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介意被负性评判的终极原因是自我价值感不够
大部分人都介意被负性评判,归根到底是因为负性评判损害了我们的"自我价值感"。这一点,在原生家庭中,经常被父母以挑剔、指责的方式对待的孩子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
每个人天生都喜欢被积极评价,希望被看到、鼓励、表扬,但是做父母的却常常有"挑了你的错,你就更好了"的思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无形当中会更盯着孩子的错误。在指出孩子错误的过程中,因为使用了不恰当的方式——比如以指责代替引导,以批判代替引领,就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伤痕。
很多人虽然年龄长大,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但是在心理上,还是一个孩子。早年的(一直还继续的)伤从来没有真正痊愈过,所以,身上长满了逆鳞。当遇到相似情境的时候(例如被别人挑剔或批评时),曾经的伤就像又一次被触碰,ta会感觉非常难受。于是就有了自卑、攻击、怒怼、逃避、证白等一系列应对方式来"保护"自己。这些防御机制都是自动生成的,所以不深入觉察,便很难体会。但是它们会一直存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A在遭遇"负面评判"后的几种反应模式,这同时也是大多数人经常采用的。第一,回击。正如她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既然对方"问候"了我,那我肯定也要第一时间还回去(再发一条微头条)。第二,证白。她在第二条微头条中写道"人家做头条比我早,写了300篇左右,我写了不到80篇。自然得奖没她多。我不仅拿的奖比不上人家,勤奋程度更加追不上人家了,毕竟她写半个月8篇,快赶上我一个月的量了。"这句话翻译出来的意思是:"我并不差,我只是起步比较晚,没有对方勤奋,注意,是不勤奋,不是我不行"——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证白"模式,也是一般人在遭遇否定(至少是有被否定的感觉时)经常采用的方式。第三,压抑。她内心的不高兴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受"道德"和"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她也会不得不对自己真实的情绪有所压抑,例如她会在建议她"多听别人意见"的留言下回复"是的,不能太膨胀了"——用道德和主流价值观压抑自己真实的不舒服的感受,客观上承认对方的"优势",实际上也是很多人面对否定评判采用的方式。而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因为自己真的心悦诚服,而是在成长环境中,父母和社会(比如学校)教育就是这样教导的。
其实,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A一连串下意识的认知反应模式。"对方青云奖拿的比我多"="对方说我不行","对方说她从来没上过写作课"="说我写的专栏没有价值"="说我没有价值"——我不能是没有价值的,为了让我自己显得更"正确",我需要拽上其他写专栏的人一起。
这种反应模式,正是一个心理有"伤"的人,在遭遇否定时最常使用的反应逻辑。归根到底,都是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受损,而为了逃避自我价值受损的难受感,所以会采用一系列方式。
5、个人成长的方向:真正解决面对负性评判的不舒服,心平气和接纳外界的评判。
这才是我们自我成长的方向和重点。当搞清楚了评判的来源,我们为什么会对评判那么敏感之后,就需要知道自己该朝哪个方向努力了。
①接纳自己遭遇评判的不舒服感受
接纳自己的情绪是首要的。正如刚才提到的A的反应模式之三一样。她面对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实际上有一定程度的压抑。即用道德和社会主流的价值观绑架自己,强迫自己承认对方评判中的"正确的一面"。
我也一样,从小就被教育"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你不应该对别人对你的批评不舒服,你应该抱着 "正确的"态度面对评判。
这实际上是对天性的歪曲。当自我价值贬损时,要求自己或孩子"端正态度",实际上就是等于要求自己或孩子压抑天性。
事实上,只有先正视这种不舒服的感受,接纳这种情绪,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疏导。正确的认知首先建立在良好的情绪基础之上,带着情绪是不可能"心平气和"的冷静思考的。
② 提升认知,get"每个人都只是在表达自己"
每个人都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无论ta是否使用了正确的方式,无论ta的表达是否合我们的心意,无论ta的表达是否论据清楚,有礼有节,站得住脚,甚至无论ta是否根本就是在胡说八道,颠倒是非….ta都只是在表达ta自己而已。
表达ta的观点、表达ta的需要、表达(发泄)ta的情绪、表达ta的利益诉求等等。Ta的表达只对ta自己负责,从某种角度上说,只对ta自己有意义。
所以,我们需要提升自己的认知,知道别人在表达ta自己。同时,也将别人对事、对物等的评价,和自己区分开来,知道"对方说我买的西瓜不好"不等于在说"我这个人不好"。更何况,即使对方的真实意思就是"我这个人不好",甚至"应该赶紧死掉",那又怎么样呢?那也只是ta的想法而已。
③ 正视自己的自我价值,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
我们的自我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他人,也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事实上,让我们难受的,是"自我价值感"的损坏,而不是真正的"自我价值"遭到了贬损。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感受,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的认知和解读。但实际上,我们的价值一直都在,并不因外界的评价而有丝毫的增减。
如果我们可以对自己有一个清晰而客观的认知,明确自己的优缺点,优劣势,就会对自己更为笃定,就不会轻易的受他人左右。
比如文中的A,她知道自己的写作领域和优势是传播自媒体及职场知识,她的文章对于有此类需求的人来说就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否则就不会有人花钱购买写作专栏了。同时对自己的劣势也有清晰的认知。那么她就不会被"我"的评价所左右了。
比如那位因为应酬被妻子骂的老公,如果他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并不是像妻子说的那样"跟她没话说",明白妻子只是在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那他也就不必对妻子的批评动怒了。
只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在亲子关系中,因为孩子的心灵比较弱小脆弱,自我认知建立的不够成熟完善,所以家长如果经常使用不恰当的方式批评挑剔,会对孩子产生极为恶劣的后果。
一个人格完善的人,一定是一个对自己有清晰认知,对自己的将来有明确规划的人。在人格完善和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自己越放弃评判性的态度,就越能对别人对自己的评判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过评判关很难,但却是每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必经之路。
原创声明,盗版必究。如果喜欢,请点赞并关注我:“有梦想的唐糖”。持续输出原创好文,从心理学角度帮你拆分生活里“鸡毛蒜皮”背后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