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人类进化+人类除了聪明就一无是处?能跑死你家的狗也是一种能耐-细说人类进化过程为什么失去了大部分毛发?从自然选择到人类意志-人类起源异说:大脚怪们或许才是地球真正的主人-新观点:现代人类是一个物种多种起源-创造是人类的天性-创造是人类的天性——从树上下来的精灵-创造是人类的天性——石器时代-创造是人类的天性——火焰点燃了创造力-人类进化背后的万年相亲博弈-人类可能正变得越来越蠢,因为大气越来越“闷”-人类起源的故事+中文版序:古DNA即将解开东亚人类历史之谜-推荐序一:古DNA——听DNA说前世今生-推荐序二:令人拍案叫绝的书-译者后记:内行看门道+人类的历史深处-我们是谁-写在基因组里的人类编年史-“古DNA之父”帕博的新发现-十万个亚当和夏娃-我辽阔广大,我包罗万象-“我们是谁”没有简单的答案-尼安德特人-不期而遇-尼安德特人的DNA-尼安德特人和非洲以外人群的密切关系-从将信将疑到确信无疑-融合于近东-自然选择在抹除尼安德特人血统-正反合-丹尼索瓦人-一根指骨里找出来的丹尼索瓦人-混血,原本就是人之常情-突破赫胥黎线-认识一下南方丹尼索瓦人-丹尼索瓦人血统帮助了现代人-“走出非洲”还是“走回非洲”-迄今最古老的DNA-人类的演化之路+幽灵人群-推断出了个“古代欧亚北部人”-马耳他男孩-基部欧亚人-早期欧洲采猎者经历的五大事件-当代欧亚西部人是怎样炼成的+现代欧洲的形成-奇怪的撒丁岛-建造巨石阵的人都去哪儿了-横空出世的颜那亚人-草原人闯入中欧-英国陷落-印欧语系的起源-碰撞中诞生的印度-印度河文明的衰落-交锋之地-小安达曼岛上与世隔绝的人群-都是混血儿-文明暮色中的人群融合-历史悠久的种姓制度-击退遗传厄运-两块次大陆的故事:印欧的平行历史+追寻美洲原住民的祖先-人类起源的故事-遗传学研究陷入困境-为争夺遗骸对薄公堂-第一批美洲人的遗传学证据-基因组学“复活”了约瑟夫·格林伯格-Y群体-第一批美洲人之后+东亚人的基因组起源-“南方路线”假说的失败-现代东亚人的早期历史-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幽灵群体”-东亚周边的重大混血事件+不可或缺的非洲人类史-造就现代人的一次混血-农业文明的扩张和语言的传播-重建非洲采猎者的历史-非洲人类历史研究的前景+颠覆性的基因组-基因组中的不平等-开国元勋-基因组里的“不平等”信号-人群融合过程中的性别偏差-社会不平等的遗传学研究前景-基因组中的种族和身份-描述血统的语言-真实的生物学差异-来自基因组革命的独到见解-个人身份的新基础-古DNA的未来-建立全人类的古DNA地图集-助人类生物学一臂之力-古DNA实验室开疆辟野-尊重古人的遗骸-从物理角度谈人类的起源:构成人体的元素是怎么来的?+适者降临-适者降临:前言-01 达尔文进化论的局限-遗传和变异不仅仅发生在个体中,同时也是一种群体现象-表现型与生物进化的关系-表达突变于表现型变化-生物学的发展总是受制于数据处理能力-02 新性状的起源-新性状的出现有赖于新的分子和合成这些新分子的化学反应-生命的开端是一张新陈代谢的网络-一张自催化反应网络-自组织生物膜模型-数千种类似纳米机器的酶-三磷酸腺苷为通用的标准能源物质-03 宇宙图书馆-生物的新陈代谢模式-反应的每一步都需要代谢基因型中一段特定的文本作为指导-生命在尝试每一种可能的基因新组合-代谢表现型的数量越多,生物的进化潜力就越大-代谢进化-代谢的随机游走-代谢型基因型网络-代谢图书馆中社区内性状的高度多样性-04 构型之美-能让细胞存活的蛋白质就有意义-进化利用生物体对蛋白质图书馆进行探索-蛋白分子拥有进化成为功能不同的新蛋白质的巨大潜力-基因型网络可以加速生物种群进化的速度-05 命令与操控-新的细胞种类是调控下的基因表达的新形式。-调控基因的表达-积累的微小变化就能够逐步改变环路里的调控模式-单个基因对的改变不一定会引起调控环路表现型的改变。-06 神秘的建筑师-能带来生存优势的突变就具有保留价值,自然选择则是新性状的保留者-发育稳态使得生物体对错误有了一定的耐受性-多变的环境和生物的复杂性及发育稳态-07 从大自然到工程技术-标准化的过程-与、或、非以及很多其他独特的布尔函数-利用有限的原料和有限的规则,创造出世界万物-后记:柏拉图的洞穴-译者后记

