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好问题的坏问法
知乎上看到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
问问题的女生还有一些背景补充:
男方工作两年,女方大学将要毕业,两人恋爱半年,现在男生邀请女生来沪一起住。
本来是件挺好的事儿,可让女生不爽的是,男方听上去月薪两万,可实际能用于两人生活支出的只有5000元;男生准备换个大点的房子,房租5000,女生要分摊4成。
首先要佩服一下这个男生的精明,在邀请女生来之前,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
你看,最大的开支用于房贷,就是婚前财产,安全系数最高;剩下来的大头用于投资,名义上是为两人的未来打算,但如果两人走不到结婚那一步,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损失;再剩下来的钱,才拿出来“合资”。
这就很像某些国有企业,用优质资产招股,实际拿出来上市的却是不良资产,上市后,大股东说不定还会挪用上市公司的钱。
不过从男方的角度看,每个要求都扣着一个“理”字,毕竟没有要求女生付首付和房贷,房产证上也就没道理写女生的名字;多了一个人,就要换大一点的房子,女生分摊2000元的房租并不离谱——就算自己租房子也要钱啊。
所以,说他是个“精明的小渣男”其实也过分了,理财能力毕竟是现代职场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一旦结了婚,相当于家里有两个赚钱的老公。
不过,站在中间立场上,男生的条件对女生的确是不公平的。谈恋爱,男生付出的主要是物质成本,女生花钱少,因为她们主要付出的是时间成本——男生的婚恋黄金时间,要比女生长太多。
本来这个问题并不算个什么问题,两人坦诚地谈一谈吧,可偏偏感情的东西谈条件,就算最后谈拢了,也会伤感情。所以,男方的“要约”其实是一锤子买卖,“还价”的余地很小,接受就是一次情感冒险,不接受就一拍两散。
可惜这么好的两难问题,答案都是“找傻叉”和“骂人渣”,因为提问者犯了一个“好问题的坏问法”的错误:值得不值得,问别人有什么用?
所以我的回答,更重要的是介绍一种问问题的方法——一个得到好答案的问题应该是怎样的?
在讨论之前,我有一个要求,大家一定要放弃“价值观判断”,不给当事人贴标签,把别人当傻叉一时爽,但你的理性思考能力也立刻砍掉一半。
2/4、一个好问题的三步思考
问出一个好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我们要把问题转化为“具备哪些条件,我就……”的条件句式,比如女生的这个问题,应该转化为:“具备哪些条件,我就愿意跟他住在一起”?
问题这样一变,你就会发现,大部分涉及“价值观判断”的回答建议,比如说“这个男人是个渣男”或者“你就是个物质女”,都是毫无建设性的“吐槽”。
有人一定会问,凭什么要这么问问题——这就是本文的重点,我后面再讲。
第二步,紧紧围绕“成立的条件”这个问题思考。
就本问题而言,其实大部分有意义的建议都归结为两个条件:
感情条件:如果我爱他足够深,或者他爱我足够深,我就愿意接受这个邀请
经济条件:如果我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我就可以接受这个邀请
你看,真正的问题恐怕在于,你没那么爱他,他也没那么爱你,毕竟才相处了半年,而且你也不够有钱,否则你也可以每月挣两万,拿5000出来“合资”。归根到底,还是上海房价太高,生活不易,感情没那么深的话,很容易被现实生活所挑战。
所谓的“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原因在于,双方都希望对方多努力,自己少付出。
第三步,对两个条件进行利弊分析。通常有两个角度。
角度一:这两件事,你更希望哪一件发生?
如果更渴望“感情条件”:有些人希望用感情建设去弥补双方的隔阂(记住,不评价价值观),那么下一步的行动就是:
接受男生的建议,不计较局部利益得失(毕竟最大的目标是婚姻),好好相处,感情的事情就用情感的方式去解决。
如果更渴望“经济条件”:也有人内心深处总觉得自己的钱更靠谱(不评价价值观),那么下一步的行动就是:
先别住在一起,找个工作,提升自己的价值,在一个“独立女性”的心态上,你再去判断两人能不能相处。
角度一其实就是“收益分析”,角度二自然就是“成本分析”——这两件事,哪一件事情更困难一些?
