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文明暮色中的人群融合

2019年9月23日  来源:人类起源的故事 作者:大卫·赖克 提供人:wojiao67......

那么,在印度历史的背景下,我们对于人群融合的发现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不仅要确认这种人群融合的确发生过,还要知道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

摆在我们面前的,有几种可能性。第一种是,我们发现的人群融合是末次冰期结束时的人类大迁徙的结果,那是在14000年前以后,随着气候条件不断改善,不但沙漠变成了可居住的地带,环境上也出现了各种变化,使得人们得以在欧亚大陆四处活动。

第二种可能性是,这种人群融合反映了近东地区的农民向南亚的流动,这也能够解释在9000年前以后,近东农业如何扩散到印度河流域。

第三种可能性是,人群融合是在过去的4 000年里随着印欧语系的扩散一起进行的。这倒是与《梨俱吠陀》中的描述吻合。然而,即便这种融合真的是在4000年前以后发生的,它也完全有可能是在业已定居的人群之间进行的,这其中的一支人群有可能早在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前就从欧亚西部迁徙至此了,只是在那之前还没有与南部ASI发生过血缘交流。

所有这三种可能性都涉及在某一时刻从欧亚西部到印度的人类迁徙。虽然辛格和唐加拉吉还考虑到了从印度向西迁徙、到达欧洲这么一种可能性,并希望以此来解释北部ANI和欧亚西部人群之间的血缘关系,但是我并不认可这种想法。一方面,在绝大多数的当代欧亚西部人身上找不到南部ASI的踪迹。另一方面,再看看当今所有携带有欧亚西部人相关血统的人群分布情况,印度的地理位置在这个分布图中还是相当偏远的。所以我总是认为,这种共享的血统,反映的是从北部或者西部进入南亚的人类迁徙,而不是相反。无论如何,如果能得知人群融合发生的时间,我们将会获得更具体的信息。

这就又要求我们再开发一系列新的方法了。在北部ANI和南部ASI融合后的第一代子女身上,将仍保留着完整的ANI或者ASI的染色体。而在以后的每一代,每一个个体将结合父辈和母辈的染色体,并产生新的染色体传递给后代。在这个过程中,ANI和ASI的DNA片段将会被打破,每条染色体每隔一代就会产生一到两个断点。通过测量当代印度人身上的ANI或ASI的DNA片段的典型长度,就可以计算出需要多少代才能截断到目前的长度。就这样,我实验室里的研究生普里亚·穆尔贾尼(PriyaMoorjani)成功地对混血日期做出了一个估计。29

我们发现,在所有我们分析的印度人群中,发生这种ANI-ASI人群融合的日期都在4000年到2 000年前之间,如果把当今印欧语系的族群跟达罗毗荼语系的族群相比,前者发生融合的平均时间还要更近一些。这让我吃了一惊,因为这与我们的设想不同,原来我们以为融合应该首先发生在北部印欧语系的族群身上。接着我们又意识到,人们在当今和史上的居住地区未必一样,达罗毗荼语系的族群发生融合的时间更早其实是说得通的。假设在印度的第一波融合发生于北方,并且大约是在4000年前左右,随后在印度北部沿着边界地带,携带更多欧亚西部人血统的人与已经在此地定居的人群频繁发生接触,就会又有几波这样的融合发生了。而那些第一波融合的后代,很可能在接下来几千年里的时间里与印度南部的人群混血,或者干脆迁移到了印度南部,所以我们从今天的印度南部人身上看到的是第一轮混血发生的时间。而与欧亚西部人有关的人群又接着陆陆续续进入印度北部,并与印度北部人之间发生混血,这才使得在他们身上发现的人群融合的日期要晚一些。

通过对遗传学数据的仔细研究,这种与北部ANI有关的多轮混血理论得到了证实。在印度北部人身上,我们不仅发现了许多来自北部ANI的DNA短片段,还发现散布在这些短片段之间的、同样来自北部ANI的DNA长片段。这就说明,肯定发生过比较晚的混血事件,外来者是携带很少甚至没有ASI血统的人群。30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观察到的模式都和以下假设相吻合:在某些当代印度人族群的历史中,所有ANI和ASI的人群融合都是在过去的4000年里发生的。这说明,在4000年前这个时间点的前后,印度的人口结构截然不同。之前,两个人群老死不相往来;之后,则是阵发的、剧烈的混血事件,且影响到了当今的几乎每一个印度人族群。

所以,结论是,4 000年到3 000年前,也就是印度河流域文明衰落、《梨俱吠陀》形成的年代,以前素昧平生的人群之间迎来了深度的融合。今天,在印度,人们语言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相应地,北部ANI血统所占的比例也不同。而且,北部ANI血统主要源自男性。这种模式和以下的场景吻合得天衣无缝:4000年前以后,一伙讲印欧语系语言的人掌控了这里的政治和社会权力,与本地人通婚,还建立了阶层社会。其中,来自统治阶层的男性在婚配和繁衍上,远比那些弱势群体要成功得多。

人类起源 / 印度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