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意识-什么是自我意识+意识可以用科学来解释吗?-意识和思维动力学-揭开意识的奥秘:兼谈认知相对论纲领-还原论方法无法解开意识之谜,理解意识需要整体考虑+意识是什么?这篇文章也许能给你答案-“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现在美国科学家提出了理论依据-意识是什么?这篇文章也许能给你答案-意识之谜即将揭开?-未被完全意识到的工作空间-寻找神经关联-人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意识”就是感觉与认知-破解认知之谜,你需要准备哪些知识?+意识是神经系统调节的副产品-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底层原理(1)-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底层原理(2)-人对事物进行分类感知的基本原理(3)+罗素所谓的完美语言体系究竟存在吗?-判定意识或认知理论体系有效性的测试标准-理解意识的科学研究范式-神经系统为什么存在-动物机体存续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大脑需要不断接收各种信息?-论信息的本质+为什么人对不同的刺激的适应性不一样?-人体对环境的自适应调节是如何建立的?-潜意识、意识与行为,三者的关系如何?-神经网络、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络有什么本质性的异同?+听过很多人想做自己|但你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精神-人的意识是什么?思想是什么?我们被什么东西规定着-想不想知道,你的意识和思维怎么来的?+大脑网络如何实现从意识到潜意识的状态转变?-开悟:玄秘意识的最高境界如何界定?-你的意识可以离开躯壳吗-为什么喝醉后,身体和意识都不是你的了-意念是如何影响健康的?看完这一篇就全懂了+意识是如何运作的?本文将颠覆你的认知-为什么”你越禁止,孩子越要干“?科学解释来了-人类拥有智慧,但大部分人从来没有真正调动过「智慧」,为什么?-《脑与意识》关于意识的研究-第一部分到底什么才是“意识”-第二部分人脑与意识的关系-第三部分意识的活动规律-人类意识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为何会出现理性+脑与意识-推荐序:开启意识探索之门-引言 寻找思维的物质基础-从笛卡尔谈起-意识——人类的终极之谜-界定“意识通达”-看得见VS看不见-主观报告科学吗-寻找意识思维的标志-意识科学的未来-1 如何以科学方法研究意识-意识面面观-最小差别实验-双目竞争-注意瞬脱-掩蔽意识知觉-相信主观报告-2 打开“黑箱”,探索无意识-无意识研究的历史-在脑中定位无意识-阈下启动效应-自动视觉加工-象棋大师的无意识思维-声音和图像的自动联结-无意识的语义启动-批评与自我批评-无意识算术-不依靠意识的概念组合-无意识与注意-无意识与决策-无意识与问题解决-在睡眠中获得灵感-阈下知觉小结-3 意识有什么用-无意识统计,有意识抽样-意识让思维延续-人类图灵机-社会分享-4 发现主观意识的客观标志-意识——神经激活的雪崩-意识通达的时间进程-滞后的意识-区分意识与无意识-全脑启动-深入意识脑-全脑激活的意识网络-引爆点-解码有意识的思维-现实与幻象-如何阻断意识-罐中之脑-5 意识理论的构建和计算机模拟-意识是全脑信息的共享-超越模块化-交流网络的演化-编码意识思维-全脑神经工作空间-计算机模拟意识的启动-无休止的自发活动-自发活动的进化-无意识的分类-物质的主观状态-6 将意识科学应用在临床-意识疾病的分类-能够思考的“植物人”-如何与植物人沟通-提出检测意识的新方法-皮质探测-检测自发想法-如何恢复患者的意识-7 意识科学的未来:让人类意识不再孤独-婴儿有意识吗-动物有意识吗-猴子有自我意识吗-人类意识是独一无二的吗-为什么人类会有精神疾病-如何建造有意识的机器-致谢-译者后记+意识与脑:一个还原论者的浪漫自白-第1章-第2章-处于科学萌芽期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研究神经细胞的生物物理学-加州理工学院、教学、研究和物理学家眼中的脑-再次面对意识的冲击-第3章-感受质和自然世界-意识的功能是什么-对意识定义的困难-论动物的意识-论自我意识-第4章-在脑中发现意识-一览无余的隐藏物体-并非所有的神经元都参与意识-新皮层的高级区的神经元与意识紧密相关-注意到某物,可却没看到它-第5章-调节意识特定内容的一些灰质小块-概念神经元编码了霍默·辛普森和詹妮弗·安妮丝顿-两个皮层半球中的每一个都能产生意识-意识能够永久地消失,留下一具僵尸-第6章-脑中的僵尸行动者-社会无意识-无意识无处不在的影响对我的探索意味着什么-第7章-自由的强立场与实用立场的细微差别-经典物理学与决定论:钟表装置的宇宙-钟表装置宇宙的终结-心智针对一个量子事件而实现另一个量子事件的自由是有限的-作为对行动的事后想法的意志-自主性,或这个有意识的意志体验-评估这个处境-第8章-狗,或者意识是出自脑吗-意识内在于复杂性-意识与信息理论-整合信息理论-泛心论与德日进-第9章-严重受损患者的意识测量仪-运用光遗传学追踪意识的踪迹-来到新视域-第10章-二元论、灵魂和科学-宗教、理性和弗朗西斯·克里克-自然神论,或作为神圣缔造者的上帝-有神论,或作为介入者的上帝-启示和经文有帮助吗-我曾有过田园牧歌的生活-将我的旗帜钉在桅杆上-意识与脑:注释-意识与脑:译后记+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赞誉-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推荐序一-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推荐序二-开场白-第1章 