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海上盟约

2020年6月16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海上盟约。

宋徽宗和他手下的奸佞之臣不仅把江山社稷蠹蚀得千疮百孔、风雨飘摇,还不自量力,异想天开地妄图借金灭辽,终于招致了土崩瓦解的覆亡命运。

从11世纪中叶辽兴宗耶律宗真在位时起,辽朝这个雄踞漠北的强大王朝,就走上了由盛转衰的下坡路。统治集团的糜烂生活和骄惰习气严重腐蚀了国家肌体,朝政开始败坏,内乱不断。辽朝的末代皇帝天祚帝与宋徽宗同一年即位,其昏聩程度也不亚于宋徽宗。他拒谏饰非,穷奢极侈,耽于游猎,信用谗谄,使得纲纪废弛,人情怨怒,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各族民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而其中对辽朝统治威胁最大的就是女真族。

北宋政和三年、辽天庆三年(1113年),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继任完颜部首领。经过秣马厉兵的准备,第二年就发动了反辽战争,并连战皆捷,很快占领了辽朝东北部的大片地区。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国,定国号为大金,以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为都城。天祚帝闻知,慌忙率领号称七十万的大军御驾亲征。结果被打得大败溃逃,辽军精锐在这一仗中几乎丧失殆尽。此后形势急转直下,金军攻势更加凌厉,辽朝内部更加分崩离析。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名叫李良嗣的辽朝官员投奔宋朝,并献计联金攻辽,收取燕云故地。宋神宗时曾确立了先征服西夏、再北伐辽国的战略目标,宋徽宗打着绍述的旗号,也以继续实施这个战略目标为标榜,因此在对西夏的战争取得一些胜利后,很自然就把关注重点转向了辽朝。宋徽宗对李良嗣的计策十分欣赏,赐他姓赵,授予官职。李良嗣此后就成了赵良嗣。

重和元年(1118年),宋徽宗派马政等人从登州渡海前往金国,商议夹攻辽朝的具体事宜。几经往返后,宣和二年(1120年)又遣赵良嗣等为正式使节,携带宋徽宗的御笔,与金太祖阿骨打商定:宋、金双方均不得单独与辽讲和;金军攻取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宋军攻取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灭辽后,宋将输辽的岁币转输于金,金将燕云地区归还于宋。这就是历史上的宋、金“海上盟约”,又称“海上之盟”。

对于联金灭辽,宋朝很多人表示反对,认为朝廷不能遵守与辽朝在澶渊之盟时达成的和约,轻启事端,绝非良策。就连高丽国王也对前来治病的宋朝御医说:“闻天子将与女真图契丹。苟存契丹,犹足为中国捍边;女真虎狼,不可交也。宜早为之备。”这些意见,宋徽宗一概听不进去。

其实,联金灭辽的根本症结并不在于背叛与辽的盟约,也不在于辽灭亡后宋会有唇亡齿寒之忧,因为无论宋是否联金攻辽,辽的灭亡都无可挽回。从宋朝的战略利益着眼,在当时辽朝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做出联金攻辽的决策不是没有道理的。问题在于,宋朝的政治腐败和军事无能,最终弄巧成拙,使联金灭辽变成了玩火自焚。

方腊洞

先是朝廷在外交方面出尔反尔。宣和二年(1120年)方腊起义爆发,宋徽宗慌忙命童贯率原先准备攻辽的军队南下镇压。又听说辽朝已知道宋金海上盟约之事,宋徽宗害怕辽朝报复,一度后悔与金交往,想单方面撕毁约定。次年二月,金使前来催促宋朝如约进兵,宋徽宗有意拖延,直到八月才写了封含混模棱的国书,把金使打发回去,致使金人以为宋朝已经悔约,为双方以后的争端埋下了祸根。

宣和四年(1122年)初,金军接连攻下辽中京和西京,天祚帝逃往夹山(今内蒙古萨拉齐西北),辽朝的灭亡已成定局,宋徽宗于是决意用兵。这年四月和七月,童贯、蔡攸两次率领宋军向燕京进发,发动攻辽战役,均遭败绩,熙宁、元丰以来在河北边境蓄积的粮草军需也丧失殆尽。

宋朝的腐朽无能被金人看得一清二楚。宣和四年底,金兵占领了燕京。事情的结果既然不同于当初的约定,金人自然不肯轻易履行原约。几经交涉,才让宋朝收回燕京及其所属的六州之地,条件是:宋朝不但要把给辽的五十万两、匹岁币如数交给金,还得每年加纳一百万贯的“燕京代税钱”。金兵撤退时,把燕京的人口、财富席卷而去,宋朝付出巨额代价买回的只是几座空城。

宋朝君臣不但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反而在虚幻的胜利气氛中弹冠相庆,以为天下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

北宋 / 宋徽宗 / 宋钦宗 / 蔡京 / 方腊起义 / 靖康之难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