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是思维方式的反映。有什么的思维,就会输出什么样话语。
当你口才的基本功过关,那么接下来,想要让你说出来的话有深度和有梗,你必须要从思维的运作上下苦功。
思维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口头表达上呢?
众所周知,就是逻辑和非逻辑。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说的话不是按照逻辑的形式去表达意见,就是跳脱逻辑,用发散思维、想象思维等形式去聊天。
所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意识和非逻辑思维,会大大促进我们的口才能力。
逻辑和说话的关系
所谓逻辑,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客观运作的规律形式。黑格尔那句话“存在即合理”,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这个合理,并不是指穷人受到富人欺压,这种存在的现象就是合理。
黑格尔这句话的原义是“凡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换言之,某些现实的东西之所以存在,其背后肯定有导致其存在的逻辑。
好比我无缘无故拿起刀子刺伤无辜的你,这是一件很荒谬不合理的事情。但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或许是我的情绪受到刺激,或许是我嫉妒你长得比我帅,甚至或许我精神有问题,看到你就顺便刺伤你了。
当你一层一层地深入探究下去,你就会发现很多事情的背后,都有其存在的逻辑。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这个逻辑,然后加以印证它的真确性。如果没有逻辑,很多事情我们就找不到源头的答案。
而我们与他人的对话,就是不断挖掘和印证话语背后的逻辑。例如:
你跟我说:我今天过得很累。于是我就要找出你过得累的原因,问你:为什么这么累呢,发生什么事了?
你问我:怎么做才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就要告诉你,提高自己能力背后的逻辑规律,而这个规律是从我个人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于是回答你设定一个清晰的目标,保持良好的行动习惯等等。
你对我开玩笑说:怎么经常躲在家里这么无聊啊,出去看看世界吧!
我就知道,你是在告诉我“外面的世界比躲在家里更有趣”这个逻辑。我认同这个逻辑,我就会同意你的说法;我不同意你的逻辑,我就会反驳你:外面更没意思。因为我知道,躲在家里我可以玩很多精彩的网游。
然后你又会尝试用你的逻辑说服我:沉迷网游对你的人生不会有什么帮助,但出去见识世界,会增加你的见闻和学识,说不定让你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我明白这个逻辑,可是我还是不愿意行动,那我还是会找各种理由反驳你:而如果我不明白你这个逻辑,我就希望你能够进一步向我解释,给出你合理的理由。
上面的对话,都属于观点的阐述。而观点,就是逻辑推导后的结果。那这个逻辑推导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
这时我们就凭自身的经验实践,社会的伦理法制,甚至其他渠道的辅助了解,来验证这些逻辑的真确性。而一个拥有真确性的逻辑,往往具备普遍验证性。
例如“我抢劫银行,现在过上富裕生活,于是你抢劫银行,也能致富”这个逻辑,就不具备普遍验证性。毕竟更加具有普遍验证性的实例就是,抢劫银行导致坐牢的人更多。
但是,我们很难知道所有事情的逻辑是否都具有普遍验证性,也很难了解清楚所有事情背后的全部逻辑。
好比你看到比尔·盖茨退学也能成功,你也学着他退学,那你会不会成功呢?
未必。
因为你并不知道比尔·盖茨退学这个行为背后的全部逻辑条件,而这些条件你是否全都符合,更是很难知道。除非你透过自己的实践,也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逻辑。
正因为很多“暗地里”的东西我们并不完全了解,于是“争辩”,“观点与角度”,“各执一词”等概念就出现了。
你把你了解的事情说出来,我把我了解的事情说出来,他把他了解的事情说出来,各自都有各自的逻辑。这些逻辑可以是补充对方的观点,也可以是反驳对方的观点,更可以是印证对方的观点。
就这样,我们的对话就在各种交锋,各种讨论,各种争吵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情况。
掌握表达逻辑的合理性
既然说话里面要用到逻辑思维,那我们怎样表达,才能体现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其实很简单,秉持一个法则就行,就是你说话的话,能不能自圆其说。
什么是“自圆其说”?
