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难以实现的“天下大同”

2020年6月10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难以实现的“天下大同”。

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以前是一个行大道、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但是从夏代开始,大道隐没,进入了一个天下为家的社会。以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和周公为代表的君子,以礼规范出一个井然有序的安定社会,这个社会可以称为小康社会。然而,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随着礼制的荒废,这样的小康社会也不复存在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孔子有一段品评春秋历史的很著名的话:“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并不是孔子对春秋历史的总结归纳,而是他亲身经历的现实。

进入春秋,周天子衰落,诸侯争霸。齐桓公、晋文公等实力强大的诸侯,先后担当霸主,号令诸侯,周王只是听从他们摆布的名义上的共主。随着争霸战争的进行,各国的卿大夫逐渐掌握了国政,国君又成为卿大夫手中的傀儡。随着卿大夫的兴起,原来只负责卿大夫家事的家臣们也开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呼风唤雨。

春秋后期,鲁国的政治大权落在季孙、叔孙、孟孙氏,号称“三桓”的三个贵族家族手中,国政则把持在“三桓”中实力最大的季氏手中。晋国的国政为范、中行、知、赵、魏、韩六卿家族所把持,晋君已然被架空;六大家族之间争权夺利,相互倾轧。齐国的国政落入卿大夫田氏的手中,其他各诸侯国国政也沦入卿大夫手中。

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企图除掉权臣季平子,反而被季氏驱逐。他希望得到齐国和晋国的支持回到国内,可是这两国的国政也把持在权臣手中,他始终没能如愿。七年后,鲁昭公客死他乡,他的太子也没能继承君位。公元前504年,季氏的家主季桓子为家宰阳虎挟持,鲁政落到阳虎手中,长达三年之久。

按照周礼,卿大夫家里只能享用十六人表演的乐舞,而鲁国的执政卿季孙氏在他的家里表演天子才能享用的六十四人乐舞。孔子对此十分气愤,他说:“这样的事都能容忍的话,还有什么是不能忍受的呢?”天子衰微,诸侯失位,带来的是传统周礼的荒废、陵替。

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孔子和弟子在泰山边上,遇到了一位在坟前哭得很伤心的妇女。孔子让弟子去问她,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女子回答说:“先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她:“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女子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记住了,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孔子痛恨猛于虎的苛政,痛恨对于周礼的破坏、僭越,痛恨由种种争权夺利带来的战乱、苛暴。他认为正是礼制败坏、上下侵凌,造成了当时这种黑暗混乱的局面。

孔子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