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认知方式—学习+为何学习新知识这么难?-拒绝输出是荒废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怎么走出你的舒适区,让自己获得更好的进步?-最高学习效率 = 15.87%-85%——人类与机器共同的最优学习率-盔甲思维——别让伪学习毁掉你的成长路径-如何让学习像打游戏一样好玩+怎么学习知识,才能够学以致用呢?-比守身如玉更重要的,是守脑如玉-真正好的工作方法,其实是学校教你的那些-五小时规则:为什么你必须要终身学习?-怎么吸收学到的知识,以此提升你的深度思维能力?-如何应对世界的复杂性?一套高效的自救指南-你对这个世界,究竟了解多少-如何让学习像打游戏一样好玩-如何有效地增加你的知识储备,让自己获得深度思维?+人类认识的 两大法宝——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世界的本质关联:从0到1,幂次法则,信息论-深度解读幂次法则(上):这是宇宙的法则,也是量变到质变的力量-深度解读幂次法则(下):为什么幂次法则是世界运作的底层规律-人类认识的逻辑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和认识模式-人类认识的三种不同层次的思维+真正的学习,不是为了有答案,而是为了有思维-排名在前1%的学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其实都不是-利用多巴胺的快感机制,使得学习充满乐趣,提高学习效率-重新认识学习+引言:看不见的大猩猩-注意盲视带来的机遇-注意模式的全新理念-注意盲视与“阅读障碍”标签-数字时代的生存指南-学习,忘却,再学习-第1部分 学习的脑科学原理-第1章 向分心专家学习-广告商是“分心专家”-蜜蜂分心实验-婴儿的学习过程-尼斯比特实验-社会概念形成的相关研究+第2章 学习的神经机制-神经联结的建立、破坏与重建-赫布原则-程序性细胞凋亡-威廉斯综合征-伟大的镜像神经元-接受分心,迎接变化+第2部分 未来的课堂-第3章 颠覆传统课堂计划-伊卡博德·克兰复活了!-戴维森女士的游戏教学-在游戏中学习-游戏是教育的未来-互联网上的大脑-第4章 未来的考试-20世纪考试的起源与发展-定时阅读测试的诞生-比奈智力测试的错误应用-社会达尔文主义-索尔特豪斯的研究-新技术对考试的挑战-考试如何改革-考试如何改革(2)-第5章 游戏改变课堂-游戏改变教育-游戏的闪光点-游戏的广泛应用-在游戏中学习+第3部分 未来的工作-第6章 未来职场的变化-分心的替罪羊-工业化职场理论-IBM的商业创新-与最好的时代一起改变-第7章 未来员工的思维-换个视角看自己-看到天赋-将工作看作生活的一部分-最佳合作方式和时间-看到大规模合作的可能性-不恋过去,看到未来+第4部分 大脑、学习与自我改变-第8章 亲身尝试新技术-年龄不是障碍-对妙方保持警惕-中老年大脑的优势-学习是大脑的后备计划-从退休老人到教育博主-学习永远不晚+结语 分心与学习-雷克利的神经能量研究-分心是创意的来源-分心即改变,忘却再学习+致谢 未来素养清单-重新认识学习:附录

尼斯比特实验

2020年6月6日 字数:1892 来源:重新认识学习 作者:凯茜·戴维森 提供人:xionghao59......

认知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比特(Richard Nisbett)和他的国际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母子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文化下抚养小孩的方式差异非常大。这种差异也表现在我们如何就社会基本价值进行交流。例如,美国人喜欢让孩子叫出物体的名字,如“鼻子”。

在尼斯比特的一个实验中,妈妈们被安排给小孩一些玩具——布狗狗、小猪、小汽车和小卡车,美国妈妈使用标签的频率比日本妈妈多两倍,即使是对非常小的婴儿。美国妈妈通常会这么说:“这是一辆汽车,看到汽车了吗?你喜欢它吗?它有非常漂亮的车轮。”日本妈妈则会说:“看这里!它隆隆隆地开来了,我把它给你,好,你再把它给我。嗯,很好,谢谢你。”日本妈妈在培养社会礼仪方面的行为比美国妈妈高出两倍,比如她们会使用“给”和“拿”的礼貌用语,她们对关系、集体、过程和交换强调的频率也比美国妈妈们多出两倍,但她们却不大描述物体本身。她们更多地使用动词而不是名词,尼斯比特曾有趣地写道:对西方人来说有件事儿很奇怪,那就是亚洲人似乎不把对物体命名作为父母教育子女的职责之一。15