就是你说出来的话,有没有相应支撑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又能不能成为支撑你话语的理由。
MBA商学院通常都会开设一门逻辑课程,他们总结出逻辑思维的四条基本原则:
1 / 结论明确,可以判定“是或否”;
2 / 通过“因为”“所以”来思考;
3 / 结合事实(数据,实例等);
4 / 切中论点,切勿跑题;
这四条原则,用在表达当中,就可以透过它们来帮助我们思考。
首先,你说出来的结论,一定要明确,必须是肯定或者否定。你不能说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答案模凌两可。
老板问你:你觉得这次方案的内容怎么样?你回答说:好像挺好,但又不是那么好。那到底好还是不好呢?这样就模凌两可了。
当你明确表示这个方案不是很好,那理由呢?你就要给你的思考过程,用“因为,所以”这个形式,阐述你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当然最好结合事实了。
你说:这份方案提出要调动更多的人力资源去完成这个任务。但现在公司的人力资源有限,如果牺牲我们其他业务的人力资源来完成这个任务,可能就会顾此失彼。做成还好,做不成也许就会得不偿失。所以以这样一种形式去做的话,这个方案就不是那么好。
这个论述就是切中要点。既然你觉得这个方案不好,那么不好的地方在哪里呢?你必须要围绕这个论点来讲述,不能跑题。明明是针对“人力资源不足,随意调动行动会造成更大损失”这个问题,你却说了“人力资源还不够优秀,做不成事”这个论点,那这样就不行。
难道人力资源优秀,就可以弥补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吗?一个再优秀的将军,能够打得过一群军队吗?不可能吧!这已经是两个论点了。我们不能犯了转移话题的逻辑错误。
但哪种情况下,一个优秀的人可以对付一群人呢?就是在超人那种世界里。一个超人,不要说一支军队,整个地球都能给他毁灭。这个能力的设定,就是前提条件,意思是在什么样的前提下,你这个说法会成立。
人会自然老死,这是常识,我们知道这件事的逻辑规律。
但人不会自然老死,就不符合我们的基本认识,为了让这个结论成立,你必须给出一些前提条件,在什么样的前提条件下,人才不会自然老死。例如永久保持体内细胞的代谢和运作,这样人才不会自然老死。而至于这个前提条件能不能实现,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当你要围绕某个论点进行论述时,你一定要给出相应的理由,而这些理由,又是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才会成立。
有时你要论证一个观点,给出一条理由并不足够,往往需要给出更多论证。
针对上面那个方案问题,除了人力资源不足这一个理由,还有时间安排的成本,每个员工的能力是否擅长应付那个任务等等,都可以成为论证观点的理由。而这些理由,基于目前公司的整体状况下,是能够成立的。也许其他公司能够做到,但我们公司做不到。
只要你给出来的理由,能够支撑你的观点,可以自圆其说,形成了合理的论述,那么说出来的话就给人一种强大的逻辑力量。
提高逻辑思维的表达能力
怎么训练和提高我们表达的逻辑能力呢?
平常生活当中,我们一定要多多思考自己说话的合理性,和多多检视自己推论过程是否有足够的逻辑支撑。除此之外,私底下也可以刻意锻炼自己。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一些逻辑推理题来训练我们表达的条理性。这个训练有五个步骤:
1 / 先把逻辑题私底下做出来;
2 / 口头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用手机录下;
3 / 回放自己的说话,看看能够听得懂自己的推理流程;
4 / 添加和删减自己话语中遗漏或多余的部分;
5 / 不断重复,直到自己完整流利表达这个过程;
例如123a,456b,789(?),括号内的问号应该填什么呢?你怎么推理出来呢?理由是什么?
