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应浩江(南洋理工大学)
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看” 似乎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只要睁开眼睛我们就能看到周围的世界。睁开眼睛,你可以看到川流不息的人海,你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花朵,你可以看见车水马龙的大街。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不过你有没有思考过, “看” 是怎么完成的呢?我们是怎样把景色尽收眼底的呢?
视觉处理系统
0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科学家们也是这么觉得:研究眼睛里的视网膜正是研究视觉过程的窗户。
视觉起始于眼睛底部的视网膜。在视网膜上有视杆和视锥两类光感受器,它们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线敏感程度不同,于是我们能看到五彩斑斓的景象。事实的确如此,不过视网膜只不过是视觉的起点。光线会汇聚在眼睛底部的视网膜区域。
在这里,我们有两类光感受器:视杆细胞(柱状)以及视锥细胞(锥状)。有趣的是,视杆和视锥细胞其实分布在视网膜的最后。它们接收到光线之后,会把这部分能量转化为电信号向前面的神经节细胞传递。
按照神经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的巨擘戴维·马尔(David Marr)所言:“视觉正是信息处理过程”,我们在 “看” 世界的时候,就是视觉信息在视觉处理脑区内被逐步分析解读的过程。
02、视网膜里的光感受器
视网膜上成像最清晰的地方就是中央凹(foveal)了。在这里,只有视锥细胞。而且在视锥细胞之前没有任何神经元影响成像。因此光学干扰被压低到最小。但是为什么只有视锥细胞没有视杆细胞呢?这就是视网膜的有趣之处:视锥细胞接收到的清晰度更高。虽然每个眼球内视网膜上的光感受器有一亿多个,不过只有六百万个是视锥细胞,其余是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对于亮光敏感,也对色彩敏感。
我们看到的世界大多数是视锥细胞为我们提供的。视锥细胞大多出现在中央凹。它们基本与参与中继的神经节细胞一一对应,保证传递信息的精确。但是视杆细胞往往在中央凹之外,他们的成像也不够清晰,上百个视杆细胞才会与一个神经节细胞对应,这样能保证信息强度足够大。
三类视锥细胞对于不同波长光的敏感程度
我们能看到颜色,还得归功于视锥细胞。科学家把视锥细胞分为三类,根据他们所敏感的光线波长分为S(短波)、M(中波)和L(长波)三种。上图就是这三类细胞对于不同波长光的敏感程度。可见光正是一个光谱带,短波更加蓝,因此S型视锥细胞对于蓝色的光线更敏感。不过色彩知觉可远比这个复杂,还得涉及到细胞感受野的拮抗理论,还有视觉皮层的一些工作方式。学海无涯,哪怕简单的视觉也是如此复杂。
神经元
03、左脑与右脑的信息接收
视网膜接收到的信息会通过视神经向大脑皮层传去。熟悉生物的读者可能知道,我们的左右半脑其实处理的都是对侧的信息。
在这里我要给大家普及下更加正确的说法:在人类不同半脑的初级感觉皮层(视觉,听觉,触觉),的确是更倾向于接收对侧的信息,但是接受同侧信息的也有。
而在高级处理皮层对双侧信息都能加以处理。用更科学的术语来说,右眼能接收颞侧信息(在这里就是右边,靠近右太阳穴的那一侧的信息),也可以接收鼻侧信息(用右眼看鼻子是不是能看到左侧的信息?)。这两类信息会传递到另一侧,互换方向。总归左边方位(而不是左眼看到的一切)的信息输到右侧大脑,反之亦然。
经过传递与预处理,视网膜上的信息最终会抵达初级视觉皮层。也就是大脑的最后端枕叶区域。从这里开始,大脑正式开始对视网膜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
眼部结构
04、复杂的视觉处理系统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大脑中拥有一套复杂的视觉系统,专门用来处理眼睛看到的信息。而这一套复杂的系统,几乎动员了整个大脑。
当我们眼睛上的视网膜(retina)接收到光线的时候,它会把看到的光线转化为电信号,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往大脑皮层而去。经过对外侧膝状体(LGN)的中继,视觉信息达到了大脑皮层。首先接收信息的就是初级视觉皮层(V1),它会分析所看见物体的大小、方向、边缘等信息。之后,视觉信息会被各个大脑区域逐步分析,比如下颞叶皮层(IT)会分析看到的东西是什么,而中颞区皮层(MT)会分析所看到东西的运动和位置信息。最终,我们的大脑会汇总看到的一切,解读出我们眼前的事物。一切正如巨擘戴维·马尔(David Marr)所言:“视觉正是信息处理过程。”
视觉通路简化图,其结构以及非常复杂
你看,其实简单的“看”就要调用我们大脑中几乎所有神经区域,但“看”这件事太过于轻松和简单,会让我们有时低估了视觉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