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英雄,建立大明国。
安徽省凤阳县城西北的凤阳山日精峰下曾经有一座寺庙,元朝末年时,它被称作於觉寺。明朝建立后,它便被改名为皇觉寺,因为朱元璋曾经在这里出家做了和尚。朱元璋做皇帝后,曾经想在原址扩修寺院,后来因为考虑到寺庙离自己的祖坟太近,便改在别处建了一座皇家寺院,即今天犹存的龙兴寺。
清朝末年,一位名叫孙家鼐的学者曾在龙兴寺题了一联,上联是“生于沛学于泗长于濠,凤郡昔钟天子气”,下联是“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一个处于社会下层的游方僧人,最终崛起为一个新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在这一点上与汉高祖刘邦有点相像。
元致和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县太平乡(今安徽凤阳)的一个庶民家庭,初名重八,后改名兴宗。参加红巾军起义后,改名为朱元璋,字国瑞。十七岁那年,朱元璋的父母、长兄等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因为家境贫穷,朱元璋的父母下葬时都没有棺椁。在元朝末年连年不息的战乱中,每天的温饱成了朱元璋的大问题。无奈之下,他只得入於觉寺为僧,在於觉寺待了几个月,又因寺中缺粮而四处化缘。此时,红巾军起义爆发。刘福通在颍州,徐寿辉、陈友谅在蕲州,郭子兴在濠州,纷纷揭竿而起。不属于红巾军系统的张士诚、方国珍,则分别活跃于江苏一带和浙江东部。时势造英雄,朱元璋正是在这种群雄并起的背景中脱颖而出的。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离开於觉寺,加入红巾军。据说在做出选择之前,他曾通过占卜的方式选择去留,而每次占卜的结果都是鼓励他离开於觉寺,加入起义军。朱元璋绝对料想不到,这次似乎随机的选择,最终会使他在十六年之后成为这个庞大国家的主宰者。朱元璋投奔濠州的郭子兴后,先是做了郭子兴的亲兵,后因作战勇敢而有谋略,得到了郭子兴的信任,还娶了郭的养女马氏(即后来的马皇后),他在军中的地位逐步上升,人称“朱公子”。
马皇后像
常遇春像
徐达像
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受郭子兴之命回家乡募兵,并成功招募到七百余人。随着朱元璋能力的凸显,郭子兴开始感受到威胁。为了打消郭子兴的疑虑,朱元璋将手下大部分军队交给了郭子兴,仅率领亲信徐达等二十四人,向南发展。在此后数年中,朱元璋连续攻占定远、滁州等地,收降了不少民兵力量。羽翼渐丰的朱元璋开始不再为温饱而战,而是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军从和州渡江,次年三月攻占元朝的集庆路,改名应天府,即今天的南京。从此,朱元璋以应天府为根据地,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并吸纳了宋濂、刘基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建立江南行中书省等政权组织,自称吴国公。
宋濂像。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后因卷入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逝。
刘基(伯温)像。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
1353年回家乡募兵与1356年占领南京,对朱元璋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他在家乡所招募的人员如徐达、汤和等,再加上后来陆续收用的李善长、常遇春等,大致构成了明朝的淮西开国功臣集团,是朱元璋打天下的主要班底。占据“龙盘虎踞、帝王都会”的六朝古都南京,不仅有重要的号召力,还有很高的战略价值。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朱元璋在与长江中游的陈友谅、东面苏州的张士诚等人的角逐中,就可以从容进退了。同时,由于北面有韩林儿、刘福通红巾军所建立的“宋”为屏障,朱元璋不会与北方的元朝军队发生直接冲突,所以发展比较顺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朱元璋主要是与长江中游的陈友谅和下游的张士诚争夺势力范围。
根据谋士刘基提出的“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的战略构想,朱元璋命耿炳文、吴良分别扼守长兴、江阴,防止张士诚西侵,然后向西不断蚕食陈友谅在江西的领地。从至正二十年(1360年)起,朱元璋与西面的陈友谅政权进行了持续的拉锯战。
南京城墙
清刻本《鄱阳湖水战》,描绘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激战的情景。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进行决战,陈友谅战死。次年,朱元璋征讨武昌,陈友谅之子陈理投降。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徐达攻陷苏州,张士诚败亡。同年,盘踞浙东的方国珍向朱元璋投降。
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后,朱元璋建国的条件已然成熟。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同年八月,朱元璋的手下大将徐达占领了元朝的大都,即今天的北京。中国历史进入明朝统治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