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01 大脑天生爱社交

2020年7月4日  来源:社群的进化 作者:罗宾·邓巴 提供人:heidong86......

● 一夫一妻制要求人类有能力调整自己的行为,与伴侣相协调,这需要极高的认知能力。

● 女性赢得了大脑皮层的控制权,发挥出较好的社交技能;男性则赢得了边缘系统的控制权,在斗争中更有优势。

● 眼睛其实是大脑的一部分,女性对颜色更为敏感。

在自然选择的所有特征中,人类的大脑无疑是最珍贵的一个。人类大脑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进化产物。大脑的设计可以让人类根据环境调适自己的行为,从而摆脱自然界其他物种都必须面对的恶劣环境。人们可以比较不同的选择,权衡利弊,思考这种或那种行为的含义,然后选择看起来最明智的做法。因此,人类从野蛮的自然界进化而来,实现了完美的设计。或者说,至少看起来是如此。事实上,大脑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加复杂。然而,它也不如人们期望的那样灵活和完美。对堪称奇幻的进化史来说,我们对人类大脑的亏欠远比我们想象的多。

一夫一妻制的大脑有利于选择稳定的伴侣

大脑的消耗量惊人,虽然它只占人体体重的2%,消耗的能量却是人摄入总能量的20%。耗能如此巨大,大脑当然必须是物有所值的,才配得上如此巨大的消耗。至少在灵长类动物中,正是大脑赋予了人类应对复杂世界的能力,这是不言而喻的共识。然而,我和同事苏珊娜·舒尔茨(Susanne Shultz)最近的一项关于鸟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研究,却带来了有趣的反转。研究结果表明,大脑真正的消耗可能源于配对(pairbonding)。你是否总是对伴侣的缺点耿耿于怀?如果你发现你们的关系中有些摩擦,那你们其实很般配。对鸟类和一般的哺乳动物来说,大脑在身体中占比最大的物种绝对是单配的(一雄一雌)。那些群居且任意交配的动物,如羊、牛,其大脑往往较小。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鸟类身上看得特别清楚——真正的问题是牢固、坚韧而持久的伴侣关系。单配的鸟类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中有一些鸟类在每个繁殖季节都会选择一个新的伴侣,比如知更鸟和山雀这种花园里常见的鸟类;另一些鸟类一生只拥有一个伴侣,比如很多猛禽,猫头鹰、大部分乌鸦和鹦鹉。第二种鸟类的大脑是所有鸟类中最大的,哪怕我们已经排除了生活方式、饮食和体型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这样的结果依然非常显著。

在哺乳动物中,单配制更加罕见(只有5%的哺乳动物是单配的),但相比于那些生活在随意交配的大群体中的动物,这些遵循单配制的动物确实也拥有更大的大脑,包括很多狗、狼、狐科动物,以及羚羊科里的岩羚和矮小犬羚。

若不是因为大脑的发育和运作极其复杂,生物学家对大脑可能也没什么兴趣,只会关注更为宝贵的心脏、肝脏和肠道。进化出更大的大脑并非无用的。鉴于大脑的功能和作用,可以看出单配制的关系相对那些成群结队的水鸟、鹿和草原羚羊来说更加复杂,要求更高。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单配的配对变得如此复杂呢?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终身单配制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如果伴侣很糟糕(不育、懒惰或不忠),就可能会危及你对基因库的贡献。因为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基因的传递就是生命所有的意义。虽然进化出一个容量足够大的大脑代价巨大,但它能让我们在预期的时候意识到风险,这也是非常值得的。这样一来,你就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并在进化过程中更好地为自己考量。

单配制还存在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意义,就是让你有能力调整自己的行为,与伴侣相协调。你可以想一想花园里的鸟儿们:选定配偶后,雌鸟就开始产卵,进入难熬的阶段——长时间在巢内孵化和喂养幼鸟。如果它们中某一个成天在外面晃荡,那么它的伴侣很快就会做出两边都不讨好的选择:要么不顾鸟蛋出去觅食,要么就待在鸟巢里等着饿死。对一只必须每天吃下与自身体重等量食物才能活命的小鸟来说,这绝对事关重大。简而言之,你需要一个足够聪明,清楚你的需求,在需要时能承担起家庭责任的伴侣。

