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辽西夏金元+辽朝(916年-1125年)-契丹兴起-契丹的早期历史-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契丹文字的创制-辽统一塞北与进军幽云-萧太后临朝听政-辽五京的修建-四时捺钵制-西辽建国-接二连三的宫廷内讧-耶律大石在可敦称王-西辽建国——辽政权的延续-卡特万会战——西辽成中亚霸主-宽容的文化政策+西夏(1038年-1227年)-西夏兴亡-党项族的起源-西夏与辽结盟-西夏向宋求和-元昊建立大夏国-西夏文字创制-庆历和盟-西夏对汉文化的吸收-西夏佛教的发展-西夏灭亡+金朝(1115年-1234年)-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的起源-女真与辽的鹰路之战-完颜阿骨打与出河店大捷-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金灭辽-靖康之难与北宋灭亡-金朝兴亡-完颜亮迁都-隆兴和议-大定明昌之治-金统治下北方经济的发展-“金以儒亡”之说-辽金文化-契丹文字-儒学被确定为正统文化-佛教文化的繁荣-丘处机和成吉思汗雪山论道-别具特色的戏曲和医学-元朝(1271年-1368年)-蒙古兴起-铁木真坎坷的幼年时光-追随王罕与札木合-虽败犹胜的十三翼之战-凝聚军心的班朱尼盟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分封子弟与部属-征服西夏与金-征服花剌子模-大蒙古国的分裂+忽必烈大帝-忽必烈的金莲川幕府-忽必烈登基-诸王之乱-李璮之乱-南宋灭亡,元统一中国-两次征日失败-忽必烈去世+两都巡幸-忽必烈营建上都-兴建元大都-三头六臂两足——元大都的城市布局-各具特色的宗教建筑-完善的城市供水系统-转瞬即逝的中都行宫-两都巡幸——南控中原,北连朔漠+大元帝师八思巴-萨迦派的崛起-八思巴成为忽必烈的上师-与道教徒的大辩论-珍珠诏书-创制八思巴文-八思巴晋升为帝师-八思巴圆寂+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瓷器与香料-侨居中国的蒲氏家族-航海家亦黑迷失、杨庭璧-航海世家——澉浦杨氏-外国人来华-《真腊风土记》与《岛夷志略》-元朝官修疆域图志+马可·波罗与中国-初至上都-元大都印象-人间天堂杭州-沿京杭大运河南下-返回威尼斯,《马可-波罗游记》出版+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多灾多难的少年时代-妥懽帖睦尔登上帝位-扳倒权臣伯颜,顺帝亲政-至正更化——恢复科举,编纂法典-脱脱复出——发行“至正交钞”,恢复黄河故道-红巾军起义,元朝灭亡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2020年6月17日 字数:1477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南宋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在蒙古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年春天,铁木真召集各部贵族那颜,在斡难河源蒙古“根本之地”召开忽里台(蒙古语quriltai,大会的意思),建九斿白旗,正式登上大汗宝座。他所建立的国家,当时被称为也客?蒙古?兀鲁思(Yeke Mongghol Ulus),也就是大蒙古国。出身晃豁坛部族的巫师阔阔出代表上天发言:“如今地上称为古儿罕的各国君主都被你征服,其领土都归你治下,因此你也应该有普天下之汗的尊号。上天旨意,你的称号应为成吉思汗。”于是铁木真就此被尊奉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登基大典》

有关“成吉思”的含义,有很多解释。南宋赵珙《蒙鞑备录》说是译语“天赐”二字,拉施特《史集》则称是蒙古语“坚强有力”的意思。学术界的解释也有很多。像法国伯希和认为来源于突厥语tengiz,意为海洋,成吉思汗意为像海一样广大的皇帝。澳大利亚罗亦果则认为来源于突厥语Chingis,意思为可怕的、强健的。