婴儿就是这样了解他们初来乍到的世界的,而实验的描述反映出的并不只是简单的学习差异。他们开始探索那些由成人定义的概念和闪光点,学习这些闪光点的价值和他们父母世界里的价值。16人们深信这些闪光点并将它们教给自己的孩子。但这些闪光点同时具有规范、感知、行为、社会、认知和情感等多个特点,孩子们学习到的往往是一类事件而不是孤立的事件,其中的价值观是与我们的用词、概念和行为绑在一起被吸收的。也正是从这里,注意力及其伴随的注意盲视开始萌芽了。

在这个只持续10秒钟的问话场景里,我们所分析的只是这个场景里所包含信息的冰山一角。这个场景是否还有其他内容?我们假定小安迪哭泣起来,他的妈妈会用妈妈语跟他说:“我的小安迪是饿了吗?”她会把他抱起来,然后又放回去,皱起鼻子,“真臭!我们把这个尿布换了吧。”这又是美国式的!通过人类学家对各个文化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在文化禁忌还是日常生活中美国人对排便的关注在各国文化中居于前列。

如果我们在场景里再加入一个人。“爸爸在这里!”妈妈告诉小孩,这是告诉小孩应该对突然出现的爸爸加以注意。“看!爸爸把他的手机收起来了!”妈妈可能会补充一句,这句话增加了爸爸过来看安迪这个事实的分量和重要性。另一方面,注意力是基于差异的,所以妈妈这句话也表明爸爸并不会经常这样做。

这些动作都是在瞬间发生的,没有什么计划或者笔记注释之类的。我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了解文化,学会如何集中注意。但我们过早地学习这些,受到的强化又过于频繁,以致没有机会停下来思考过,这个过程是否不同于那些反射性的、下意识和“自然而然”的行为。妈妈神采奕奕地向爸爸讲述小安迪是如何在她播放莫扎特音乐时停止哭泣,小安迪今天好像会说“爸爸”了。这里,我们又发现一个行为中的注意盲视现象,就是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有意义的语言。在这个4个月大的婴儿发出的所有声音中,两个特殊的音节“da-da”被母亲挑选出来,进行强调和鼓励,给这两个音节赋予了意义和情感。在孩子早期的语言学习中,奖励的标准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鉴于我们的文化对语言予以的高度评价,西方文化将早熟的语言技能作为一个聪明孩子的独特标志。人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婴儿的咿咿呀呀中区分出单词,对那些我们认为是单词的发音给予奖励,并向他人吹嘘自己孩子的语言能力。

如果安迪由于臭尿布和父亲的出现而没有吃饱,他可能开始吵闹。如果艾希莉和莎伦也过来,想与他一起玩,安迪要尖叫才能把屋子里其他人的注意再次吸引到自己身上。在吵闹的时候,他可能没有发现艾希莉在摸他,但妈妈对此比较谨慎,让艾希莉在婴儿身边的时候小心一点。如果莎伦摸了摸小安迪,“不要太用力。”妈妈可能会加倍提醒她。这种交流方式很明显是用于亲情关系和社会规则的两种不同类型。但每个社会对亲属的定义都不尽相同,在日本我就看到学生们搞不清楚英语中aunt(阿姨)和cousin(表亲)这两个称呼下包含了哪些亲属。实际上,美国人使用aunt来描述父母的姐妹或者父母法律意义上的姐妹;cousin在美国的亲属关系中则非常模糊,基本上凡有共同祖先的人都可以称为表亲。不同文化对家庭亲属关系描述的具体化程度则各不相同。

当小安迪伸手抓住姐姐的手指时,每个人都会过来夸他的手指很有力。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更多地使用“力量”和“聪明”来夸奖小男孩,而对小女孩通常夸她们“可爱”。人们给予男孩的身体触摸相对更少,但他们被表扬为“聪明”频率更高。

“先生?”一个陌生的声音从门外传来。这时,母亲往往不会意识到,即使她准备去看看是谁在门外说话,她的身体却不由自主地与婴儿靠得更近了。这时父亲也转过身去,走到门口与来访的人聊天。他拍了拍着那个男士的背,转过头来,用第三人称向妻子介绍这个陌生的客人,说:“他是我们的水管工师傅。”然后,父亲与这位水管工一起走出去了。此时,母亲的肩膀放松了。但对安迪来说,这个细节里还有许多需要搞清楚的事儿,他开始思考这些信息:不同的人属于不同的地方,一些人可以自由地出入,但还有一些人在没有被允许的情况下,不受育婴室的欢迎。不过安迪的注意力会被这些“陌生人”所吸引,因为他们是不同的,他们让人分心了。

盲视 / 分心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