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哲学+人类生命学-----前言-什么是人类生命-人生的活动-人生的变化-人生时空洞理论-初步认识与理解时空洞-人生与时空洞的基本关系-人生多元理论-人生实用理论-人生机运理论-一加一等于几-回答几个生活问题-人生时空洞理论与养生-第四节怎样运用人生时空洞理论-自然性与社会性-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平衡-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的和谐+黑格尔:什么是“哲学”?-哲学家康德:我是一个天生的求知者-邓晓芒:中西方不同的人格结构-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区别-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转化-对话孙利平:哲学,真的无用吗?-文化的三个层次-中国的主流文化-探寻中西方哲学的秘密-科学观念的创造者一定是半个哲学家-怎么提高哲学能力?-这十大哲学思想经典,你都知道吗?-哲学究竟是什么?对哲学迷惑的你赶紧来看看-哲学家只要能解决——存在和情绪,就能解决人类的大多数疑惑-没有哲学的人类文明会是什么样?恍然大悟-深度解析自由主义的个人“自由意志”-深度解析自由主义的个人“自由意志”(下)-人人都该懂的哲学-序 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哲学问题+问题1 身体与心灵:什么才是人的本质-经验机器:人类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欺骗论证:身体与心灵是同一的吗-反驳欺骗论证:同一者的不可分辨性原则-二元论:心灵脱离于身体而存在-思维拓展:人与外在世界的互动-反驳二元论:范畴错误与心身互动问题+问题2:自由意志:什么情况下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道德责任: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决定论:能否选择其他行为-自发自由:能否做想做的事-自律:能否摆脱运气的操控-道德主体:人是否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问题3:同一性:什么使你与之前的自己仍是同一个人-心理层面的连续性-物理身体的连续性-个体同一性难题-死亡对个体的影响+问题4:道德哲学:什么是真正道德的行为-功利主义:追求人类幸福最大化-美德理论:道德存在两难困境-物种主义:差别对待其他物种-间接功利主义:对选择进行计算-功利主义与义务论的局限-特殊主义:质疑道德理论-元伦理学:不存在普遍的道德事实+问题5:政治哲学:什么是国家的正当性理由-自然状态:建立国家是否非理性-后自然状态:“同意”论证和“得到好处”论证-无知之幕:政府应如何确保正义与公平-所有权:政府能否对私人财物再分配-税收:政府能否对个人财产征税-自由原则:政府是否有权干涉个人的行为+问题6:大脑与意识:人的意识是什么-心脑同一论:意识是脑神经系统的运动-取消物理主义:舍弃旧有术语-功能主义:意识是复杂的功能-人的自我意识是什么+问题7:知识论:知识是什么-知识的充分必要条件-挑战知识的必要条件-挑战知识的充分条件-“知道”与“相信”的转化+问题8:怀疑论:怀疑的界限是什么-黑天鹅故事:对归纳推理的怀疑-归纳推理的合理性-证据与结论间必然存在逻辑断层-内部怀疑论与外部怀疑论-所有知识都建立在概念之上+问题9:上帝证明:如何证明上帝存在-设计论证明:上帝是宇宙的设计者-宇宙论证明:上帝是宇宙根本的原因-本体论证明:上帝必然存在-道德证明:上帝存在面临道德困境+问题10:艺术哲学:艺术的意义是什么-艺术作品评判:宽容原则-艺术鉴赏:审美无关利害-艺术鉴赏的几个问题:从对艺术的表达到赝品-艺术的审美价值:美与爱+结语:如何探寻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不朽、死亡与乏味-永生者的噩梦-幸运与不幸-人人都该懂的哲学——致谢-序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哲学问题-结语:如何探寻生命的意义+坤鹏论:为什么哲学与修辞学如此对立不容(上)-坤鹏论:为什么哲学与修辞学如此对立不容(中)-坤鹏论:为什么哲学与修辞学如此对立不容(下)

结语:如何探寻生命的意义

2020年7月19日 字数:2762 来源:人人都该懂的哲学 作者:【英】彼得·卡夫 提供人:heidong86......