伽利略之梦-第一部分 证据:自然实验-第2章 导论-第3章 大脑-第4章 小脑-第5章 两位盲人画家-第6章 闭锁的脑-第7章 失去记忆的意识-第8章 分裂的脑-第9章 矛盾的脑-第10章 着魔的脑-第11章 睡着的脑-第二部分 理论:思想实验-第12章 导论-第13章 伽利略与光电二极管-第14章 各种各样的信息-第15章 伽利略与相机-第16章 整合信息:多与一-第17章 伽利略与蝙蝠-第18章 看到黑暗:解构黑暗-第19章 黑暗的意义:建构黑暗-第20章 亮光宫殿-第21章 感受质花园-第三部分 意蕴:意识的宇宙-第22章 导语-第23章 夜幕降临之一:死亡-第24章 夜幕降临之二:痴呆症-第25章 夜幕降临之三:忧伤-第26章 黎明之一:意识的减弱-第27章 黎明之二:意识的进化-第28章 黎明之三:意识的发展-第29章 白昼之一:探索意识-第30章 白昼之二:想象意识-第31章 白昼之三:发展意识-收场白-第32章 伽利略的最后三个梦-结束语-第33章 研究问题+意识本能-前言 挣脱困境,进入意识探索新视野-第1章 古人眼中的意识-早期探索:成功与失败-笛卡儿登场:身心分离-第2章 经验主义哲学的黎明-白板、人类经验与神经科学的开端-科学的一小步-灵魂是国王,而非总管-洛克的崛起-准备迎接现代观念-我是谁,自我是什么-德国人与潜意识心智-弗洛伊德和他对机械主义的颠覆-达尔文向所有人发起的挑战-第3章 现代思想的诞生-加拿大人的反抗与现代神经科学的崛起-美国人的认知革命-在梵蒂冈寻找答案-现代哲学家的一次尝试-克里克向现代科学发出的信号-第4章 模块化的脑-模块缺失却照旧工作的大脑-向更大的脑进化吗-模块化大脑的优势-模块化的诞生-模块化连接-动物脑与人类脑的差别-寻找意识-第5章 层级化的脑-复合体的结构-稳健、复杂与脆弱-通用设计策略-层级化结构中的神经科学-会进化的层级系统-规则产生自由-大脑的无数种工作方式-从染色体到意识-控制你自己-第6章 受到损伤却有意识的脑-拜访医院-无意识的僵尸-有意识的静物-皮层下的情绪引擎-意识中的感受-皮层增强意识-意识的普遍性-第7章 互补的概念:来自物理学的礼物-物理学的起点与决定论-量子力学与因果关系的统计学观点-互补原理的诞生-第8章 从无机到生命,从神经元到心智-量子力学使人头疼-断面与生命起源-符号中的生命:冯·诺伊曼的引导-符号的物理学:帕蒂按下了起始键-基因编码真的是一种代码-符号闭环:吃尾巴的蛇-投降与停战-鸿沟问题的可能答案-第9章 汩汩溪流与个人意识-两个意识不同的有意识的半球-意识就像小气泡-气泡的背景-钟楼里的蝙蝠-如果只有右半球会怎样-感受变了还是记忆错了-我感故我在-气泡是有序还是混乱的-一个著名的控制层级故障案例-进化使意识变得丰富-第10章 意识是一种本能-反直觉的大脑设计原则-最终的观点-“意识本能”致谢+意识的解释-导读暨推荐序(Ⅰ)-导读暨推荐序(Ⅱ) 理解意识——从笛卡儿到丹尼特-前言-第1章 序幕:幻觉如何可能-2.大脑里的恶作剧分子-3.聚会游戏:“心理分析”-4.预览-第一部分 问题和方法-第2章 解释意识-2.意识的神秘-3.心智素材的魅力-4.为什么二元论失势-5.挑战-第3章 访问现象学公园-2.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经验-3.我们对内在世界的经验-4.感受-第4章 现象学的方法-2.第三人称视角-3.异现象学的方法[3]-4.虚构世界和异现象学世界-5.人类学家的谨慎魅力-6.发现某个人实际上在说什么-7.沙克的心智意象-8.异现象学的中立性-第5章 多重草稿vs笛卡儿剧场-2.引入多重草稿模型-3.奥威尔式修改与斯大林式修改-4.意识剧场再访-5.多重草稿模型在行动中-第二部分 心智的经验性理论-第6章 时间与经验-1.飞逝的瞬间与跳兔-2.大脑如何表征时间-3.利贝特论“回指”-4.利贝特论对意向的意识的主观延迟-6.遗留问题-第7章 意识的演化-2.早期岁月-3.脑里的演化、鲍德温效应-4.人脑里的可塑性:布置舞台-5.自动刺激的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发明-6.第三种演化过程:弥母与文化演化[15]-7.意识的诸多弥母:虚拟机器将要安装-第8章 词语如何用我们做事[1]-2.官僚体制vs群魔混战-3.当词语想让自己被说出来时-第9章 人类心智之架构-2.以简短概要定位-3.然后发生了什么-4.乔伊斯机器的力量-5.但这是意识理论吗-第三部分 意识的哲学问题-第10章 展示与讲述-2.词语、图画和思想-3.报告和表达-4.僵尸、升级僵尸和用户幻觉-5.常识心理学的问题-第11章 废除证人保护计划-2.盲视:局部的僵尸状态-3.藏针游戏:一种提升意识的练习-4.修复的视觉:除了信息之外,还遗失了什么-5.“填充”vs找出-6.忽视:认知欲望的病理丧失-7.虚拟呈现-8.眼见为实:与奥托的一次对话-第12章 感质的非质化-2.为什么会有颜色-3.体验我们的经验-4.哲学的一种胡思乱想:颠倒的感质-5.“副现象的”感质-6.回到我的摇椅-第13章 自我的实在-2.一个客户有多少个自我-3.存在不能承受之轻-第14章 想象意识-2.成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子-3.心智化和物质化-附录A 给哲学家-附录B 给科学家

