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与蔡京。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初八,宋哲宗去世,年仅二十五岁。宋哲宗没有留下子嗣,也没有留下遗嘱,皇位的继承者无疑仍应从宋神宗的儿子中选择。宋神宗共生了十四个儿子,这时在世的只有五人,按年龄顺序分别是申王赵佖、端王赵佶、莘王赵俣、简王赵似、睦王赵偲。
国不可一日无君。宋哲宗去世当天,向太后(宋神宗皇后)就延见宰执大臣,哭诉道:家国不幸,大行皇帝无子,天下事须早定。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是历代择君的传统原则。宰相章惇说:依礼、律,当立大行皇帝同母胞弟简王似。向太后说:老身亦无子,诸王皆神宗庶子,不必如此分别。章惇又说:若论长幼,则申王佖当立。向太后说:申王眼睛有疾,不便为君,依次则端王当立。章惇坚决反对,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此时,与章惇素来不和的枢密院长官曾布站了出来,认为皇太后圣谕极当。其实,曾布未必认为赵佶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只是习惯于跟章惇作对,并且善于曲从上意而已。其他大臣也相继附和说:听皇太后的!向太后又说:先帝生前曾说过端王有福寿,且性情仁孝。意思是立赵佶正符合宋哲宗的意愿。
事已至此,章惇势单力孤,无法再争。于是向太后宣旨,召赵佶进宫,在宋哲宗灵柩前即位,是为宋徽宗。
宋徽宗是在十分偶然的情况下当了皇帝的,既无思想准备,也未经过必要的历练。还在藩邸时,他就对亲王宗室的主要功课儒家经典、史籍不很爱好,倒是对笔墨丹青、蹴鞠骑射等怀有浓厚兴趣,斗鸡走狗,无所不通。驸马王诜的听差高俅,也因蹴鞠功夫超群而成了赵佶的亲信家奴。宋徽宗在书画方面有卓越的天赋,书法自成一格,号“瘦金书”,笔势劲逸,顿挫有节,锋芒外露,挺拔秀丽,风流飘洒。他还亲自主持翰林图画院,广揽人才,促进了宋代书画艺术的繁荣。
热爱艺术和体育本是好事,就怕玩物丧志。广泛的爱好并未使赵佶陶冶出高尚情操,反而给他带来了轻浮薄幸的名声。他在艺术方面不愧是少有的天才与全才,但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是完全不合格的。
向太后之所以坚持拥立赵佶,除了赵佶在她面前乖巧心细、礼数周全外,也跟她的政治倾向有关。绍圣年间新党人士对宣仁高太后(宋神宗母后)和旧党人士的反攻倒算,给了向太后强烈的刺激,使她对宋哲宗特别是以章惇为首的臣僚产生了极端的不信任感,并使她对“仁孝”与否产生了切肤之痛。所以,明知赵佶不是当皇帝的料,却让他上了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北宋后期政争的必然恶果。
宋徽宗《草书千字文》
宋徽宗继位之初,为了取得各种政治派别的支持,稳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调和新旧两派的政策,以示大公至正。为了改变自己轻佻浮浪的形象,他在生活方面也做了些尚俭戒奢的姿态,比如退还百姓献的玉器,又应谏官之请放生了内苑豢养的珍禽异兽。
然而,随着新旧党争早已超越要不要改革及如何改革的政见分歧,蜕变为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官场较量,非此即彼的门户偏见已经成了许多人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这个现实注定了调和政策的破产,也迫使宋徽宗必须在新、旧之间做出选择。
新党人物祭起孝悌的大旗,要求徽宗像哲宗亲政时期那样“子承父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向太后去世,宋徽宗的政治取向随即发生了变化。十一月,诏令明年改元“崇宁”,即崇尚熙宁之意,正式打出了绍述的招牌。在这个背景下,宋徽宗和蔡京走到了一起,翻开了北宋历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的一页。
蔡京是个典型的有才无德之人,擅长官场投机。他起家于熙宁年间,因弟弟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与变法派关系密切,元丰时就爬上了知开封府的高位。宋神宗去世后,他摇身一变,在开封府坚决执行司马光的命令尽废免役法,成为司马光表彰的废法模范。绍圣初,蔡京担任户部尚书,宰相章惇谋划恢复免役法,正在未决之际,蔡京建议:“一切照搬熙宁成法就是了,何必研究?”解决了章惇的难题。同样一个免役法,司马光要废除,章惇要恢复,蔡京都参与其间,翻云覆雨,还博得了两人的赞许。
宋徽宗即位之初,蔡京受曾布排挤,一度贬居杭州。他巴结来杭州为宋徽宗访求书画奇珍的宦官童贯,让他在皇帝面前为自己美言。加上蔡京本人也有极高的书画造诣,时号天下无双。宋徽宗对蔡京的作品早就非常喜欢,在藩邸时,曾不惜花二万钱买过蔡京书写的团扇。蔡京便使出浑身解数,创作了一批又一批作品,经童贯进献上去。
当时韩忠彦虽为左相,却生性懦弱,斗不过强势的右相曾布,见宋徽宗欣赏蔡京,就援引蔡京入朝,企图让他与曾布鹬蚌相争,自己坐收渔人之利。谁知不久韩忠彦就被扣上了变乱神宗法度的罪名,被罢相逐出朝廷。此后曾布与蔡京斗法也败下阵来,蔡京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