看到这条题目,如果你知道怎么解答,那你的思路肯定会出来,然后你就把这个思路用口头语言表达一遍,做成录音,反复收听和调整,你就会练就说话的条理性。
说话具备逻辑性,不一定需要你好像爱因斯坦那么聪明,所以做题花多长时间都没关系,最重要是你把题目做出来之后,再用口头表达过一遍你的思路。
因为当你有了思路后,如何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这种思路,这才是重点。这种练习,就是训练我们在有固定思路的前提下,怎么说话才具备逻辑。
否则你毫无头绪,你也不知道怎么说话才算有条理了。
非逻辑思维
有时候我们说话可以按照逻辑的形式表达,但并不是所有的时候我们都需要用逻辑的形式去表达。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一些非逻辑的思维形式,来转换我们的说法。
不管是用来应对别人的刁难,还是跳脱对方的语言陷阱,抑或制造说话的梗,博取红颜一笑,都需要这样的一种思维形式。因为这种形式,就是展现我们反应能力的基本条件。
那怎么样才能运用到这种非逻辑的思维形式呢?
举个例子,别人问你1+1=2,这是逻辑:但如果你回答说1+1=3,因为一个男的加一个女的,说不定就会得到一个小的。
这就是非逻辑思维了,包括发散思维、想象思维、类比思维、聚敛思维等。
大多数修辞手法,好像夸张,比喻,对比,暗示,讽刺,都是跳脱正常的逻辑思维来润色表达的。 那怎么跳脱正常的逻辑思维聊天呢?
我们跟别人聊天,一般只有四种范畴:
1 / 肯定;
2 / 否定;
3 / 不肯定或不否定;
4 / 顾左右而言他;
所以针对同一件事,可以得出四种回应方式,如别人刁难你:你看上去怎么这么老?
1 / 肯定回答:是的,长期熬夜导致,所以就这么苍老了。
2 / 否定回答:哪有,我觉得我的样子挺年轻的啊,干嘛说我老?
3 / 不肯定或不否定:关你什么事?你为什么跟我说这个?
4 / 顾左右而言他:呃,有时候相貌这个东西很难说的,你想这样,却不是这样。
这些回答都是在特定的逻辑框架下进行的回答,因为其中探讨的,都是现实生活当中导致“我看上去老”的客观原因,我的回答都是围绕这个原因来做论述。不过作为应对方式,还不够好,给人很直白的感觉。有时候太直白的回答,很容易会让自己陷入被动之中。
而非逻辑思维形式,就不会揪着这个客观原因做解答,会跳出这个界线,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去回答:
1 / 肯定回答:没办法,国家还没统一,我个人很是忧心啊!
2 / 否定回答:我这种不是老,而是成熟。
3 / 不肯定或不否定:老不老不是看外表,而是看内心的。
4 / 顾左右而言他:我就像佛祖,超然脱俗,其他的一切随遇而安吧!
看得出来不?
这些回答的指向是对内的,也就是指向说话人的自身。
如果我们说错了话,想要缓解这个尴尬,自嘲就是属于这种对内的非逻辑思维表达,诸如“看来我的智商欠费了,连恭喜的话都说错”。但是如果遇到别人怼你,那么这些回答的指向就要对外,也就是指向对话者的身上。
例如继续上面的问题,对外的四种回答是:
1 / 肯定回答:是的,跟你这种嘴欠的人相处,谁都会被气老。
2 / 否定回答:也许,你的视力不是那么好吧。
3 / 不肯定或不否定:我老不老就不知道,但说我之前首先看一看你的穿衣打扮能有多年轻?
