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构建思考框架
对于每一位商业从业者而言,思考并不是个陌生的词汇。问题在于,该怎样进行高质量的思考,从而让自己超越竞争对手。麦肯锡的研究人员使用“思维框架”来辅助思考,这对我们也有不小的启迪作用。
思维过程中,矩阵的应用起到不小的作用。把同一件事务用一个划分标准分为A和B,而以另一个标准分为X和Y,将它们统一在同个矩阵里,我们就能得出AX、BX、AY、BY四类组合。矩阵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扫除思维当中的“盲点”。
如同本书提到过的,依据事务重要性的维度分为“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再根据紧急性的维度把其划分成“紧急的”和“不紧急的”,从而得出了四个象限。这就是“矩阵法”的一个很典型的运用。
另外,有一个著名的矩阵,把事务按照“收益”的大小和“半衰期”的长短两个角度进行评估。“收益”的维度,顾名思义就是做某件事取得收益的多少,既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心理情感方面的。“半衰期”则侧重时间的衰减,“半衰期”是比较长的事件,起到的影响力必然更加持久。
根据以上的解释,很容易发现收益高、半衰期长的事务价值最高。然而现实不可能尽如人意,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取舍。粗略而言,我们应该把更多精力投入在“半衰期”比较长的任务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将会给我们带来额外的收益。与此相比,眼下绝对收益值的多少就显得次要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下班后加班,会有当下加班费的收益,但这件事的“半衰期”很短;而利用下班时间阅读或是参加培训,我们并不能获得即时的当下收益,但它们的“半衰期”很长,长期收益很高。
此外还有许多为我们带来不少启迪的矩阵,例如,著名的“乔哈里窗格”。乔哈里把事务分成“我知道”“我不知道”“别人知道”和“别人不知道”四个象限,然后组合成“公开区”“未知区”“隐秘区”及“盲区”四大类别。
依照这个矩阵带给我们的启迪,为了让沟通更加省时高效,我们应当缩减在“公开区”花费的时间,而将更多的时间投注于“未知区”和“隐秘区”,让更多事务从“未知区”和“隐秘区”向“公开区”转化。和别人交流,我们应当将更多精力投入“盲区”,把握机会实现认知升级;进行公开写作时,可以着重关注“隐秘区”,通过付诸笔端的形式把自己知道但别人不知道的内容尽情表达,从而给读者意想不到的收获。
将以上的“简单矩阵”加以扩充,就能够得到“复杂矩阵”。例如,当你想要开办一家酒厂,有几个备选方案。这时就可以从价格、人流量、地段等多个维度对你的备选方案加以比较和权衡。
“复杂矩阵”的一个很大的好处是可以把繁杂的事情分解成许多单一的层面进行思考,从而各个突破,避免了面对一个大而无当的问题而无从下手的窘境。“复杂矩阵”也有一个缺点:无法考虑分解的各个角度的权重。
对开办饭店而言,它的环境的重要性倒还在其次,但饭店的客流量和价格就重要得多。在利用矩阵加以比较的时候,应当给每个参数都设置加权系数,按照加权总分进行选择,如此就合理得多。
关于改善产品的质量,可以套用到“PDCA循环”框架。“PDCA循环”最初是由美国学者爱德华兹提出,通常将其用以提高产品的品质,以及改善产品的生产过程。“PDCA”四个字母各有其含义。其中P代表Plan,意即“计划”;D代表Do,意即“执行”,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收集信息;C代表Check,意即研究执行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和之前的规划和预期进行比较,并提出修改方案,也包括执行后的调试,这一步骤使得计划的可执行性提高;A代表Act,即根据Check的结果进行调整,有时候也用Adjust来解释这个A,更明确地表现出这个步骤的“改善”之意。
“PDCA循环”不仅能够用在企业的产品质量的改善方面,也可用在商业人士个人能力的提升上。我们所说的“认知迭代”,就需要首先通过一定的学习而对某件事情产生基本概念,这就是Plan;然后将学习到的概念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意即Do,也就是学习之后的“践行”;之后是对践行的反馈结果进行检查和反思,这一步属于Check,想要快速完成“认知迭代”,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做到在每个任务完成之后都能有所收获,Check这个环节能够让我们总结出践行中好的方面以后进一步加强,践行的坏的方面就需要在下一次中改进;Act就是把总结之后的结论在实际中进一步践行。通过这样不断地实施“PDCA循环”,个人认知水平和工作能力也将不断地升级。
“SWOT分析”是阿尔伯特提出来的一个思维框架,它属于一种强弱危机分析,是企业竞争态势分析的方法,还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分析法之一。“SWOT分析”的特点是,通过“优劣”以及“内外”两个维度创造出一个矩阵,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市场当中的机会(Opportunities)以及威胁(Threats)四个维度,对企业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定位。
这一思维框架同样可以拿来用在个人身上。工作闲暇时抽空思考一下,个人的优势是什么,该怎样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有什么劣势,能够采取何种办法克服,如果实在难以克服,是否能够采取一定的方法转移或者弥补;外界是否有机会,自己是否能够借势利用;或者周围环境是否产生了一些变化,有待自己采取行动,否则自己将在竞争的压力下处于不利地位。
仔细反思一下,你就很容易发现,很多时候人对自己的优势所在还算有把握,对劣势却不一定明了,或者是即便知道,也没有真正思考过劣势带来什么影响,更遑论解决方案了。人们总是一有机会就跃跃欲试,但总是对外界的变化带来的威胁视而不见。经常思考一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及那些事可能会引起的改变,这样才能让你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