单配制有着较高的认知需求,是因为你要让伴侣的观点和立场与自己保持一致。我们自己的经验也表明,长时间地保持一段关系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情,需要很多值得期待的技巧,对那些很可能带来分歧的问题也要学会看开。或者,对那些尚未暴发的问题,对那些直到发生才能发现的事情,我们要知道如何处理和修复,让关系再次恢复平衡。

当你困惑为什么你的伴侣表现如此糟糕的时候,你应该安慰自己:进化已经赋予了你最高荣誉——一个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大脑。在那之后,一切都会变得顺遂。这些甚至连你后院桌上的小鸟都能做到。

大脑的“性别优势”:女性重社交,男性重争斗

你的父母亲都为你提供了自己的一组基因,关于你一切特征的一整套基因。但你并不是他们一半一半的基因的混合物。在大多数的特征上,你会更像爸爸或者更像妈妈,最终你仿佛是一个马赛克组合——你母亲的鼻子,你父亲的下巴,你祖父的头发,甚至还有更早先辈的某些特征。这一切解释都可以归功于19世纪50年代孜孜不倦的科学家孟德尔,他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现在,也许有人会认为你从父母双亲那里随机遗传了所有特征并进行组合,但每个人又有着千差万别——人群中一半的人从他们的父亲那里遗传某些特征,而其他人从他们的母亲那里遗传。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反,事实证明,有些特征总是遗传自母亲,另外一些则总是遗传自父亲。基因似乎很清楚它们应该从哪里遗传,也知道应该关闭哪些功能。

令人惊讶的是你的大脑里发生的事情。在对老鼠进行自然遗传缺陷研究的实验中,剑桥大学的巴里·凯韦恩(Barry Keverne)和同事发现,缺乏母亲染色体的动物大脑皮层不发达,而那些没有父亲染色体的动物则缺乏成熟的边缘系统。在这一过程中,某些基因保持“沉默”不表达,被称为“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nting)。虽然这一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晰,但看起来就像单个基因其实“知道”自己是来自父亲还是母亲的。

这一发现与最近的另一项研究不谋而合。杜伦大学的罗布·巴顿(Rob Barton)和同事研究证明,对很多灵长类动物来说,大脑皮层的大小与群体中雌性的数量密切相关,而边缘系统的大小(情绪反应机制的一部分)更多地与群体中雄性的数量有关。某一物种的典型群组中雌性的数量,反映了雌性的社交技能。这完全说得通,因为大脑皮层正是和社交技巧有关;另一方面,对大多数灵长类动物来说,雄性间的关系主要基于竞争优势序列(也就是让雄性在交配中获得成功的序列),很明显这与雄性的对抗意愿更加相关。

基因组印记的这种模式非常有趣。在大多数灵长类动物中,雌性繁衍成功的关键在于姐妹之间的支持。雌性如果希望自己的社会关系有效运作,就要能够在复杂的社会中自我实现。对肯尼亚安博塞利国家公园中的狒狒将近30年的家族历史研究表明,社群中最成功的雌性往往在一生终结时拥有最多的后代。

但对雄性来说,问题则不在社交技能方面,而是要在竞争中保持猛烈的劲头。现如今,任何一个在斗争中保持理智的人都会很快意识到,谨慎才是真正的勇敢,保持谨慎才能优雅地退场,在未来更好地生活或战斗。但在交配过程中,那些退出战场的人就无法拥有配偶。这样一种让雄性不能有太多思考、由愤怒的情绪主导一切的机制,通常更加有效。虽然存在着受伤甚至死亡的风险,但这是一个“赢者通吃”的游戏,没有所谓的第二名。所以,面积不大的大脑皮层和非常发达的边缘系统正是雄性想要的。如果你必须以战斗为生,最好先咬住猎物,然后再进行思考。