神经网络、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络有什么本质性的异同?

2019年1月21日 字数:2398 来源:认知维度 作者: 提供人:liliros@57......

神经系统对于多路信号的同步相关性认知,实际上也是一个概率问题,例如春天发芽,秋天落叶,冬天下雪,这是季节气候变化形成的常态化现象,因为经常同步发生,所以在人们的认知系统中沉淀为一种常识,然而,这种常识并不总是绝对的。理论上来说,不同事物同步发生的次数越多,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也越大,但是无论发生多少次,结果都不具有绝对性,因为个体在其有限的生命期内无法穷尽所有的潜在相关情况,更不可能直观的体验两个可能的相关性事件在无穷的时间和无穷的参照系下的实际相关性,如果可以,意味着个体可以直接获知真理,这显然是谬论。既如此,神经系统只能基于有限的规则来获取对不同事物之间相关性的测算,测算精度如果太高,意味着校验条件极其严苛,会极大的消耗能量,并带来低效率,同时由于这种校验位于认知体系的底层,太过精确会导致高层的调节失去存在的价值,甚至走向一种极端化[*];测算精度如果太低,意味着校验条件较为松散,虽然效率高但准确度低。神经系统在长期的进化中,筛选出了一套符合个体生存需要的一套相关性校验机制,它体现在最底层的神经元之上。神经元激发动作电位存在激活阈值,并且阈值还会因为不同的组合方式、不同的激发程序而发生变化,由此导致个体在认知和行为上的适应性差异。一个谨小慎微的人,触发其行为响应的阈值较高,需要的触发条件更多,一个乐观积极的人,触发其行为响应的阈值相对较低。从感应链路和通信过程的基本机理对比中可以看出,认知源于一种行为调节系统(对应感应链路的响应系统)之上的概率相关,它对应着一种可量化的作用关系,因此其本质就是一种信息。简单的认知过程如此,复杂的认知亦如此。

