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百达的广告一共75秒,而不是6.5秒。博达大桥医疗公司的工作就是通过精心打造广告,让观众那6.5秒的注意被“正确的”的内容所吸引。6
在这个标题为“无人想见”的广告中,开始观众仿佛置身于一种被生活所抛弃的孤独场景中。最开头的几幕似乎在观看一段欢乐的家庭录像。录像上的字幕显示拍摄日期是2006年10月17日,大约是广告播出时的三年前。所以,在画面的故事中,快乐生活的记忆仍然十分鲜活:跳跃和抖动的画面,亲昵和欢笑的场面,明亮的色彩和家人的玩闹,还有镜头前的鬼脸。
但在快乐之中也隐藏着危机:视频的黑色边缘中透着不祥,似乎随时准备吞噬整个快乐的画面。旁白声开始响起,一个充满母性的女低音关切地问:“当抑郁来袭时,你想去哪儿?”随后,这个声音给出答案——“无处想去”。屏幕上,“无处想去”四个惨白的字出现在一张黑色的卡片上,就像无声电影时代那样。这个女低音又问:“你想见谁吗?”黑色的背景中印出“无人想见”四个白色的字。
这时,画面开始切换。旁白声开始列举抑郁症的各种症状,屏幕上呈现出各式抑郁症患者的生活情景。首先出现的是一个30岁左右的男士。他独自站在某家医院或某幢写字楼的走廊上,头靠在墙上,外表看上去非常抑郁、无依无靠。然后,我们看到一个漂亮的年轻女士——20多岁,眼睛无神,小麦色皮肤。她的眼神并未对着镜头,周身处于一片黑色的包围之下。接下来看到的是一位50多岁的女士,样子有点邋遢,独自坐在厨房的桌子前,紧张不安地把手指放到唇边,眼神游离而焦虑。这三个角色足以代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可以吸引到几乎所有潜在的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让人很痛苦,无处不在的痛苦”,旁白中那充满同情的女低音继续着,开始列举抑郁可能带来的症状,中间不时地停顿:悲伤,焦虑,对生活失去兴趣。然后,旁白突然变成充满希望、逐渐上升的语调,道出整个广告的点睛之语:“欣百达来帮忙。”同时,画面中这些悲伤焦虑的人全部停住,“抑郁症的天敌”欣百达的标志在画面上浮动。这个标志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新、生机勃勃的能量,仿佛是儿童信手涂出的新绿或一个天马行空的想象,释放了抑郁带来的压抑。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广告讲述的故事太过直白,但这正是卖点所在。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听过此类皆大欢喜的故事,从睡前故事、儿童故事、神话故事到民间传说、冒险故事和幸福结尾的寓言故事。广告就是要把欣百达打造成拯救者,讲这样一个将痛苦变成快乐的故事。欣百达的广告正如我们的预期一样,满足了观众心理上“乞丐”变“富翁”的情节设置。
在欣百达承诺可以拯救抑郁症患者时,旁白并未停止在这一快乐的时刻,甚至连温柔语调都没有变化地开始列举药物的副作用。为什么会在这里就开始呢?因为此刻是观众大脑中自动对广告中故事结尾进行补充的空当。广告商非常清楚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听过的故事脚本的强大作用,所以广告前半部分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线索来帮助我们预知故事的结尾。此时我们的头脑早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尾,而药物副作用的信息就出现在了广告中我们最不易察觉的地方。
即使我们已经非常熟悉这种故事的桥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博达大桥医疗公司就放弃了引导思维的机会。实际上欣百达广告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基于注意力研究而设计。在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广告产业中,很少有广告商靠运气取胜。7
首先,背景音乐帮助我们的思维顺着“应该走的路”走下去。欣百达广告中有一曲关键的背景音乐,选自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的作品《童年情景》(Kinderszenen)的第15号乐曲第一首。在由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主演的电影《苏菲的抉择》(Sophie's Choice)中,这首钢琴曲曾在对钢琴的戏剧性回忆场景中响起。广告中这首怀旧式的音乐正是在女声旁白柔和地说出药品副作用时出现,帮助我们的思绪飘到广告故事的结尾,而不是注意旁白。
其次,充满母爱的旁白声也经过广告商悉心编排。像广告的故事一样,旁白的声音特征也与文化的预期和固有观念有关,它可以帮助广告在短暂的6.5秒内左右观众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觉得自己在听别人说话,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听到声音却未留心声音传达的内容。我们听到的内容、聆听的途径和理解的方式这三个不同的东西都与那陈述副作用的旁白密切相关。在正常的谈话中,美国人每分钟大约说165个单词。纽约人会更快一点,大约是200个词。著名新闻播音员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的成名技巧就是说话非常慢,大约每分钟125个单词,他有意训练自己的语速以促使观众对新闻给予更多关注。自克朗凯特以后,讲话慢成为美国新闻播音员的传统,特别是在播报新闻中最重要的信息时,语速会更慢。在美国人的言语习惯中,说话越慢,声调会降得越低。测试结果表明,人们会将语速慢、音调低沉与真实、重要和冷静联系起来。
如何编排旁白是广告商们特别擅长的领域,而演绎旁白的人需要特殊训练。广告中药物副作用的旁白,一方面要说得清晰以通过FDA的审查,另一方面要坚决避免这些信息引起观众的注意。最通常的办法是使用非常规的说话方式,即旁白的音调只降不升,就好像要赶时间把话说完那样。表演课上一般都会告诉你如何把每个单词发得清清楚楚,想象一下正在朗诵《哈姆雷特》中“生存还是毁灭”台词的人,但旁白课则正好相反,它会告诉你如何选择性地含糊发音。当广告中的旁白说出有关肝脏损害的信息时,弱化辅音和单词尾音,这就像父母在抚慰婴儿时的呢喃细语。但在广告开头介绍产品以及在结尾点出关键词时,旁白的语速要慢得多,每个字音都得发得字正腔圆。
如果观众看完这个广告后只记得药品的积极作用而非药品的副作用,那是因为有大批专业人士在设计广告时,有意提供了让观众不去注意消极信息的条件。这些专业人士认真地研究过广告制作中的技术问题,如镜头的角度和速度、视频的剪辑、颜色的运用等。在非专业人士看来很不起眼的细节,其实都经过了预先认真评测,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