都是混血儿

2019年9月23日 字数:2278 来源:人类起源的故事 作者:大卫·赖克 提供人:wojiao67......

都是混血儿

2008年10月,在我的科学生涯中,最紧张的24小时到来了。当时,我的合作者尼克·帕特森和我到了海得拉巴,与辛格和唐加拉吉一起讨论研究的初步结果。

10月28号的会议气氛非常火爆,辛格和唐加拉吉似乎要否决整项研究。会前,我们简要汇报了研究成果,即今天的印度人是由两支高度不同的祖先人群混血而来的,其中之一是“欧亚西部人”。辛格和唐加拉吉反对这一说法,认为这暗示着大量欧亚西部人集体涌入印度。他们确切地指出,我们的数据并没有直接证据。他们甚至推测,也许存在着另一个方向的人类迁徙,例如印度人迁徙到近东和欧洲。根据他们自己的线粒体DNA研究,有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那就是当代印度人线粒体DNA支系中的绝大部分已经在这块次大陆上存在了数万年时间。21在没有搞清楚全基因组数据和在线粒体DNA上的发现如何相辅相成之前,他们可不想卷入一项主张欧亚西部人“入侵”印度的研究里面去。虽然他们没有明说,但是谁都可以听出其弦外之音:来自印度以外的人群迁徙这个想法对这块次大陆有着颠覆性的影响。

辛格和唐加拉吉提出了“遗传共享”(geneticsharing)一词,想以此来描述欧亚西部人和印度人之间的关系,这个说法强调的是两者之间的共同祖先。然而,我们知道的是,两者之间不但发生了真实的融合,而且对当代每一个印度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辛格和唐加拉吉的说法仍然对混血事件持不置可否的态度。我们就这么僵持在那里了。当时,我觉得我们的发现要被扼杀掉了。

那天晚上,庆祝排灯节的烟花噼啪作响,这可是印度教最重要的节日。我们住的院子外面,小男孩们正在向来来往往的卡车的轮子下面扔炮仗,而帕特森和我则猫在科研所的客房里冥思苦想。渐渐地,文化共鸣在我们面前清晰起来,我们摸索出了一个说法,既能在科学上准确无误,又能避开敏感的话题。

第二天,我们全队人马聚集到辛格的办公室,坐在一起为古代印度人族群想出了新名字。我们写到,当代印度人是两支高度分化的人群融合的结果,即印度北部祖先人群(AncestralNorth Indians, ANI)和印度南部祖先人群(Ancestral South Indians, ASI),在两支人群融合之前,他们之间的差异大到就如同今天的欧洲人和东亚人一样。印度北部祖先人群与欧洲人、中亚人、近东人,以及高加索地区的人有关,但我们不会主张他们的家园在哪里或者任何与迁徙有关的事情。印度南部祖先人群则从一支与任何印度以外的当代人都无关的人群演化而来。(47)ANI和ASI之间曾发生过剧烈的融合,结果是,居住在印度大陆的所有当代人都是混血儿,只不过混血的比例不同罢了。混血的来源之一是欧亚西部人的血统,另一个来源是与东亚人和南亚人更为亲近的血统。从遗传学意义上讲,在印度,没有任何一个族群可以宣称它是单一、纯粹的。

