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
宋太祖即位之初,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仍在延续着。北宋从后周政权继承过来的地盘,只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淮河流域各地。
当年后周世宗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世宗领导的历次对外军事行动,赵匡胤都是亲身参与了的。因此,在牢牢控制住原先后周的统治区域后,他也想把世宗开始的统一事业继续进行下去。那么,该确定怎样的统一战略和部署呢?赵匡胤为此与大臣进行了反复的研究探讨。
有一则“太祖雪夜访赵普”的故事,说的是某天夜晚,太祖冒雪走访赵普。赵普见皇帝门外立雪,大吃一惊,问其所以。太祖答道:“我睡不着。现在卧榻之外,都是别人的地盘,所以来找你商量商量。”赵普问他有何打算。太祖说:“我打算先攻取太原(北汉)。”赵普听了,沉默良久,然后委婉答道:“陛下欲攻太原,非臣下所能知。”太祖知道他不赞成,就让他发表自己的意见。赵普分析说:“北汉位于北部边境,就算能够一鼓拿下,那么北方契丹的强大军事威胁就要由我们独自承担了。不如先保留这个缓冲地带,等我们平定了南方诸国后,再来收拾这块弹丸之地。”太祖听后大喜道:“我的本意正是如此,只不过想试探你一下罢了。”于是,一个先南后北、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就这样确定了。
《雪夜访普图》。赵匡胤雪中访问功臣赵普,边饮酒边商定统一天下大计。
其实,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方略并不是北宋初年才提出来的,更不是赵普的发明创造。早在显德二年(955年)夏,东平人王朴就向后周世宗献了一篇《平边策》,内中首先提出了“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他说:“攻取之道,从易者始。”主张先向南唐开刀,因为南唐与后周的边界线最长,易于实施骚扰,使对方疲于奔命、民困财竭,同时也可以侦察对方兵力的虚实、防备的强弱。等到对方疲敝已极,再趁机进攻,迅速夺取江北各州。占领江北后,攻取江南之地就易如反掌了。南唐既平,则南汉、后蜀可传檄而定。南方地区统一之后,燕云各州就会望风归顺。后周世宗对王朴的统一方略大为赞赏,不但将王朴倚为干城,而且在此后的军事行动中基本遵循了这一战略方针。
当然,后周世宗也没有完全实施王朴《平边策》中提出的战略方针。在征服了南唐的江北各州后,他没有继续向南方挺进,而是立刻转兵北上,希图用武力收复被契丹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只是因为在进军途中染上重病,他才被迫停止进攻。
这件事引起了后人无限的感慨。人们一方面被后周世宗敢于向强敌挑战的气概和魄力所折服,另一方面也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结局深表同情和惋惜。
赵匡胤随世宗征战多年,有着相当丰富的军事和政治经验。他得出“当今劲敌,唯在契丹”的结论,既是他个人的切身体会,也是唐末五代以来历史经验的总结。当时许多有识之士也都认为,在南方地区依然处于分裂割据、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单靠中原地区的力量去挑战北方强敌,是十分冒险的。作为刚刚诞生的北宋政权,如果不经过充分的准备就轻率北伐,不但难以收复失地、统一国家,恐怕自身也难免继梁、唐、晋、汉、周之后,成为第六个短命的朝代。
当时南方多为经济发达、物产丰饶之地,而各割据政权大都政治腐败,军力衰弛。因此,首先把征服的矛头指向它们,不但易于得手,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宋王朝的财力物力,为日后向北用兵、收复失地提供更充分的物质条件。
为此,宋太祖确定了在北部边境暂取守势,而集中力量先对南方诸国实施征服的战略方针。他还就实施这一方针的理由和具体步骤做过详细的说明:“自五代以来,中原兵连祸结,民力疲敝,府库空虚。因此,要统一天下,必须先取巴蜀,其次攻取广南、江南。这样,国家财富才会丰饶。北汉与辽接壤,如果先攻取北汉,则辽国之患就将由我独自承担,不如暂且让它苟延残喘,充当我们的屏障。等我们国力雄厚、财富丰饶后,再收拾它不迟。”
从乾德元年(963年)正月起,宋太祖开始了统一天下的大业:同年二、三月,先后消灭荆南、湖南;乾德三年(965年),削平后蜀;开宝四年(971年),征服南汉;开宝八年(975年),平定江南。用十三年的时间,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在南方,残留的割据势力只剩下地处浙江的吴越和占据福建漳州、泉州的陈洪进。南唐灭亡后,这两个割据政权都已无法独立存在下去,最终归属宋朝只是时间问题。在北方,宋太祖三次征讨北汉,虽未能将其完全消灭,但对北汉政权已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虽巢穴尚存而危困已甚”,已无法对宋朝构成重大威胁。这一切都为继他而立的宋太宗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证明他确定的“先南后北”方略是符合当时形势的,是正确的。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福建陈洪进和吴越钱俶相继纳土。第二年(979年),宋太宗北上亲征,最终消灭了北汉政权。至此,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彻底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