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按:不想参加却又不得不参加的饭局往往会令人非常头大。我们很难去追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聊正事谈生意仿佛就必须要在饭桌上进行,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中西方差异在这件事上如此之大。
饭局应酬,我们不耐烦的自然不会是美食跟好酒,而是应酬。那么应酬性质的请客吃饭真能促成好事吗,其中食物究竟发挥了多大功效?讨论这个话题难免会显得世故,跟诗和远方可能也不会有太大关系,但毫无疑问的一点是,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文/K
美国著名商业期刊《Inc.》的官网上有一篇文章,标题叫《在中国,如何安全度过一顿商务晚宴》(How to Survive a Chinese Business Dinner),摘录几句翻译如下:
- 晚宴通常会在餐厅包厢里进行。除了美味菜肴,中国人还会准备白酒和抽不完的香烟。
- 让晚宴的发起人来安排你的座位。
- 中国人不是每次吃饭都会谈生意,所以除非有人谈起,否则不要主动谈正事。
- 你要学会主动敬酒,但要注意敬酒的时候杯子最好比对方的低。
- 即使喝得再多,也要保证自己可以独自走到洗手间。当然你还得能走回自己的包厢,不要在有着200个包厢的中国餐厅里迷路。
- 中国人爱抢着买单,但一般最后都是邀请方买的单。如果你真想买单,那请在一开始就说服大家,避免酒后争辩。
- 最后,如果有人拉住你说:“我是你唯一可以信任的中国人”,不要争辩,你只需要说“明白”,然后扶着他一起走出餐厅。
图源:sonomanews
类似的文章在外文网站上并不少见,比如《在中国赴宴的8个建议》、《10件千万不能在中国式晚宴上做的事情》、《中国餐桌社交的15条铁律》、《白酒:中国商业的必修课》……
这也难怪。中国的应酬性饭局似乎的确会比国外的饭局更加复杂。在这里,食物永远不会是最重要的事,至于什么最重要,与宴者都心知肚明。
基于工作关系的请客吃饭,在中国几千年的人情社会里意味着联络感情,分享食物一直是表达好意的重要途径。但在西方文明的观念里,往往就成了占用私人时间,文化差异显而易见。
不过,不同文化形式之间也不会存在优劣之分,各自有各自之所以如此的合理性和令人困惑的地方。对此做太多评判总会让自己掉入名叫偏颇的陷阱,道德高地的四周往往都是悬崖峭壁。
更何况,边吃边聊正经事真的有科学道理。
图源:induced
早在2002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就曾经做过一项著名的实验,实验对象是以色列的几位法官。研究发现,在法官们一天的工作中,午餐后的这段时间里他们所批准的假释申请比例是最高的,这个比例还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
卡尼曼认为,这是因为饥饿状态下的法官可能更容易在对案件的思维判断上疲劳,因此也更容易做出驳回申请这样相对安全的决策。由此可见,一个人所做出的决定确实会跟他的新陈代谢水平息息相关。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084045/)
再来看看黑猩猩。哈佛大学曾对野生黑猩猩的摄食和狩猎习惯进行过一番研究。他们发现当成熟的核果(如芒果)比较容易获取的时候,黑猩猩狩猎的频率就会升高——而狩猎意味着更高风险和更高回报。也就是说,在吃饱喝足的情况下,黑猩猩更容易去做高风险投资。
(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265-007-0410-6)
图源:BBC
另一方面,科学家还发现咀嚼可以刺激大脑中血清素的分泌,这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焦虑和舒缓压力的物质。因此当一群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参与者也会更容易愉快和放松,同时还会表现得更为友好、乐意倾听,更容易表达认可和做出妥协,人和人之间的层级结构将会被“一起吃饭”这种行为所减弱。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728667/)
