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多元一体有核心的中国文明

2020年6月7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多元一体有核心的中国文明。

公元前10000年之后,亦即农业起源之后,中国史前文明加速向前推进,总的态势呈现以长江、黄河为主导、整体向文明社会迈进的势头。

中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各地原始居民的经济方式、居住模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各有特点,同时与邻近集团保持交流,这样一来,在整个中华大地上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遗存,黄河和长江共同培育了中华远古文化,这不仅在旧石器时代的华北小石器工业和南方的砾石工业已显露端倪,到了新石器时代更是如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文明是多元的。目前,已经可以确定的文化区有中原区及环绕其周边的海岱区、江浙区、长江中游区、长江上游区、甘青区、雁北区和燕辽区。苏秉琦先生称之为满天星斗;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先生将其称为重花瓣结构,中原为花心,四邻为花瓣。这样,整个中国史前文化呈现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的结构。

中原文化区,古称华夏。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了三支考古学文化,即河南中西部的裴李岗文化、渭河流域的老官台文化和河北南部的磁山文化,这三支文化与后续的仰韶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有人称之为前仰韶文化。在裴李岗文化阶段,各聚落体现出氏族平等的社会风貌,已经发掘的裴李岗文化的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密县莪沟北岗遗址、舞阳贾湖遗址等都显示出平等的色彩。大约公元前5000年,这三支考古学文化融合成仰韶文化,后来大致经过四个考古学分期过渡到龙山时代。诸支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可概括为: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中原龙山文化——新砦文化——二里头文化。这一地区在所有区域文化中,不仅位置居中,而且从文化面貌上看,具有兼容并包的气度,总体态势是虽然有曲折,但向文明社会演进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大约公元前2000年,这里率先走进夏王朝文明社会。

仰韶文化早期红陶老人头像

海岱文化区位于中原文化区的东边,以泰山为中心,东临大海,西接豫东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泰山北麓已经出现了后李文化,后续为北辛文化,接着先后经历了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至商代,融入华夏文化系统。海岱文化区以大汶口文化的原始文字、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闻名于世,近年来发现的丁公文字和一大批龙山文化城址,是其文明化过程中的亮点。

赤峰市宁城县小黑石沟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

燕辽文化区指今天的辽西平原至燕山南麓一带,这里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是距今约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此后经赵宝沟文化,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演变为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这里出土了一种用作日常陶器的筒形罐,因而也有人称其为筒形罐文化区。这一文化区与东西伯利亚、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史前文化关系紧密。这里引人注目的是兴隆洼文化的玉器和红山文化的坛庙冢,特别是红山文化的彩陶纹样与中原地区的彩陶有相似的母体,彰显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

甘青文化区可以看作是中原文化区向黄河上游的拓展,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是大地湾文化,以后经仰韶文化的庙底沟期发展为马家窑文化,再经常山下层文化过渡到齐家文化。甘青文化区除受到来自东边的中原系统的文化影响外,至少在龙山时代又程度不同地接受了来自域外的草原青铜文化的交流,呈现出草原狩猎、采集经济的面貌,这一过程大概与公元前2000年前后,环境发生突变因而生产方式由农业转变为畜牧业有关。

新石器时代磨光红陶壶,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大南沟出土。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双耳盖罐,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营出土。

巴蜀文化区最引人注目的是近年来在成都平原发现了一批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址,为闻名于世的三星堆文明找到了直接源头,这里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

长江下游地区,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出现了上山遗址那样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接着出现了跨湖桥文化和小黄山文化;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在钱塘江南北两侧出现了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稍晚在皖西地区出现了薛家岗文化、巢湖地区的凌家滩文化、环太湖的崧泽文化和江苏中部的青莲岗文化。到了大约公元前3300年,当地进入了良渚文化阶段,不过,像石家河文化一样,良渚文化不久就走向了衰落。

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

在上述各文化区当中,中原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这里不仅占尽“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而且经过仰韶文化庙底沟期的对外扩张、仰韶文化晚期的分化、龙山时代的再度崛起这一波三折的文明化过程,最终具有了海纳百川般的胸襟,也较早形成了一整套与神权有别的所谓“礼制”的统治理念。这种朴素的、注重现实社会的思维模式,最终把中原地区推向文明社会,并为后来的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