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人生各阶段划分的基本方法

2020年4月6日  来源:统一价值论 作者: 提供人:abc9998......

八、人生各阶段划分的基本方法

根据上述的“人类生命周期各种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提出如下人生各阶段划分的基本方法:

儿童时期(从0岁到10岁)。此时,个体的价值流量主要由社会与家庭的抚养性价值流量来提供,随着年龄的增长,抚养性价值流量逐渐上升,到了儿童末端(即10岁)将达到最大值。同时,由于生活自理能力的缓慢提高,儿童的回流价值流量缓慢上升。显然,儿童时期的末端是抚养性价值流量由大变小的拐点。

少年时期(从10岁到20岁)。此时,社会与家庭的抚养性价值流量逐渐减少,到了少年时期末端(即20岁)降为0值。由于少年在生活自理性、行为自觉性、思维主动性等方面的快速增强,少年的回流价值流量快速增长,到了少年时期末端(即20岁)将达到最大值。这个时期,虽然父母所付出的金钱和物质可能还会继续增长,但在生活与学习、思想与行为、安全与健康等方面的操心程度将会大幅度地下降。显然,少年时期末端是抚养性价值流量转化为回馈性价值流量的拐点。

青年时期(从20岁到40岁)。此时,青年的劳动生产能力快速增强,其产出价值流量快速上升。同时,青年开始回馈社会与家庭,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回馈价值流量快速增长,并在青年时期末端(即40岁)达到最大值。显然,青年时期的末端是回馈性价值流量由大变小的拐点。

中年时期(从40岁到60岁)。此时,中年的劳动生产能力开始缓慢下降,其产出价值流量缓慢减少;同时,中年对于社会与家庭的价值回馈力度逐渐下降,其回馈价值流量逐渐下降,到了中年时期末端(即60岁)降为0值。显然,中年时期末端是回馈性价值流量转化为抚养性价值流量的拐点。

初老时期(从60岁到70岁)。此时,老年人开始脱离社会、脱离社会性生产劳动,并开始接受社会或家庭的赡养性价值流量,到了初老时期末端赡养性价值流量达到最大值。显然,初老时期的末端是赡养性价值流量由大变小的拐点。

长老时期(从70岁到死亡)。此时,老年人进一步脱离社会,健康状态继续下降,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狭窄,精神性和物质性价值消耗量也在逐渐减少(但医疗费用可能还会继续增长),老年人所接受的赡养性价值流量将会逐渐减少,到了死亡时间降为0值。显然,长老时期的末端是赡养性价值流量变为0值的拐点。

九、自然生命周期与社会生命周期

人类属于一种高度的自然性动物,他从低级动物进化而来,在本质上脱离不了动物的基本属性。为了确保各种生物细胞、生物器官与生物系统的统一协调,几乎所有生物都存在“生物钟”,以决定生物的生命运动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这就是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生命周期可分为时周期(即60分钟)、日周期(即24小时)、周周期(即7天),月周期(即28天),年周期(即365天)、寿命周期(即生物的平均寿命年限)等具体形式。此外,经研究表明,生物(特别是人类)可能还存在另一种生命周期,称之为“数年周期”。数年周期既可以短则几年,也可以长则十多年。

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类生命存在一个为期10年的数年周期。其中,儿童时期为0至10岁,少年时期为10至20岁,青年时期为20岁至40岁,中年时期为40至60岁,初老时期为60至70岁,长老时期为70至死亡。孔子所阐述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基本认定为期10年的数年周期。那么,《黄帝内经》所阐述的“男性以8年为生命周期”、“女性以7年为生命周期”的观点,是否与统一价值论关于“为期10年的生命周期”的观点相矛盾呢?要解决这个理论上的矛盾,必须的区分两个方面的概念。

首先,要区分人的“自然生命周期”与“社会生命周期”。为了确保人与人之间在分工与协作过程中的统一协调,人类也存在一种“社会钟”,以决定人类的社会生命运动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例如,什么年龄上小学?什么年龄上中学?什么年龄上大学?什么年龄退休?等等,都是由“社会钟”来决定的。由于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核心内容都是价值关系,因此人类在价值关系的周期性在根本上决定着社会关系的周期性。为此,提出“自然性生命周期性”与“社会性生命周期性”的概念。

自然性生命周期性:以人类自然关系的运动与变化(以生理变化为核心)为主要内容的周期性,称之为自然生命周期性。

社会性生命周期性:以人类社会关系的运动与变化(以价值变化为核心)为主要内容的周期性,称之为社会生命周期性。

自然生命周期性与社会生命周期性的关系:前者决定后者;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并以后者为中心上下波动;后者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对前者产生一定程度的反作用。