科恩(Cohn)与克勒姆克(Klemke)编辑了一本内容丰富的作品集,名叫《生命的意义》(The Meaning of Life)。伯纳德·威廉斯的《马克罗普洛斯案例》(The Makropulos Case)收录在他的论文集《自我的问题》(Problems of the self)中。托马斯·内格尔在他的作品《人的问题》(Mortal Questions)中讨论了卢克莱修、死亡与生命的荒谬性。我自己的《人文主义:初学者导论》(Humanism: a beginner's guide)拓展了上述观点。

让–保罗·萨特在《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中讨论了他者的问题,该书读起来不那么容易。尼采的永恒循环出现在他《快乐的科学》(The Gay Science)中。如果你想了解维特根斯坦的生平,可以阅读备受赞誉的《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职责》(Ludwig Wittgenstein: the duty of genius, 1990),这是由瑞·蒙克(Ray Monk)为其所著的传记;还可以阅读布赖恩·麦吉尼斯(Brian McGuinness)讨论他早期生活的杰出作品《维特根斯坦:1889—1921》(Wittgenstein:1889—1921),以及拉什·里斯(Rush Rhees)编著的《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个人回忆录》(Ludwig Wittgenstein: Personal Recollections)。

对生命意义的反思通常出现在艺术作品里。这里推荐一些文学作品:路易吉·皮兰德娄(Luigi Pirandello)的《已故的帕斯卡尔》(The Late Mattia Pascal);塞缪尔·贝克特的戏剧,例如《戏剧》(Play)与《摇篮曲》(Rockaby);还有卡瓦菲斯(Cavafy)的诗歌。

就近些年的音乐作品而言,除了《克林霍弗之死》,可以尝试英国国家歌剧院(English National Opera)的作品,以及以下歌剧:约翰·亚当斯的《尼克松在中国》(Nixon in China)、菲利普·格拉斯的《真理坚固》。

就更传统的作品而言,舒伯特的《冬之旅》是必听的作品,此外,布里顿的《为男高音、圆号与弦乐而作的小夜曲》(Serenade for Tenor, Horn and Strings),以及亚纳切克的歌剧《马克罗普洛斯案例》(The Makropulos Case)也绝不可错过。别忘记,网络上同样有网络讲座或一些视频片段,比如有关伯特兰·罗素的讲座以及上文提到的音乐。

译者后记

2017年上半年,南京师范大学陈真教授委托我暂时承担哲学系本科生课程“当代西方哲学问题”的教学工作,涉及心灵问题、知识论问题(以盖梯尔问题为主)、道德问题、宗教问题(上帝存在证明)等。这门课程原是陈真老师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打造的,采用双语教学,在校内甚至省内享有较高声誉。于是,为了对这门课和学生负责,我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重新学习、备课,甚至将与职称相关的学术论文写作全然抛诸脑后。

虽然我对该学期的教学效果并不满意,但在课堂上偶尔能得到学生的支持,让我颇感欣慰。巧合的是,随后我便遇到了翻译本书的机会,并发现此书中的许多内容正是课程中涉及的内容,且比我的论述更加简洁、清晰、容易理解。如果早些时候我就看到这本书,或许就能减轻许多备课负担和学生们的听课负担了。因此,我纠结再三,最终决定将其呈现给大家。

关于是否翻译本书,让我纠结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精力与时间实在有限。首先,我想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其次,普及读物的翻译并不比专业读物的翻译轻松,而且常常像“猪八戒照镜子”:译文既不能太专业,又不能太随意;既要能体现术语的专业性与严谨性,又要适合初学者阅读,体现出通俗性与流畅性。曾经看到有人说,翻译就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对此我深以为然。

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之上,总想找到最恰当的表述方式,却又总是难以令人满意。这当然是我个人能力的原因。因此,若读者发现任何错误或有任何建议,敬请不吝赐教。但我也知道,无论如何,错误都在所难免。此前,我出版了作品《城邦的美德》与译著《简单的哲学》《好用的哲学》,而在书籍面世后,我都发现了好几处完全不该犯的错误,同时也有同志、好友指出了一些低级失误,都让我面红耳赤、愧疚万分。因此,我真挚地希望大家能多多指正。这样,万一有再版的机会,就能尽量呈献给读者一部更好的作品。

此外,我还请我的学生张天雨参加了翻译工作,她完成了第6至第10章、结语与致谢的初步翻译。之后,我再以她的译稿为基础,根据原文重新逐字逐句校对了多遍,因而,如有任何纰漏错误,文责在我。我还想谢谢湛庐文化,我非常欣赏他们的出版理念与细腻、尽责的专业素养,谢谢季阳总编、王青青编辑。谢谢首都师范大学朱慧玲副教授、清华大学贾沛韬博士后耐心回答我翻译中遇到的问题。谢谢父母、姐姐家和书羽无止境的付出,他们全身心地照顾着思咏和西卡,而我却一直缺席。谢谢张燕、陈中兴、范博、付小非、付小凡、姬托、管尧、王贺等好友的帮助。

