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明清-明朝(1368年-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时势造英雄,建立大明国-废除相权,强化君主专权-重本抑末,寓兵于农-苛察吏治与亲藩体制+永乐迁都-控四夷而制天下——迁都的战略构想-行政权力向北京集中-疏通运河-修建紫禁城-明代的两京制与“天子狩边”+郑和下西洋-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郑和的第七次远航+内阁制度-殿阁大学士参预机务-票拟批答,首辅专票-夹缝中的内阁+土木堡之变-宦官专权与边疆危机-危机重重中的草率决定——御驾亲征-“救时宰相”于谦领导北京保卫战-夺门之变+王阳明心学-王阳明的仕途沉浮——磨炼成就了阳明心学思想-龙场悟道-平定宁王之乱-“致良知”——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海疆与互市-拒绝蒙古互市,北境转守-海禁与嘉靖大倭寇-南倭被平,北虏未定-隆庆开海与议和+张居正改革-针砭时弊,上《论时政疏》-考成法——整顿吏治-清丈田粮,推广一条鞭法-张居正身后事——明朝沿着衰亡的轨迹继续下滑+耶稣会士来华-利玛窦来华与“文化适应”策略-利玛窦进京-借中国士大夫征服民众,借欧洲科学征服士大夫-耶稣会士来华——中西文化交流上的大事+江南市镇-高速发展的江南市镇-主副倒置,农业商品化-商业与文化气息的融合+白银资本-没有准备金的大明宝钞-弃钞用银,白银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从海外输入的白银连接着全球市场的生产和交换+崇祯帝-铲除阉党与崇祯初年政局-杀袁崇焕,自毁长城-多疑而躁刻,果于屠戮大臣-举棋不定的两线作战与崇祯殉国+清朝(1644年-1912年)-明清更迭-明末格局-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族-建立后金政权,瓦解明朝辽东政策-建号满洲,改革政权-进军关内,占领中原-清王朝的稳固-多尔衮武力摧毁大顺政权-顺治帝亲政:清算与调整-康熙亲政,诛灭鳌拜-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大业-以安抚、怀柔手段统一蒙古各部-政、教并用,以安蒙藏-御驾亲征,剿灭噶尔丹-征剿罗卜藏丹津,西征噶尔丹策凌-主动进取,实现“大一统”-收复台湾-荷兰独占台湾,实行强制统治-郑成功弃文从武,反清复明-驱荷复台,初步经营和治理-武力与招抚并举,清廷收复台湾-军机处-军机处的重要职责——承旨出政-不设专署,附载内阁之后-一波三折的身份转型-军机处所体现的皇权至上-摊丁入亩-整顿赋役制度,编纂《赋役全书》-土地清丈与户口清查-苦乐不均-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地、丁合一,摊丁入亩-文治与文字狱-崇儒重道,重视文治-阐扬文教,鼓舞儒林,以经学为治法-两开“博学鸿儒”科,一开“经学特科”-稽古右文,修纂图书-强化统治,大兴文字狱,查缴禁书-鸦片战争-表面繁荣掩盖下的危机-中外贸易存在顺差-鸦片弛禁与严禁-军事上的彻底失败,导致被迫向列强开放-太平天国-社会矛盾尖锐,动乱一触即发-屡试不中的洪秀全-成立“拜上帝会”,大力发展会众-建立太平天国,爆发革命-定都江宁,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内部分裂导致覆灭-自强运动-以条约羁縻各国,赢取时间“自图振兴”-编练新军,发展军工企业-官督商办,大规模兴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掌握制海权-新政夭折-甲午战争-日本走上殖民主义道路,积极对外扩张-寸土不让,捍卫伊犁-日本占领朝鲜,进而入侵中国-外强中干的北洋水师-签订《马关条约》-愈演愈烈的瓜分狂潮-维新与革命-救亡图存的两条道路——维新与革命-革命救亡——孙中山与兴中会-戛然而止的戊戌变法-被“利用”的义和团运动-晚清“新政”-辛亥革命-帝制的终结-由盛而衰的悲歌-“祖宗家法”不可变-事局如故-被动的改变-难挽倾覆之势的觉醒

时势造英雄,建立大明国

2020年6月17日 字数:1583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时势造英雄,建立大明国。