大蒙古国的制度,有不少来源于草原传统,也有不少是从成吉思汗时代才出现的。

首先是千户制度。十进制的组织形式,在草原地区有着悠久的传统。大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也采用这种编组方式,以千户作为军政合一的基本单位,每个千户组织都有自己的固定牧场,不得擅自迁徙。

此外,成吉思汗还任命木华黎为左手万户,统辖东方诸千户;博尔术为右手万户,统辖西方诸千户;纳牙阿为中军万户;豁儿赤也被任命为万户,统辖八邻部三千户等,镇守北方。与千户长性质不同的是,万户长只是军事统帅,无行政职权。

《蒙古秘史》与《史集》均保留有千户组织的一份详细名单,不过内容互有出入,总数目为九十五个上下。此前游牧政权的千户组织,大都是以氏族部落为核心组成,成吉思汗时代虽然也有这方面的残留,但更多的千户组织则是在打乱血缘纽带(尤其是那些敌对部族)基础上的重新整合。相当多的千户被成吉思汗分配给自己的亲属,千户及百户那颜(即千户长、百户长)虽然不少由原有的氏族部落首领担任,但他们已不像从前那样对手下有领属权。

“东路蒙古室韦亲军百户所”铜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民族博物馆藏。


“钦察亲军千户所”八思巴文铜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民族博物馆藏。


“称海屯田万户”铜印,内蒙古通辽市博物馆藏。

其次为护卫军,蒙古语称怯薛(keshig)。

在大蒙古国建立前,成吉思汗就有一支包括八十名宿卫、七十名散班、四百名箭筒士在内的护卫军。建立政权后,成吉思汗将这支护卫军扩充到一万名,其中箭筒士一千名、宿卫一千名、散班八千名。由宿卫值夜班,箭筒士、散班值日班,各分四队,轮番入值,每番三昼夜,总称“四怯薛”,以四杰(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分任四怯薛长。

怯薛作为大汗亲军,主要负责守卫大汗营地并分管汗廷各项事务,而且还具有政府职能,因此内部分工很细,有火儿赤(qorchi,佩弓箭者)、云都赤(ulduchi,佩刀者)、速古儿赤(sugurchi,尚供衣服者)、博儿赤(ba’urchi,厨子)、必阇赤(bichigchi,书记)、札里赤(jarliqchi,书写圣旨者)等十几种名目。怯薛散班成员从各千户、百户、十户以及平民的子孙中选拔,各级那颜必须将自己的儿子送来服役,不得逃避或请他人代替。怯薛各执事官作为大汗近臣,地位高于千户那颜。

蒙古建国时,成吉思汗的六弟失吉忽秃忽(塔塔儿人,诃额仑养子)被任命为普上断事官(也可札鲁忽赤,yeke jarquci)。成吉思汗对他说:“你与我做耳目,但凡你的言语,任谁不许违了。如有盗贼诈伪的事,你惩戒着,可杀的杀,可罚的罚。百姓每分家财的事,你科断着。凡断了的事,写在青册上,以后不许诸人更改。”此后,断事官制度成为大蒙古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失吉忽秃忽作为当时的中央最高行政、司法长官,被汉人称为“胡丞相”。以断事官处理政务的制度,在大蒙古国前四汗时期一直得以延续。

札撒(jasaq)在蒙古语中有命令、法令的意思。蒙古建国前后,成吉思汗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训言(必里克,bilik)。在1219年蒙古第一次西征前举行的大聚会上,又“重新确定了训言、法令和古来的体制”,下令将其内容全部写在纸卷上,编订为《大札撒》。

《大札撒》虽然已经失传,但由成吉思汗所确立的治国原则,却为后代所遵守。以后,每当新君即位,或者是朝廷共议国家大事,都要由专人捧出《大札撒》在忽里台上宣读,以示遵照成吉思汗的法则办事。直到14世纪帖木儿帝国崛起,《大札撒》仍然是帝国的行为准则。

蒙古 / 成吉思汗 / 铁木真 / 花剌子模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