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不朽、死亡与乏味

2020年7月19日  来源:人人都该懂的哲学 作者:【英】彼得·卡夫 提供人:heidong86......

19世纪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生命充满欲望,不可避免地要一直痛苦。粗略地说,他的论证是:假如你对某事物有欲望,当这种欲望没有被满足时,你会不断尝试得到它,并为此而痛苦;当这种欲望被满足了,你便开始感到厌倦,并产生出新的欲望。这个景象就像古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他被惩罚把巨石滚动到山顶,而等到了山顶巨石又会再次滚下,于是,他只能周而复始,永远如此。就叔本华而言,假如西西弗斯能够结束滚动巨石的工作,比如在山顶建造一个神殿固定住它,但这仍然无法改变他人生的悲剧:他会开始感到厌倦,想要寻求另一项工作;再寻求另一项工作……

诚然,叔本华的方法存在错误,他没有意识到人并非如此头脑简单,人们通常要从事多种多样的、相互交织的繁杂活动。同样,他的方法错误地将结果与手段完全割裂开来,但我们其实也同样重视实现结果的过程,就如同重视结果一样。假若不考虑达成目的所需的手段和花费的时间,而只在乎结果,这就不是人类的生活了。设想一下,假若所有的欲求瞬间被满足,所有的疑问瞬间有答案,这该有多么诡异啊。我们都期望自己有所成就,但成就之所以有价值,不仅仅在于能够实现自己的目的,还在于实现过程中的努力、希望和期待。假如不复习而仅仅凭借运气通过了考试,那这就算不上什么成就。

上述观点与媒体时代的精神截然不符,媒体时代追求即时新闻、即时享乐。或许,这种时代精神也使人们在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时所感受到挣扎与消极。不过幸好,我们只是在寻求人生目的时苦苦挣扎,而不是为了在绝望的处境里活下去而挣扎。事实上,一些人因此而不认可莫扎特是个有成就的人,因为作曲对他来说太过容易了。

认识到真正有价值的成就和生活状态,将有助于我们抵御生命中的绝望。然而,死亡终将来临,这仍然让人感到沉重。因此,我们通常会追求那些对自己而言更有价值的事物。我们不仅重视优美的风景、哲学思想和音乐这些在我们去世后还会存在很久的事物本身,而且还重视对它们的认知。于是,即便承认不朽无法赋予人的生命以意义,但我们还是相信不朽比死亡更好。假如能够不朽,我们就会得到更多对自己来说有价值的事物,因此,不朽也就更有价值。

要理解对不朽的偏爱,就要了解不朽究竟是什么样子。不朽究竟是指地球上的生命不断延续,甚至转移到其他星球继续生存,还是指某种抽象的、无形的存在?如果不朽是无形的,这就涉及自我同一性、个性等问题。而且,假如无形的存在者真的存在,那它到底由什么构成?或许它由思想、记忆构成,或许它还能与其他无形之物进行心灵感应,又或许它只是抽象、美德或三角形等的映像。当然,这种假设或许缺少一些吸引力。

永生如何成为可能?地球上真的有这种生物存在吗?这在文学中得到过试验。

不朽 / 死亡 / 乏味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