实际上,雌性在大脑皮层的控制权争夺中获得了胜利,因为对她们来说,社交技能更有价值;雄性则赢得了边缘系统的控制权,因为这可以让他们一旦投入战斗就无须思考太多。两性之间的进化战争最终是关于控制大脑的某些部分的,但这些部分及其成因至今仍是一个谜。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另一个话题。

眼睛是大脑的一部分

你知道吗?我们的眼睛其实是大脑的一部分。眼睛是大脑对光敏感的产物,并出现在了人类的外表上。这样一来,人就能以触觉和嗅觉无法实现的方式看到外部世界发生了什么。那些非先天失明的人能深刻地体会到,视觉对人们的生活起着绝对的支配作用,特别是色彩视觉。

男人一定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你是不是觉得你妻子在各种颜色的衣服中挑得无比烦躁,但对你来说其实都一样呢?好吧,可能你妻子才是对的:大约1/3的女性在视觉世界中似乎拥有四原色,而男性只有标准的三种(红色、蓝色和绿色)。这些四原色的女性的视觉里,还有一种额外的绿色或红色。更要命的是:有些女人甚至拥有五种原色!确实有些女人看到的世界与其他人截然不同。

根据学校生物课上的标准说法,我们的视网膜上有两种视觉细胞:在夜间赋予我们黑白视觉的视杆细胞和在白天赋予我们颜色视觉的视锥细胞。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人类有三种视锥细胞,每一种都对不同波长的光非常敏感——红色、蓝色和绿色,就跟你家里电视屏幕上的一样。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彩虹七种不同的颜色,正是因为对这三种原色不同程度混合的感知。

如今我们了解到,感知其中两种颜色(红–绿维度)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感知蓝色的基因在7号染色体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往往男人(而很少有女人)是色盲,而且他们通常是红色色盲,几乎从来没有蓝色色盲。男人只有一个来自母亲的X染色体,如果这个染色体没有表征,就没有其他具有表征的备用基因了。而女人有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的两个X染色体,所以她们总是有备无患。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四原色或五原色的一个非常简单的解释。视网膜感色基因的轻微突变,会使得不同的人看到深浅略有不同的红色或绿色。对男人来说,从单一的X染色体中得到的就是他的所有,也就是他看世界的方式。但是,女人得到的两个X染色体可能有两种深浅不同的红色或绿色。如果这两个X染色体都在视觉发展过程中被激活,这些女人就可能拥有两种敏感的视锥细胞,最终形成另一种色系,一共有蓝色、红色、类红色、绿色和类绿色五种颜色。

如果只是说相对于男人而言,女人生活在一个更富有色彩的世界里,那也没什么,谁会在乎呢?但是,加州理工学院的马克·昌吉兹(Mark Changizi)和他的同事们让这个事情变得有点别扭了。这种色彩敏感度的性别差异起源于早前未知的灵长动物:众所周知,母猴就拥有三原色视觉,而公猴只能看到两种颜色。昌吉兹和他的同事注意到,灵长类动物色彩敏感度的性别差异和物种的裸露皮肤有关。如果某一物种拥有因血压增减而变色的大面积裸露皮肤,它们就拥有绝对完整的三原色视觉。他们提出了一个明显的相关例证:人类就是“裸猿”,而我们不是正好拥有完整的彩色视觉吗?

这简直是在伤口上撒盐。也许女人对色彩(特别是红色)的敏感度,与她们总能准确知道你一整晚都在生什么闷气的能力有关。或许我们可以说,这还是有那么一点道理的。换句话说,女人之所以知道男人什么时候在说谎,是不是因为她们总是技高一筹,早已从伴侣微微发红的脸颊发现了蛛丝马迹呢?进化竟然如此不友善……

社群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