最后,祈求上苍,愿展早日康复。

陶涛
Cambridge·Sidgwick Site
陶涛,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剑桥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
张天雨,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学生。

(1)关于“逻辑可能性”与下文的“实践可能性”,可以参考湛庐文化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好用的哲学》第250~251页。——译者注

(2)关于“论证”的相关问题,还可以参考湛庐文化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单的哲学》第25~32页。——译者注

(3)关于莱布尼茨的这两条原则,具体可参考《好用的哲学》第133~140页。——译者注

(4)大致来说,前者是指,如果两者具有无法分辨的、完全相同的属性,它们就是同一物体;后者是指,如果两者是同一物体,它们就具有无法分辨的、完全相同的属性。——译者注

(5)指伊斯兰教中的权威人士。——编者注

(6)作者在这里的意思是:假如你昨天和A聊过天,而今天A画了很浓的妆,你无法分辨她是谁。那么,判断昨天的A和今天的A是否是同一个人,就属于认识论上的同一性问题。但本章所讨论的同一性不是这个层面上的问题,而是形而上学层面的问题。——译者注

(7)按照某些理论的观点,假如一个人的身体全部被摧毁而用机器替代,但他的思想、意识等没有发生变化,那么他就还是他。因此,个人同一性的理论并不一定认为身体不同,就不是同一个人;身体相同,就是同一个人。——译者注

(8)边沁是伦敦大学学院的精神之父,根据他的遗愿,他的遗体被陈列在伦敦大学学院。但在边沁过世后,对其头部的处理出现重大失误,所以就用一个蜡像头部代替了损坏的头骨。——编者注

(9)指这两种道德理论都是中立的,即判断行为是否道德时,与个人的欲望、喜怒哀乐等无关。——译者注

(10)“根源谬误”也可以称为“起源谬误”(fallacy of origins),主要指错误地认为结论仅仅取决于某人或某事物的历史、起源和来源。例如他的父亲是个强盗,因此他是一个强盗;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因此这本书的结论是假的。——译者注

(11)著名美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曾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歌剧女王。——译者注

(12)亚当·斯密曾经说过,政府是一个“守夜人”。守夜人国家就是指服务型的国家。——编者注

(13)简单地说,副现象论主要强调意识是行为产生的附带现象,并不起任何作用。——译者注

(14)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一个班上有50位同学,其中25位男生、25位女生。我们就可以说,这里有2个类型(男/女),50个记号。——译者注

(15)作者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仅仅根据功能,而不考虑心灵与身体的连接方式,就不足以说明复杂的心理体验。——译者注

(16)英文中的“知识”(knowledge)是动词“知道”(know)的名词形式。所以,下文说“我知道p”就等于“我有p的知识”,反之亦然。——译者注

(17)作者这里的意思是:假设你认为A是一个女性,但A其实是一个男性,那么,“为什么”的问题要求你解释你为什么认为A是女性,比如他穿了裙子、化了妆,但这个问题不要求你的信念一定是真的;“如何知道”的问题,则要求你的观点一定要与客观事实相符。因此,在你错误地认为A是女性之时,你仍然可以回答“你为什么认为A是女性”,但你不能回答“你如何知道A是女性”。——译者注

(18)在贝克莱的理论中,观念就是指各种事物。——编者注

(19)假若我们看到一个数列“1、2、3、4、5、6”,我们容易得出下一个数字是“7”。但这个数列的下一个数字有多种可能性。比如,这个数列的发展规律可能是:前面5个数字递加1,此后的数字都递加10,那下一个数字就是16。面对任何数列,我们推理到的下一个数字,以及我们总结的规律,都有可能是错的。——译者注

(20)简单地说,强类比是指两者非常相似,并且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弱类比是指两者虽然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但在其他地方仍有很大差异。——译者注

(21)作为哲学术语的“being”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中文译法主要有“是”“是者”“存在”,至今仍有争议。——译者注

(22)“You cannot prove negative”,还可以译为“你不能证明否定”或“你不能证明否定论断”等,这里出于上下文的考虑,译为“你不能证明没有”。——译者注

(23)可参考《简单的哲学》3.18小节。——译者注

(2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维特根斯坦曾被意大利人俘虏。而被俘时,他正骑在大炮上用口哨吹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译者注

(25)Green-blue,绿色–蓝色。——译者注

哲学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