(www.ncbi.nlm.nih.gov/pubmed/16202533)
不仅如此,和朋友一起吃饭会增强双方对于人际关系的紧密感,这在性格内向的食客身上表现更加明显。尽管这一点都不意外,不过科学研究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103117307941)
更有意思的是,科学家还发现当一个人在享用他人所赠与的食物时,会更容易对赠与方所持有的观点表示赞同。换句话说就是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0022103165900417)
综上所述,某种程度上来说食物的确可以促成好事。再加上小酒一喝,更开心了。
那么我们对于应酬式饭局的反感源于何处?食物想必是无辜的,这可能要说到许多国人所信奉的“饭局相人学”。坦白讲,公开谈论所谓的饭局相人学是个很自以为是的做法,所以大多数人都只是在心里打着小九九,想着如果自我表现和观察旁人。因此在这种场合里,大家都不会好好吃饭。
其实并不是只有国人会在饭局上聊正事,很多亚洲国家都会有这样的习惯。但是国人“不好好吃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遗传。
史书上所记载的宴会,基本上都没有好好吃饭的。西楚霸王鸿门设宴,用生命教会后人该出手时就出手;宋太祖赵匡胤,用几杯米酒就换取了天下兵权;长江边的一场新亭酒会喝出了一个东晋王朝;最扯的是晏婴,用两颗桃子就干死了三名武将……
以上都是引导了整个民族走向的饭局,而且只是很小一部分。
鸿门宴图,西汉古墓壁画,现存洛阳古墓博物馆。上排左起:刘邦,项羽
当然也有好好吃饭的,比如为新科进士举办的琼林宴,升官之后要请皇帝吃的烧尾宴,令数千年读书人都向往的文会宴。还有康熙办的千叟宴,请了全国三千多个60岁以上的老头来吃饭,阵势浩荡。
但只要是皇帝请客,一般都没那么好整。《史记》里头就记载了一个西汉时候的大臣叫石奋,汉高祖刘邦的小舅子。小舅子退休之后,作为姐夫和原来的老板,刘邦有时派人送点吃的到他家,石奋每回都要先叩头跪拜,然后再弯腰俯着身子去吃,可想而知有多难受。
“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
汉高祖刘邦画像
油腻的酒场上免不了阿谀奉承,拍马屁当然也是有传承的。《晋书》里记载了关于南燕开国皇帝慕容德的一个故事。慕容德和大臣们一起喝酒,喝高了就问大臣们:“朕虽然德行寡薄,但好歹现在也是个皇帝,你们说说我可以和古代的哪个君主相提并论?”
青州刺史鞠仲有如苍蝇闻到了蛋壳上的缝,赶紧上前:“当然是少康和光武帝这样的贤君!”慕容德听了很开心,转过头嘱咐侍臣拿一千匹帛赏赐鞠仲。
鞠仲:“太多了太多了,我怎么好意思收呢?”
慕容德:“你开我玩笑,我也开开你玩笑。你以为我真要赏你啊哈哈哈哈哈。”
鞠仲:“……”
“卿知调朕,朕不知调卿乎!
卿饰对非实,故亦以虚言相赏,
赏不谬加,何足谢也!”
春秋时期还有跟皇帝吃饭,结果吃出人命的事情。当时楚国和郑国关系很好,郑灵公刚上位,楚王就派人送了一只大王八给郑灵公贺喜。那天早上,郑国的两个大臣子家和子宋相遇在了上朝的路上,子宋的食指突然不由自主动了起来。
“以前它要这样,我肯定能吃到不寻常的美味。”子宋对子家如是说。成语食指大动就是这里来的。
到了,厨师正磨刀霍霍向王八呢,两人瞧见这番情景,不由相视一笑。郑灵公问他两傻乐呵啥,子家就告诉郑灵公缘由了。
这人吧,啥都不要紧,就是不能犯贱。就好比你买了个防风的打火机,总有沙壁给吹灭了,然后说哈哈哈哈不防风吧。
防风打火机,防不住沙壁。虽然是老段子,但理还是那么个理。说来也巧,春秋时期还真有不少贱兮兮的君主。郑庄公犯贱,为了自己的一句话硬生生挖出个地下泉;晋景公犯贱,非要强行打算命先生的脸,结果自己掉茅坑死掉了。