安徽省凤阳县城西北的凤阳山日精峰下曾经有一座寺庙,元朝末年时,它被称作於觉寺。明朝建立后,它便被改名为皇觉寺,因为朱元璋曾经在这里出家做了和尚。朱元璋做皇帝后,曾经想在原址扩修寺院,后来因为考虑到寺庙离自己的祖坟太近,便改在别处建了一座皇家寺院,即今天犹存的龙兴寺。

清朝末年,一位名叫孙家鼐的学者曾在龙兴寺题了一联,上联是“生于沛学于泗长于濠,凤郡昔钟天子气”,下联是“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一个处于社会下层的游方僧人,最终崛起为一个新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在这一点上与汉高祖刘邦有点相像。

元致和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县太平乡(今安徽凤阳)的一个庶民家庭,初名重八,后改名兴宗。参加红巾军起义后,改名为朱元璋,字国瑞。十七岁那年,朱元璋的父母、长兄等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因为家境贫穷,朱元璋的父母下葬时都没有棺椁。在元朝末年连年不息的战乱中,每天的温饱成了朱元璋的大问题。无奈之下,他只得入於觉寺为僧,在於觉寺待了几个月,又因寺中缺粮而四处化缘。此时,红巾军起义爆发。刘福通在颍州,徐寿辉、陈友谅在蕲州,郭子兴在濠州,纷纷揭竿而起。不属于红巾军系统的张士诚、方国珍,则分别活跃于江苏一带和浙江东部。时势造英雄,朱元璋正是在这种群雄并起的背景中脱颖而出的。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离开於觉寺,加入红巾军。据说在做出选择之前,他曾通过占卜的方式选择去留,而每次占卜的结果都是鼓励他离开於觉寺,加入起义军。朱元璋绝对料想不到,这次似乎随机的选择,最终会使他在十六年之后成为这个庞大国家的主宰者。朱元璋投奔濠州的郭子兴后,先是做了郭子兴的亲兵,后因作战勇敢而有谋略,得到了郭子兴的信任,还娶了郭的养女马氏(即后来的马皇后),他在军中的地位逐步上升,人称“朱公子”。

马皇后像


常遇春像


徐达像

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受郭子兴之命回家乡募兵,并成功招募到七百余人。随着朱元璋能力的凸显,郭子兴开始感受到威胁。为了打消郭子兴的疑虑,朱元璋将手下大部分军队交给了郭子兴,仅率领亲信徐达等二十四人,向南发展。在此后数年中,朱元璋连续攻占定远、滁州等地,收降了不少民兵力量。羽翼渐丰的朱元璋开始不再为温饱而战,而是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军从和州渡江,次年三月攻占元朝的集庆路,改名应天府,即今天的南京。从此,朱元璋以应天府为根据地,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并吸纳了宋濂、刘基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建立江南行中书省等政权组织,自称吴国公。

宋濂像。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后因卷入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逝。


刘基(伯温)像。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

1353年回家乡募兵与1356年占领南京,对朱元璋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他在家乡所招募的人员如徐达、汤和等,再加上后来陆续收用的李善长、常遇春等,大致构成了明朝的淮西开国功臣集团,是朱元璋打天下的主要班底。占据“龙盘虎踞、帝王都会”的六朝古都南京,不仅有重要的号召力,还有很高的战略价值。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朱元璋在与长江中游的陈友谅、东面苏州的张士诚等人的角逐中,就可以从容进退了。同时,由于北面有韩林儿、刘福通红巾军所建立的“宋”为屏障,朱元璋不会与北方的元朝军队发生直接冲突,所以发展比较顺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朱元璋主要是与长江中游的陈友谅和下游的张士诚争夺势力范围。

根据谋士刘基提出的“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的战略构想,朱元璋命耿炳文、吴良分别扼守长兴、江阴,防止张士诚西侵,然后向西不断蚕食陈友谅在江西的领地。从至正二十年(1360年)起,朱元璋与西面的陈友谅政权进行了持续的拉锯战。

南京城墙


清刻本《鄱阳湖水战》,描绘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激战的情景。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进行决战,陈友谅战死。次年,朱元璋征讨武昌,陈友谅之子陈理投降。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徐达攻陷苏州,张士诚败亡。同年,盘踞浙东的方国珍向朱元璋投降。

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后,朱元璋建国的条件已然成熟。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同年八月,朱元璋的手下大将徐达占领了元朝的大都,即今天的北京。中国历史进入明朝统治时期。

朱元璋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