统一价值论关于“人以10年为生命周期”的观点,主要是指人的社会生命周期;而《黄帝内经》所阐述的“男性以8年为生命周期”、“女性以7年为生命周期”的观点,主要是指人的自然生命周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的社会生命周期性相对于自然生命周期性呈现出快速变化的趋势,因此人的社会生命周期已经延长为10年,但人的自然性生命周期仍然维持在8年左右。

其次,要区分“男性自然生命周期”与“女性自然生命周期”。生物为了提高其生存能力,一方面为了加快种群的繁衍速度,通常需要降低雌性生物的性成熟年龄;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种群的质量,需要提高雄性的性成熟年龄。同样,人类为了提高其生存能力,一方面需要适当降低女性的性成熟年龄,即缩短“女性自然生命周期”;另一方面需要适当提高男性的性成熟年龄,即延长“男性自然生命周期”,因此女性的自然生命周期(约7岁)通常要短于男性的自然生命周期(约8岁)。一般来说,女性的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与中年时期的生命周期比较短,但其老年时期的生命周期比较长。女性的儿童时期约为0岁到9岁,少年时期约为9到18岁,青年时期约为18到36岁,中年时期约为36岁到54岁,初老时期约为54岁到66至,长老时期约为70岁到死亡。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社会属性应该与其自然属性保持一致,才能维持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和谐与统一。同样,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人的社会生命周期应该与其自然生命周期保持一致。然而,人类的社会发展通常是一个快速推进的过程(特别是近代和现代),而人类自然特性(特别是生理特征)的变化通常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即人类自然特性的演化速度很难及时跟进人类社会特性的演化速度。《黄帝内经》所阐述的男女不同的生命周期,可能既符合当时男性与女性的自然周期性规律(主要指生理周期性规律),可能也符合当时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周期性规律(主要指价值关系周期性规律)。然而,人类经过长达2000多年的社会进步,男性的社会生命周期已经延迟为10年,女性的社会生命周期已经延迟为9年,但是,男性与女性的自然生命周期(男女分别为8年和7年)仍然保持基本不变。可以想像,总有一天,人的自然生命周期会延长至10岁。不过,到那时,人的社会生命周期又可能延长到12岁或更多。

人生各阶段划分的理论依据与客观标准

十、若干说明

人类机体与人类社会是非常复杂的价值系统,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与共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一定的动态多变性和差异性,因此,特做如下说明:

1、不同个体素质、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阶级、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人,其生命周期各种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一般来说,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从事高智力脑力劳动者、高收入的人群,其人生各阶段划分的时间长度就越大。

2、从严格的理论意义上来讲,人生阶段应该向两个时间方向进行适当延伸:一方面向人生前期(即胎儿时期)进行延伸,因为父母在胎儿的成长过程中输入了价值流量;另一方面向人生后期(即死亡之后)进行延伸,因为子女将会为其进行后事处理。

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增长,人生各阶段的时间长度将会有所延长。从理论上讲,人生六个阶段的时间延长将会是均匀地展开。不过,如果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在短期内的快速提高,主要只是延长老年时期的时间长度,而不会明显延长其他生命阶段的时间长度。

4、相对于体力劳动者,从事复杂事务的脑力劳动者,由于社会或家庭对于他在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价值流量较大,其抚养性价值流量转为回馈性价值流量的的拐点(即少年时期与青年时期的交替时间)将会有所延后;相应地,是回馈性价值流量由大变小的拐点(即青年时期与中年时期的交替时间)也会有所延后;其回馈性价值流量转为赡养性价值流量的拐点(即中年时期与初老时期的交替时间)将会有所延后。

5、国家对于人口与生育、婚姻与家庭、未成年人保护、教育科技、医疗与卫生、养老与保险等方面政策与法律的制订,应该充分考虑人生不同阶段各种价值流量的变化规律。例如,退休年龄最好确定在“回馈性价值流量转化为赡养性价值流量”的拐点处,此时人的投入价值流量正好等于产出价值流量,他已经没有多余的价值流量贡献给社会了。

参考资料:

1、统一价值论,仇德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年

2、数理情感学,仇德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年

3、情感机器人,仇德辉著,台海出版社,2018年

人生 / 阶段 / 心理年龄 / 生理年龄 / 孔子理论 / 中医理论 / 儿童时期 / 少年时期 / 青年时期 / 中年时期 / 初老时期 / 长老时期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