4 / 顾左右而言他:有时候问问题也要问得有水平一点嘛,像你这样就问得刺耳的同时又让人讨厌。
性格外向的人,在对话的用语选择上,一般是对外。而很多内向不敢说话的朋友,说话的指向往往会归结给自己,更习惯逃避。
良好的反应能力,一定要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但平常的语言反应,我们可以用跳出逻辑思维这种方式来练习。
想一想,同一句话,你按照我上面所说的那些方法,试着想出不同的回应方式,看看你能想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我之前也说过,从笑话当中,也可以学习这种跳脱逻辑的说话方式。多阅读这方面的材料,你就能够摸索到门路,变成自己的说话习惯。然后你就可以根据交际的目的,说话的对象来说出不同的话语。
这些需要持续锻炼才能够出效果,千万不要幻想自己随便锻炼几下就能一蹴而就掌握了。
坚持练习,还是很重要的。
网友评论:
醬v:我明白这个逻辑,可是我还是不愿意行动,那我还是会找各种理由反驳你:
而如果我不明白你这个逻辑,我就希望你能够进一步向我解释,给出你合理的理由。 上面的对话,都属于观点的阐述。而观点,就是逻辑推导后的结果。那这个逻辑推导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 这时我们就凭自身的经验实践,社会的伦理法制,甚至其他渠道的辅助了解,来验证这些逻辑的真确性。
而一个拥有真确性的逻辑,往往具备普遍验证性。 例如“我抢劫银行,现在过上富裕生活,于是你抢劫银行,也能致富”这个逻辑,就不具备普遍验证性。毕竟更加具有普遍验证性的实例就是,抢劫银行导致坐牢的人更多。 但是,我们很难知道所有事情的逻辑是否都具有普遍验证性,也很难了解清楚所有事情背后的全部逻辑。
好比你看到比尔·盖茨退学也能成功,你也学着他退学,那你会不会成功呢? 未必。 因为你并不知道比尔·盖茨退学这个行为背后的全部逻辑条件,而这些条件你是否全都符合,更是很难知道。除非你透过自己的实践,也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逻辑。 正因为很多“暗地里”的东西我们并不完全了解,于是“争辩”,“观点与角度”,“各执一词”等概念就出现了。
你把你了解的事情说出来,我把我了解的事情说出来,他把他了解的事情说出来,各自都有各自的逻辑。这些逻辑可以是补充对方的观点,也可以是反驳对方的观点,更可以是印证对方的观点。 就这样,我们的对话就在各种交锋,各种讨论,各种争吵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情况。
掌握表达逻辑的合理性既然说话里面要用到逻辑思维,那我们怎样表达,才能体现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其实很简单,秉持一个法则就行,就是你说话的话,能不能自圆其说。 什么是“自圆其说”? 就是你说出来的话,有没有相应支撑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又能不能成为支撑你话语的理由。
MBA商学院通常都会开设一门逻辑课程,他们总结出逻辑思维的四条基本原则:
1 / 结论明确,可以判定“是或否”;
2 / 通过“因为”“所以”来思考;
3 / 结合事实(数据,实例等);
4 / 切中论点,切勿跑题;
这四条原则,用在表达当中,就可以透过它们来帮助我们思考。 首先,你说出来的结论,一定要明确,必须是肯定或者否定。你不能说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答案模凌两可。 老板问你:你觉得这次方案的内容怎么样?你回答说:好像挺好,但又不是那么好。那到底好还是不好呢?这样就模凌两可了。 当你明确表示这个方案不是很好,那理由呢?你就要给你的思考过程,用“因为,所以”这个形式,阐述你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当然最好结合事实了。
你说:这份方案提出要调动更多的人力资源去完成这个任务。但现在公司的人力资源有限,如果牺牲我们其他业务的人力资源来完成这个任务,可能就会顾此失彼。做成还好,做不成也许就会得不偿失。所以以这样一种形式去做的话,这个方案就不是那么好。 这个论述就是切中要点。既然你觉得这个方案不好,那么不好的地方在哪里呢?你必须要围绕这个论点来讲述,不能跑题。明明是针对“人力资源不足,随意调动行动会造成更大损失”这个问题,你却说了“人力资源还不够优秀,做不成事”这个论点,那这样就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