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对甜食的研究,终于有了新发现

2019年10月11日  来源:Genebox基因宝 作者: 提供人:renshen76......

很多人喜欢吃甜食,尤其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

当心情低落的时候来一杯甜甜的奶茶或点心,一股浓浓的幸福感就会在口腔内荡漾开来。

对甜食的研究,终于有了新发现

于是很多人不开心的时候就会用甜来“疗伤”,这是因为甜味会使大脑中分泌出多巴胺,让整个人都变得愉悦起来。

当初苏轼被贬岭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有可能也是因为荔枝鲜甜可口,所以也能给当时失意的苏轼带来不少宽慰吧。对甜食的研究,终于有了新发现

但你知道么,对于有些人来说,喜欢吃甜的食物不仅仅是因为甜会让人感受到快乐,而是和他甜味敏感性较弱有关。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下面就来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甜味敏感性

甜、酸、苦、咸是人类的四大基本味觉。

人的舌头能够分辨这些味道,其敏感程度则因人而异。味觉敏感性越高,分辨味觉的阈值也就越低。

换而言之,如果能够在糖分浓度很低的时候就分辨出甜味,那么你的甜味敏感性就较高

反之,如果需要加很多糖才能分辨出甜味,你的甜味敏感性就越差,你也倾向于喜欢含糖量更高的食物。

对甜食的研究,终于有了新发现

二、甜味敏感性与遗传

总的来说,你对于“糖分”的偏爱既与你的遗传有关,也与你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许多因素有关。

在明尼苏达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对620人的饮食习惯进行了调查后发现:

这些受访者的蛋白质,蔗糖和钙的膳食摄入量与遗传存在密切关系,其中遗传因素能解释他们在蔗糖摄入量差异的38%

也就是说,遗传因素是人与人之间对甜味物质偏爱程度的重要因素,而这可能与他们在甜味受体基因上的差异有关

三、一部甜甜的历史

喜欢甜味是人类的本能,所以对于“甜味”的追求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也就不足为奇。

根据记载,早在公元前2600年,埃及人就已经发现了蜂蜜

这是人类最早使用甜味剂的记录

当然,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也没有落后,诗经(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中有一句“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战国的《书经》中也有“稼穑作甘”的记录,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用粮食制作饴糖(也就是麦芽糖)的方法

对甜食的研究,终于有了新发现

到了公元14世纪,阿拉伯人发明了蔗糖精炼的方法,并且将其传入欧洲和世界各地。不过,直到16世纪,糖还十分珍贵,是药房里的高价“药品”,而非老百姓餐桌上的调味料。

只有贵族、绅士和有钱的商人才会在没病的时候服用它们,“以显示自己高贵的身份,或者用来摆阔气”。

到了19世纪后,蔗糖种植的规模化使得蔗糖的价格大幅下跌

于是,工人阶级的餐桌上,也出现了大量添加了糖的食品——现在,人们面临的问题是摄入的糖分太多,而非太少。

四、甜味的本质

听上去很无趣,但甜味的本质是化学

化学家夏伦伯格(Shallenberger)认为,所有的甜味物质都有着相似的化学结构。

它们的“生甜团”有两个距离十分接近的基团,可以与甜味受体上的相似基团结合,进而产生味觉信号传输到大脑中。

这种信号还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使人感到愉悦。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认为吃甜食能让人产生幸福感的原因。

对甜食的研究,终于有了新发现

五、甜甜的,就是糖么?

人们常把“糖”等同于蔗糖。不过果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木糖等也属于糖类。

其中,葡萄糖、果糖、木糖属于单糖,而蔗糖、麦芽糖、乳糖属于双糖。这些单糖双糖有较强的甜味,而由它们聚合而成的多糖(例如淀粉、纤维素)就没有甜味

除了糖类外,自然界中还有几种“甜蛋白”,虽然属于蛋白质,但是甜味很浓。

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也有甜味,例如:甘油、氯仿、糖精等。这些化学物质,有的比糖还要甜几百倍!

六、甜与甜度

不同的“糖”,“甜的程度”也不一样。那么,要如何把不同的甜味进行比较呢?食品科学家(和美食家们)引入了“甜度”这个概念。

他们把10%的蔗糖溶液在20℃时的甜度定为1.00,然后比较其他“糖”溶液的甜味,所得到的甜度倍数就是这个“糖”的甜度。

下面这个清单,列出了食品工业中常用到的重要甜味剂:

对甜食的研究,终于有了新发现

七、这么吃糖不发胖

虽然市面上大多数甜食添加的都是蔗糖、葡萄糖、麦芽糖等容易让人发胖的甜味剂,但是主打“无糖”概念的产品也开始多了起来。

这使得我们可以作出一些小改变,帮助我们在减少“糖”的摄入的同时,不至于“苦了自己”。下面是一些小建议:

对甜食的研究,终于有了新发现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推荐木糖醇麦芽糖醇甜菊糖等代糖,但是不推荐以果糖代替蔗糖

这是因为,虽然果糖有不会导致血糖波动、不产生龋齿的优点,但是大量摄入果糖会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肥胖,反而不利于健康。

甜味 / 甜度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