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社会的文明化进程。
从考古记录看,史前社会的文明化是分三个阶段完成的。
第一阶段,公元前4000年前后至公元前3300年前后,大致相当于仰韶文化的庙底沟期、大溪文化的早中期和大汶口文化的早期。
在长江流域,原始城址——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率先在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被发现。城内有较大的制陶作坊和椭圆形祭坛等遗迹,说明那里是一个陶业中心和宗教中心。
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早期不仅出现了像陕西华阴西关堡、河南灵宝西坡、北阳平那种面积达数十万、上百万平方米的中心聚落,而且在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出现了面积达二百多平方米的大型房屋和大墓,表明社会已经存在阶层分化的现象了。
仰韶文化陶塑人面像
仰韶文化陶鹰鼎
仰韶文化网纹彩陶船形壶
在安徽凌家滩遗址,出现了大型的祭坛与贵族坟山,内出玉人、玉龟和刻有方位的玉牌等众多精美玉器。凡此种种,可以看出,一些文化中心已经迈出了走向文明的步伐。
第二阶段,约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50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红山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大溪文化晚期。
中原地区,河南孟津妯娌遗址发现的庙底沟二期文化聚落,公共墓地出现了等级差别。大中型墓葬随葬象牙箍等高规格遗物,普通小墓则一无所有。
在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墓地,少数大墓设置木棺,有的在棺外还建一层椁,随葬品可多达一百多件,含有大量制作精良的玉器和陶器。而绝大多数小墓则为仅能容身的小型土坑墓,无随葬品或仅有十分简单的随葬品。这里和大汶口墓地的埋葬状况,说明同一聚落当中的贫富分化现象更加严重了。
贫富分化导致社会阶层间矛盾的激化,对财富的觊觎和掠夺比先前更激烈了。这一切最终导致各地城址迅猛发展,城址数量激增,战争更为频繁,不同聚落不得不到处建城设防,抵御外敌入侵。
无独有偶,在长江流域也出现了类似的古国。以石家河城址为中心的屈家岭文化城址群,城址有大有小,最大的石家河城址面积达一百二十万平方米。这说明当时的古国规模大小不一。而且,当时社会分层明显,已普遍进入“古国”时代。
东北地区,在红山文化后期出现了大型的祭祀中心和高规格的贵族墓群,其中,包括女神庙、方形祭坛和积石冢等大建筑群。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已普遍分化,只有极少数贵族死后才能归葬于牛河梁这块圣地。
第三阶段,距今五千年至四千年左右的龙山时代。龙山时代出现了大批城址,大体分为中原地区城址群、海岱地区城址群、长江中游城址群、成都平原城址群、北方地区石城城址群五大城址群,加上长江下游新发现的特大型城址——良渚城址,可谓城堡林立。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
在良渚古城确认之前,当时的说法是良渚代表了中国文明的曙光,就相当于在这个门槛上将要迈进来了实际还没进来,就在这个临界点上面。现在我们发现了这个良渚古城,我们就认为它实际上已经迈进了文明的时代。
众多城址,特别是一些面积逾百万平方米的城址的出现,说明当时出现了一些能够控制更大范围的社会成员的机构,这与史载国家机器的进一步完善相符合。史载,尧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不断地征伐四方,如“流共工于幽陵,放驩兜于崇山,迁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尧、舜时期,国家机构更加完善。按照《舜典》记载,当时的官职有四岳、十二牧及司徒、司空、后稷等,再往下还有士、工、虞、秩宗、典乐、纳言等更低一级的官员。尧、舜时已经有成套的刑法,可见国家机构比黄帝时已有较大的发展。
尧、舜、禹时,遴选国家首脑的继承人,采用的是所谓的“禅让制”。国家首脑不把权力传给儿子,而是传给贤明之人。有学者指出,禅让制的实质在于,氏族社会的民主选举制还以残余的形式存在,而家族的世袭制又还没有确立,最初的政权组织大概就是在这种矛盾的过程中产生的。禅让制反映了氏族制度的民主本质,尧、舜等人只不过是部落联盟的酋长,根本不是什么天子或帝;他们手下的官员也都是部落或氏族的酋长,都有明确的分工,管理公共事务。所以,尧领导的应该是一个国家,而不是什么联盟会议。
庙底沟文化红陶碗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玉钺
从史前文化的互动关系来看,在上述第一个阶段,中原地区的庙底沟文化向四周同时期的文化施加影响,其时代特点是中原向周邻文化的辐射。其中,特别明显可见的是庙底沟文化的彩陶花瓣纹图案的传播,东到大汶口文化,西至马家窑文化,东北至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南到大溪文化,到处可见。
马家窑文化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
大汶口文化白陶盉
可是,到了第二个阶段,四邻的文化一反被动态势,积极向中原地区拓展领域。其中,最明显的是来自东方和南方的集团向中原地区的反攻。东边的大汶口文化向中原腹地进军,已经在伊洛地区出现了典型的大汶口文化墓葬。南方的屈家岭文化也趁机把势力范围推进到洛河上游的卢氏县境内。
中原地区在经过了长达数百年的文化低潮之后,到了龙山时代重新彰显天下中心的优势,经过庙底沟二期文化阶段的短暂调整,到距今约四千年时,在广阔的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波澜壮阔的文化景观:以中原龙山文化为中心,在它的周边分布着呈重花瓣结构的龙山时代史前文化分布格局。
中原龙山文化占据着黄河中游地区,它的东边是山东龙山文化,它的南边是石家河文化,它的北边是雪山二期文化和老虎山文化,它的西边是客省庄文化和齐家文化。在这一巨大文化圈的外围,南边分布着岭南地区的昙石山文化,东北为小河沿文化,西边为新疆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西南有青藏高原上的卡诺文化等,整个中国大地出现了气势磅礴的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分布格局,这一格局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青铜文化分布格局,甚至奠定了中国版图最初的基础。这种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连接四面八方文化区系的文化分布格局,奠定了中国多元一体有核心的文化基础,给中国历史的走向以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千百年来流传着“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名言。
小河沿文化人形蚌饰
龙山时代,是一个战火连天的时代,也是锻造中华民族性格的时代,是最初意义上中国的孕育期。正是在战火的洗涤中,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民族的熔炉。正是在无数次战争当中,同时也是在率领各地人民长期的治水活动当中,中原地区的首领——大禹,渐渐树立起自己的权威,最终夏邦联合其他邦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它标志着中国文明社会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