皮层是神经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类皮层对应着一套解码系统,可以完成对不同信号的解码工作。神经网络是一个不断迭代的系统,每一个经感受器所传入的刺激信号对这个系统都会造成影响,并或多或少连带影响着着后续的认知解码过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感知系统是以相关性校验的方式处理所传入的信号的,每一次的刺激信号传入,都会因为相关或不相关而影响着靶细胞,致使传导通路或兴奋、或抑制,或更容易激活,或更难激活。每一个神经元就是网络当中的一个节点,每一次信号刺激就影响了连接通路的活性,这个过程等同于神经网络对节点线路权重的赋值。神经网络对通路活性的修正不是随意给定的,而是与传入的信息高度相关。每一次赋值,就相当于一个经验的沉淀,为大脑的成熟贡献一份力量。神经网络在进行解码的同时就在积累着经验的印迹,这是它具有环境适应性的基础。丛觉对刺激信号的基于相关性的组合分化校验机制,代表着神经网络的基本底层逻辑,单层网络实现了单一要素特征的特异化校验,多层网络实现了对组合特征的特异化校验,一个有限层数的神经网络就足够容纳一定精度的万物识别能力。

神经网络、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络有什么本质性的异同?

对于通信网络来说,则有很多不同之处。一方面,通信网络中单次的信号传输并不会影响整个网络,在不造成拥塞的情况下,对后续的信息传输并没有什么影响。另一方面,一条传输通路跟另一条传输通路之间也可以互不干扰、同时进行,系统进行校验时不是针对通路与通路之间的关系,而是针对单个通路当中的具体信号。另外,通信网络的终端既做编码器,又做解码器,因此任意一条单一通路均具有意义,但对于神经网络来说,一条单一的链路如果没有激活响应系统,也没有与其它的通路进行关联,那它将失去意义。

通信网络一般是共用链路传输的,为了保障信息的准确性,需要尽力排除各种干扰,并通过地址编码来标记不同来源不同去向的信号,来自不同节点的信号片段可能会聚在一个链路中打包传输,但本质上发送出的信号依然是相互独立的。通信网络对信号的编码,实质上就是对信号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割,虽然总体构成一个网络,但它本质上依然是一个一对一的系统。而神经网络在处理信号时则既没有对时间进行分割,也没有对空间进行分割,相反,神经网络按照同步节奏将不同的信号分批融合在了一起,从通信网络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神经网络判定的不是信号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它判定的是信号的同步相关性。人的认知过程实际上是基于一种有限信号样本下的归纳统计,认知系统赋予统计结果一种映射关联,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细节信息被扔掉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非常清晰的辨认出面前的人到底是谁,可是当闭上眼的时候,我们对那张刚刚辨识的脸却只有非常模糊朦胧的认知,因为皮层在处理信号的时候,所做的操作是进行信号相关性融合,虽然在视皮层所采集的原始信号依然存在,但在向联合皮层传递信号并生成关联认知时,仅需特征信息即可,大量的基础信息在后期关联运算中被摒弃了。基于此,可以推导出一个重要结论:神经网络的本质是对关系进行分割!同一组要素以同样的结构同步触发,无论这种触发发生在什么时候,神经系统都把它理解为同一待处理对象,因为这是同一种关系,但通信网络则不同。基于对关系的分割,神经网络可以进行分析关系、处理关系、输出关系乃至建构关系等高级处理程序,这些程序的对外表现就是关联能力、联想能力、预测能力、发散能力、推导能力等,神经网络是支撑这些复杂认知处理能力的基本构件。

神经网络虽然具有智慧,但它是以牺牲细节信息为代价换来的。通信网络虽然越来越智能化,但却谈不上智慧,它仅相当于一个单层神经网络,相比于通信网络,互联网络又有新的特点。如果从微观角度来看的话,互联网络与通信网络的作用机理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从宏观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互联网络的话,它与神经网络又有诸多相似之处。神经网络的每一个节点(即神经元)就是一个微型处理系统,互联网络的每一个节点(即终端或服务器)也是一个处理系统;神经网络的每一次通信都对系统有影响,互联网络的每一次交互过程也会被网络所记录下来,并影响到其它用户的偏好选择,讯息越交互就越多,就越对用户有吸引力;神经网络会校验信号之间的相关性,互联网络会催生出同类讯息的生态平台;神经网络越用越聪明,互联网络越用越智能……互联网络的节点虽然是终端,但它本质上是人的延伸,是由人来驱动,并且它能够比通信网络更为全面的承载人的需求,这也是互联网络为什么与神经网络呈现相似之处的原因。互联网络可以理解为神经网络在宏观世界中的一种降维映射,而物联网,则是基于互联网络的一种升维映射,它不仅融合了虚拟的讯息,还融合了生产链路和物资资源,它可视为神经网络在地球村的映射。

神经网络 / 通信网络 / 互联网络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