再说回郑灵公,酒精喷枪都禁不住他吹的。那天中午,郑灵公设宴请全朝大臣一起吃王八,子宋当然也来了。结果郑灵公叫大家来吃王八,却偏偏不分给,让他在一旁看着大家吃。
哈哈哈哈哈没得吃吧,食指动了也没得吃。
图自网络
好家伙,到嘴的王八飞了,全朝大臣就他一个没得吃,这换谁脸上都挂不住。热血上头,子宋挽起袖子就把手指戳进郑灵公那盛着王八汤的鼎里,沾点汤汁马上塞到嘴里吸溜,激动得像个孩子。
词语“染指”就是这来的,但子宋染指的可是一国之君的鼎,就为了一口王八汤。郑灵公当时肯定脸都黑了,分分钟要灭了子公。但真要这么干了,史官就会在史书上写着“灵公因一口王八汤而诛除子宋”,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
故事的最后,子宋预感到自己的小命可能很快就要因为这一口王八汤丢了,于是先下手为强,策反干掉了郑灵公,但最后还是因为弑君之罪丢了命。
一口王八汤,葬送两条人命,给后代留下两个固定用词。春秋往事,一言难尽。
春秋时期的陈侯鼎,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这个故事最早记载在《左传》里,明末清初的《东周列国志》以历史演义小说的形式做了扩写,免不了添油加醋。历史嘛,难免的。
老一辈人总教育后代吃饭一定要讲规矩。规矩,实质上是一种契约。自然界本不存在规矩,只有规则。所谓规矩就是大部分人所认可的某种行为轨范。你想跟别人一起玩,就得遵守契约。你要自己躲到深山老林里去生活,一边吃饭一边撒尿都不会有人管你。
规矩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宴席上自然也不例外,坐具便是个非常明显的表现。
先不说现代饭局怎么入座,我们还是看回古人。所谓宴席,旧作“筵席”,在还没有椅子的时候,祖先们吃饭的时候得坐在地上,嫌地上太凉就铺一层粗料织物,这就是“筵”。在这层粗料织物上再铺一层细料织物,就是“席”,由此才有了筵席的说法,坐具与饮食的关系从一开始就难舍难分。
秦陵陪葬坑中出土的陶俑,呈现着箕踞的姿势(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商周时期,席子慢慢变成了统治阶级自我地位的象征。汉代开始演变出了有一定高度的“塌”,20厘米高,比床小。当然,这也是阶级象征,民众还是只能坐在地上。
椅子的普及发生在唐代,但坐具高度与社会地位之间的象征关系并没有就此消失。等到宋太宗时期,已经分化出了席垫、蒲墩,绣墩各式坐具,材料越用越贵,坐具越来越高,坐在上面的人也越来越尊贵。
由此可见,正确摆放自己屁股的高度和位置,是人类表现地位尊卑的重要手段,这个观念在如今的饭局上也不少见,都是有传承的。文明的发展一直很耐人寻味。
生活并非只有俯首称臣,宴会上也不仅仅只有椅子坐墩。南唐画家顾闳中笔下的《韩熙载夜宴图》之所以成为经典名画,除了对人物的描绘细致入微,也是因为画中出现的各式家具共谱了一幅五代风情图鉴。
《徽宗十八学士图》(局部》,宋代。合餐制出现后,古画中出现的宴席用餐桌往往有个明显的特征——大,大到让人怀疑中间摆的菜肴只是摆设,因为似乎谁都够不着。
三围屏式罗汉床、炕桌、刀牙板平头案、靠背椅、坐墩、屏风、鼓架、靠背椅、平头案,有些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有些却传承至今,样式清晰可辨。
经典从未停止传承,文明也一直不断向前,当经典与现代时空相遇,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时代反应”。
红星美凯龙鲁班设计尖货节
从匠心和创新出发
以时代尖货为生活设宴
联手国内著名摄影艺术家——孙郡
重新演绎描绘古代顶级家居生活场景的故宫名画《韩熙载夜宴图》
诠释中西融合、古今碰撞之美!
右转手机屏幕
时代穿越之旅 · 启程
时代在变,但爱生活的心,永远不变
享受当下,就是能在生活中做的最好的事
宴请生活,款待自己
看看你会是《夜宴图》中的谁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联系:微信号 liweitan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