就见过茶。
元谋人生活场景复原
茶与中国人产生联系,很多人都说是“神农”的功劳。
《神农本草经》(实际成书于汉代)曾记载: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
就是说,神农在外面尝百草中毒了,之后嚼了几片茶叶就康复了,从此就认识了这个好东西。
但我们知道,这类传说一般是不可信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应该不是某一个人的发现,而是在漫长的早期中国历史中,广大劳动人民共同逐渐发现的。
不过,先秦时期的人们是直接把茶叶放到嘴里嚼,这个是没错的——甚至今天云南的基诺族仍有吃“凉拌茶”的习俗:把新鲜茶叶揉碎,加入大蒜、辣椒、盐等,再加上各种或荤或素的配料,开吃······
另外,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相信细心的读者也都看出来了):
在上面《神农本草经》中,写的是“荼”而不是“茶”。
嗯,其实在古代,“荼”指的就是茶(荼在古代有两种读音,其中一种就是“cha二声”)。比如在《尔雅·释木》中就有“槚(音jia贾),苦荼也”(这个“槚”也是指茶)。
所以,下次你再不小心念错这个字的话,就可以把这个典故讲给大家听~
一、汉魏晋南北朝——粗犷的“粥茶”
其实早在公元前11世纪,巴蜀地区的少数民族曾将茶作为贡品进献给周武王: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华阳国志》
而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时期,巴蜀地区和中央的联系加深,茶开始真正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活跃起来。
西汉时期王褒的《僮约》里说“烹荼尽具”、“武阳买荼”,说明当时已经有了专门卖茶和茶具的市场了,饮茶的风气已经初具规模。
但这时候的“茶”,说实话和煮菜汤差不多——因为做法差不多,并且还需要加上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
(这说的怎么有一种胡辣汤的感觉······)
后来唐朝时的“茶圣”陆羽对这种方法就非常不屑,曾用“斯沟渠间弃水耳”来形容中国早期的茶。嗯,“沟渠间弃水”——他老人家认为这简直就是下水道里的秽物,可以说是十分看不上眼了。
其实不光是后来的陆羽,连同时代的人有时都看不惯。
魏晋时期南北政权对峙,双方互相攻讦,就会在各种文化习俗上极尽嘲讽之能事。而南方人饮茶的习惯,就成为了被北方人吐槽的“槽点”之一,如梁朝大将陈庆之就曾被北魏的人吐槽到道“菰稗为饭,茗饮作浆”。
所以,这个时期的茶,其实难以称得上全国性的饮料——毕竟都成了互相地域攻击的槽点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盛世才能爆发出灿烂的文化。“茶”也在积蓄着力量,静静等待着下一个盛世的到来······
二、唐宋时期——精致的“末茶”
唐宋两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灿烂、勃发的时代。
茶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也在这一时期摆脱了单纯的“饮品”范畴,而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唐朝的“煎茶法”、宋朝的“点茶法”以及“斗茶”的风俗,都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所谓末茶,就是指将茶碾成粉末,并压制成茶饼,等喝的时候再碾碎。
“唐宋用茶,皆为细末,製为饼片,临用而辗之。”
用以碾茶的茶碾
先说唐朝。
关于唐朝时茶能够流行全国的最直接原因,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太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饮茶······从此转相效仿,逐成风俗······
也就是说,饮茶是被佛教带起来的——坐禅有规定,一不能睡觉,二过午不食,这样一来茶就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了,还能提神。而唐代佛教兴盛,喝茶的习惯就逐渐突破宗教群体,向全社会蔓延,甚至朝廷还成立了贡茶院,专门研究制茶技术。
说到这笔者不禁想到:咖啡最初是兴起于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教中除逊尼派和什叶派之外的第三大教派苏菲派的信徒,夜间祈祷,靠咖啡提神,也是咖啡传播史上的一大助力。
东西方的两大饮料,最初的兴起都是伴随着宗教,也算是相映成趣了。
唐朝的陆羽,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关键人物。
白瓷陆羽像,目前唯一确认的陆羽形象文物,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像事学春茶。——梅尧臣
陆羽(733—804)生活的中唐,可以说是中国人喝茶从“粗放式”向“精致式”过渡的时期。正如前文所说,他对此前“煮粥”式的饮茶法十分不屑,而力倡“煎茶法”,即先烧水,同时将茶饼碾成末,等水滚起来的时候,把茶末投进去,同时用竹筷搅动着,再放些盐用来调味。等茶沫涨满锅面之后,就可以盛入碗中饮用了。
可以说,至此,茶才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拥有一个独立的地位。中唐以后,茶甚至开始征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大来源,也从侧面说明了这时的饮茶风气之盛。
《一七令·茶》元稹
而今天日本的所谓“抹茶”,其实就是唐朝时期被遣唐使带回去的“末茶”。据记载,唐代德宗时期,遣唐使最澄与其弟子义真来到中国,在修习佛法的同时也学习饮茶文化。他们回国时,特意带了一些茶籽,栽种在今天京都的比睿山脚下,今天那里的田吉神社中仍然矗立着带有“日本最早茶园”碑文的石碑。后又经村田珠光、千利休等大师的发扬光大,日本茶道也终于确立了自身的地位。
不过,陆羽在《茶经》中强调了煎茶时要“调之以盐”,可见这时的人们并没有完全摆脱老式“粥茶”的影响。
再说宋代。
宋代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最为兴盛的时代,“茶文化”也在这里被发展到了极致。
在喝茶的方法上,出现了“点茶法”——将茶饼碾碎放到碗中,以沸水冲点。虽然并不是现代这样泡茶叶,但就操作手法而言,已经初步接近了我们现代人喝茶的方法。
图源网络
另外,宋代还发展出了“斗茶”这样的习俗——毕竟一个人喝总是无聊,不如叫上三五好友来比拼一番。斗茶一般讲究汤色、水痕,汤色纯白、汤花紧贴着杯壁(称“咬盏”)、不让水痕露出来者为胜。斗茶也和焚香、插花、挂画一起被称作宋朝人的“四大雅事”。
宋代《斗浆图》
但是,不论唐宋时期的喝茶方法怎样地精致、“有仪式感”,但那还始终都只在上层社会流行。要说普及到整个社会,则需要等到——
三、元代以后——随性的“散茶”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一改唐宋的雅致,饮茶方式也更加简单粗暴。
所谓“散茶”,就是是指采下茶叶之后,晒干或焙干,不再磨成粉、制成饼,而是直接沏着喝——没错,就是我们现在的喝法。
后来明朝从蒙古人手中重新夺回天下,也把这种喝法延续了下来。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的时候,朱元璋为了推广喝茶能够广泛收取茶税,正式下令禁止制作茶饼、茶团,而统一改为散茶。
应该说,朱元璋的政令确实起到了效果——-茶第一次真正普及到民间,让老百姓也喝得起,并且这种“散茶法”也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结语——流动的历史
我们知道,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
但在人们心中,未必都能确切地意识到这一点——
拜各种粗制滥造的电视剧所赐,或许在很多人心里,五千年的中国可能总共也就2个朝代:
现代和古代。
而在那个叫做“古代”的朝代里,人们都是身穿汉服、手持宝剑、出门坐轿子、付账用银子······总之,别问,问就是“古代”。
但其实,每个朝代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就拿本文讲的“茶”来说,古人喝茶的方式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演变,才最终造就了我们现代喝茶的方式。
不只是历史,任何事都是在不断流动、变化、发展的。
了解到这一点,你眼中的世界才会鲜活起来。
参考书籍: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孙机
《中国世界茶文化》,张忠良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于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