血统中的“权力的游戏”

有了这个结论,我们就能够估算在每个印度人族群中,与欧亚西部人有关的血统所占的比例了。

为了做出这些估计,我们一方面测量了欧亚西部人基因组同印度人基因组的匹配程度,另一方面也测量了欧亚西部人基因组同小安达曼岛人基因组的匹配程度。在这里,小安达曼岛人非常重要,因为他们与南部ASI有关(尽管血缘关系很远),但与印度大陆上的欧亚西部人血统没有什么牵连,所以他们的基因组可以当作数据分析时的一个基准参照点。然后,再将印度人的基因组替换成为一个从高加索地区来的人的基因组,重复上述分析过程,这就相当于是与百分百的欧亚西部人血统进行比较。通过对前后的结果进行比照,我们就可以问:“每一个印度人族群和百分百的欧亚西部人之间,血缘关系上有多近?”有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也就能回答每个印度人族群中欧亚西部人血统所占的比例了。

在一系列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众多的印度人族群中,欧亚西部人相关血统所占比例从低到高为20%~80%。22正是由于与欧亚西部人相关的血统的连续性变化,我们在图上才能看到那个印度人渐变群,也就是主成分分析图中的梯度变化。无论种姓高低,混血无处不在,就连那些印度种姓制度之外的非印度教部落也不例外。

混血比例能够为解开很多历史事件之谜提供线索,例如,南北这两个祖先人群都讲什么语言。在印度,凡是讲印欧语系语言的族群,身上的ANI血统就多一些;而凡是讲达罗毗荼语系语言的族群,ASI的血统就多一些。这表明,很可能ANI传播的是印欧语系,而ASI传播的是达罗毗荼语系。

从遗传学数据中还可以看出与社会地位有关的一些端倪。一般来说,古代ANI的社会地位较高些,古代ASI的社会地位则较低。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就算是住在印度的同一个邦,讲同样的语言,传统上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所拥有的ANI血统占比也要相对高一些。23例如,婆罗门,也就是祭司阶层,身上的ANI血统占比就比周围的人群要高,不管他们讲什么语言。尽管还有一些例外,包括一些有大量文字资料证明的、整个族群的社会地位发生转变的案例,24但是从统计学上来讲,我们的发现可以说是证据确凿,而且这也表明,我们所说的ANI和ASI血统之间发生的混血,在古代印度有其社会等级化的背景。

当代印度人的遗传学数据还可以揭示男女社会权力在历史上的变迁。根据遗传突变的密度,我们可以将不同的人群分离开,从中可以发现,大约20%~40%的印度人男性、大约30%~50%的东欧人男性都拥有同一种Y染色体类型,而这可以追溯到6800年到4 800年前的同一个男性祖先。25相反,母系传承的线粒体DNA则几乎只局限在印度境内,说明线粒体DNA几乎全部来自南部ASI,就算是在印度北部也一样。对此,唯一可能的解释是欧亚西部和印度之间在青铜时代或之后曾发生过人类大迁徙。携带上述Y染色体类型的男性移民在繁殖后代上异常成功,而女性移民对其后代的遗传贡献就要少得多。

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上所呈现出来的模式差异在一开始的时候曾经把历史学家们给搞糊涂了。26其实,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大部分的北部ANI的遗传学贡献来自男性。这种不同人群之间发生混血时的性别不对称现象并不鲜见。看看非洲裔美国人吧。在他们身上,大约20%的血统来自欧洲人,而其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几乎是4:1。27再来看看哥伦比亚的拉丁美洲人,据估计,他们大约80%的血统来自欧洲人,而其中的男女性别比例更加不平衡,约为50:1。28在本书第三部分中,我会来探讨这对人群之间、男女之间的关系到底意味着什么,但一个共同的现象是:社会地位高的人群的男性,往往会迎娶社会地位低的人群的女性。很有意思吧,遗传学的数据能够如此鞭辟入里地揭示过去历史事件中的社会学含义。

人类起源 / 印度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