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制度和官僚制度的改革。
宋太祖在解决藩镇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军事制度和官僚制度的措施,借以造成“上下相制”“内外相维”的局面,重新确立了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的君主专制体制。
宋太祖通过对禁军人事和组织的多项调整,确立了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共同统领禁军的“三衙”体制。这个体制防止了由禁军将领个人统领各军的可能性,造成禁军将领之间的相互牵制,确保了全军统帅只可能是皇帝本人。
同时,“三衙”只负责禁军的训练管理等事项,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禁军的指挥调动,归枢密院负责。每有战事发生,枢密院秉承皇帝意旨调动军队,而统兵将领则临时委派其他官员担任。这样,就使得统兵权和调兵权彻底分离开来,有效杜绝了将领发动兵变的可能性。对此,北宋著名史学家范祖禹曾经评论说:“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宋初约有军队三十八万人,其中禁军约为二十二万人。宋太祖将禁军的一半部署在京师,其余一半分散到外地驻扎,使京师驻军足以制止外地可能发生的变乱,也使外地驻军合并起来能够制止京师可能发生的变乱。在这种兵力布局中,京师驻军多于外地任何一个地方,反映了太祖强固根本的意图,既可以内外相制,又可以强固根本,从中可见宋太祖用心之深。
此外,宋太祖还推行“更戍法”,使禁军驻地经常变动。无论是驻屯京师的禁军,还是驻扎外地的禁军,都必须经常调动,轮流更换防地。同时,军队将领也经常更换,不得久任。有事出师,由皇帝临时指派将领;战事结束,则兵归宿卫,将归本镇。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既是为了使士兵均劳逸、习山川、知艰难、识战斗,更重要的是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防止将帅与士兵之间形成牢固的渊源关系,避免骄兵悍将犯上作乱。
在朝廷,形成了以中书门下掌行政、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的中枢分权格局。这种格局不但分散了宰相的事权,加强了君主专制,而且也与唐朝中后期以来财政制度广泛变动和财政事务日益繁剧的背景相适应。除此之外,宋朝还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与宰相共同参决朝廷政务。中枢分权格局的要义,在于防止个人权力的过度膨胀,造成宰执群体内部的相互牵制和平衡。这种分权格局在宋朝的整个官僚体制中都有明确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