如果“感情条件”更困难:很多女生都无法接受一个在感情上精于计算的男生(不评价价值观),这种心态下,想要两人在一起,那么下一步的行动就是:
女生来上海工作,但暂时不住在一起(反正你也是要付房租的),拉开距离以判断自己对男生的接受度。
如果“经济条件”更困难:你觉得提升收入不现实(不评价价值观),又想要两人在一起,那么下一步的行动就是:
接受男生的建议,但要告诉男生自己的感受很不好,自己也要放平心态,单纯看两个人是否合得来,不去计较公平不公平。
你看,首先设立一个积极的目标,然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有什么方法达成目标,再进行喜好和利弊分析,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当然,更复杂的情况是,你希望发生的事,偏偏是你觉得更困难的事:你更希望对方爱你更深,但你自己又无法付出更多感情;或者,你更希望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但你又觉得自己恐怕很难做到。
这种让人纠结的情况怎么办呢?就当成一道思考题,大家看完文章后半部分,在留言区留下你的建议吧,我也会在置顶回复中,给出我的思考。
3/4、从中性的问题到积极的问题
现在可以回答前面的关键问题了,为什么要我把这个女生的问题换一个问法,同时,本文也将从“情感部分”转向“职场部分”。
通常寻找建议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我该选A还是选B”,第二类是“我该不该选A”,这两类问法的倾向性是不同的,后者是提问者从内心深处是希望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的,所以最好的问题应该是“怎样的条件下,才能选A”。
以本问题为例,实际上女生是希望和男生在一起,但又害怕其中的风险。可现在的问法,自然大部分回答的角度都是“男生(女生)的人品是有问题”,都是在“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问出一个“低价值的中性问题”,你得到的,必然是低价值的漫无边际的答案。
举一些职场上的例子吧:在一次项目会议中,某人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上司要求大家讨论。结果,大家有人说这个方案好,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也有人说这个方案不好,时间拖得太长,
大家都看得出来,这种争论的价值不高,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两个答案对应的问题是“这个方案好不好”,是一个低价值的中性问题。
如果变成一个积极的问题“具备了什么样的条件,这才是一个好方案”,大家的讨论焦点就会集中到的“成功的条件”上,必然会涉及更多实际内容,即使大家认为这个方案不成熟,也很容易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新的、更合理的方案。
沃尔玛素有“价格屠夫”的称号,它的采购人员常常会给供应商报出一个低得离谱的价格和高得惊人的采购量,供应商当然连连惊呼,做不了,做不了。
“好吧,那我们就来看一看,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达到?”
于是,采购人员就跟供应商一点一点地想办法,看看什么地方可以砍成本、提产能。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讨论,即使最终谈不成合作,也会让供应商看到了自己控制成本和提高产能的潜力,更重要的是——实现的具体办法。
这就是一个积极的问题所能带来的好答案。
以我后台常常收到的问题为例:
低价值的中性问题:我的上司处处跟我处对,我该怎么办?
积极的问题1: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与一个不友善的上司好好相处?(先考虑与不友善的上司好好相处的必备条件,再考虑如何做到,有没有可能做到)
积极的问题2:如果想避开上司的负面影响,我应该做到哪些事?(先考虑回避不友善的上司的必备条件,再考虑如何做到,有没有可能做到)
一个中性问题可以转换成几个不同的“积极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往往是殊途同归,但最终你只能选择一个问题去解决,所以最好从“对你而言意义最大的那个问题”开始。比如说:
低价值的中性问题:我想跳槽,但老板希望我留下,还承诺给我加薪水,我怎么办?
积极的问题1:什么样的情况下,这个跳槽的机会才值得我去抓住?
积极的问题2: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值得我放弃跳槽的机会,留在原公司?
积极的问题3:在提出跳槽之后被上司挽留,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答应?
积极的问题4:在提出跳槽之后被上司挽留,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拒绝?
这四个问题,哪一种结果给你的意义更大,你就从哪一个问题入手。
4/4、蠢问题与好问题
张五常在《怎么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中说,有很多问题其实是蠢问题。什么是蠢问题呢?只能有一个答案,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什么样的问题才是一个好问题:
1、好问题能够带来“下一步行动”,而不是简单的价值观判断;
2、好问题能让利益不一致的双方齐心协力考虑同一个目标;
3、好问题能为决策者预演足够多的发展可能,提前做好最糟糕情况下的预案;
4、好问题能让自己充分思考(或团队充分讨论),一个目标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目标。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每周二篇原创,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