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教育为职业

2020年6月10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杏坛执教——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教育为职业,使学术民众化的人。

公元前484年,漂流在外十四年后,六十八岁的孔子重新回到了鲁国。政治上的失意,老年的来临,使他断绝了仕进的想法。从此,他专注于教育活动。

《杏坛设教图》

春秋后期,社会上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有着高贵的世系,受过教育,可以被称作贵族,但却很贫穷,实际的社会处境和普通平民差不多。这样的破落贵族后裔组成了贫困的“士”阶层。孔子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显赫的身世背景没有带给孔子什么实际的社会地位。曾经的贫贱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开阔了他的眼界。孔子广收学生,宣布不管什么出身,只要能拿出十条干肉做见面礼,就可以做他的学生。

西周时代,学问为贵族所掌握,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到官方所办的学校里,学习将来为政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普通人很难接触到。孔子改变了这种局面。他创办了私学,不问出身,只要勤奋好学的人都可以做他的学生。对待学生,他不因为出身差异而有所偏差,一视同仁。

孔子评价自己的弟子冉雍说:“雍也可使南面。”这句话引起了美国汉学家顾立雅的注意。南面,在当时暗指君主之位。在孔子的时代,世袭权力被认为是做天子或诸侯的唯一资格,各级官僚均为世袭贵族把持。冉雍出身贫贱,根本不是贵族,孔子却称赞以冉雍的道德才干,完全有能力做君主。顾立雅称这句话意义非凡:“孔子对这位弟子的评论并非草率的赞辞,而是宣布了一项最重要的变革性的政治原则。”

《论语》中有许多开风气之先的提法。像“君子”这个词,在孔子以前、在当时,都是指贵族男子。而孔子却赋予它新的意义。在《论语》中,君子更多的是具有道德上的意义。孔子给它规范了很多道德标准,像忠诚、守信、仁慈、坚定等,不论出身如何,达到这些标准就是君子。同样,在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推动下,“士”这个原来低级贵族的专用称谓,也被赋予了许多道德含义。比如,士志于道,质直而好义,杀身以成仁,不能耽于舒适的生活。只有行为像真正的君子那样,才配称作士。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士“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清华大学教授钱逊

孔子《论语》里面讲的君子,是一个理想的人格的目标,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是从社会地位去区分,而主要看重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人品。

虽然曾经做过粗鄙的事,但是孔子的教学绝不包括这些内容。他教给弟子的是在当时为政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道德节操。他希望他的弟子们学而优则仕,也极力向为政者推荐自己的弟子。

史称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人,特别优秀的有七十二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出身寒微,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卿大夫的家臣。西周和春秋时期,卿大夫的家臣主要由“士”一级的低等贵族担任。而到了春秋晚期,一些出身寒微的人,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卿大夫的家臣,跻身到“士”阶层,进而在国家政治中展露锋芒。他们所依仗的不是自己的出身,而完全是自己的政治能力。孔子的弟子们就是这样的“士”的先驱。

冉雍,字仲弓,曾任季孙氏的邑宰。

冉求,字子有,曾任季孙氏的宰。

仲由,字子路,曾任季孙氏和卫国权臣孔氏的宰。……

杏坛讲学的盛迹,也许是画家笔下的想象。但是作为中国历史上兴办私学的第一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教育为职业、使学术民众化的人,他的学术活动开启了战国讲学游说和“学而优则仕”的风气之先。像孔门弟子那样,许多士人学习专门的政治知识,以此进身国家政治,这也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破落贵族组成的“士”阶层,和由仕进而为“士”的平民之士阶层,融合在一起,最终成为战国时期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

孔子作春秋处

《孔子圣迹图》之《退修诗书》

《诗》《书》《礼》《易》《乐》《春秋》是春秋时期贵族们政治活动中的主要思想资源,因此也是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回到鲁国后,孔子着手对古代的典籍进行整理。儒家学派尊奉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据说都得到过孔子的修订。到战国时期,这些经典已基本成书,到汉武帝时被定为国家经典。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方克立

中国有这个传统,就是通过解经、注经来发挥自己的思想。所以“六经”对于中国统治思想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经学史的源头就要归到“六经”,“六经”实际上在孔子以前已经存在,孔子的工作是对它进行整理。这是为传承中国文化做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孔子生命的最后四年,打击接踵而至。公元前483年,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因为家境贫寒,只能薄葬。公元前481年,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去世。孔子伤心地大哭,说:“天丧予!天丧予!”公元前480年,孔子最倚重的弟子子路死于卫国的内乱,死时被砍成了肉泥,十分惨烈。孔子为之大哭一场,让家人把厨房中的肉酱倒掉,害怕联想到子路。


子贡像

《圣庙祀典图考》中的复圣颜子

公元前479年,孔子自作了一首歌:“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他的学生子贡听到后,赶去看望他。他对子贡说:“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啊?天下明王不兴,没有人听我的;我快要死了。”七天以后,孔子去世了,终年七十三岁。孔子一生始终以周公为榜样,非常希望能像周公一样在政治和文化上有所建树。然而,生不逢时,他的一生基本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但是,孔子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上,表现出了直道而行,不畏其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他的道德品格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弟子们,赢得了他们的尊重。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主动为他守丧三年。汉学家顾立雅这样写道:“在这些弟子中,有的很年轻,有的正值壮年,有的事业刚有开端,还有一些人事业正在高峰,他们要花掉生命中三年的时间,几乎无所事事地服侍于孔子墓地。为了谁呢?不是双亲,不是君主,甚至不是一个世俗身份很高的人,而只是为了一个卓尔独行之人——他从未升至高位,也没有多少实际的政治成就,那只是他们多年来的老师。”在当时,只有子女为父母、臣下为君主守丧三年的规定。而在礼制荒废的情况下,三年之丧很少有人能做到。孔子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学生们,使他们成为自己理论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万世师表匾额

孔府忠恕堂

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

顾立雅称:“自古以来,教师的数目可谓不可胜数,但是,像孔子那样以个人的身份并完全依靠对年轻人的教导而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教师却是屈指可数的。”

孔子的弟子们也都讲学收徒,到战国时期,儒家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最为兴盛的学派之一。

孔子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