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中华先祖~春秋战国-中华先祖+中华先祖-北京猿人-蓝田人与元谋人-早期智人-山顶洞——晚期智人-现代人起源——“单一地区起源说”与“多地区起源说”-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农业起源-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的起源-中国南方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国南北两个农业体系的形成-农业发展与聚落的产生+文明起源-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少有的原生性文明-文明的温床:两大农业区的形成-多元一体有核心的中国文明-史前社会的文明化进程+邦国时代-陶寺文化遗址-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古史传说-三皇五帝与疑古思潮-开天辟地和创造人类——盘古和女娲-三皇神话-五帝传说-古史传说与考古学实证的有机结合+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夏王朝觅踪-“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的历史性转变-二里头文化、新砦文化和部分河南龙山文化-夏代考古——二里头文化-夏代考古——新砦文化-夏代考古——王城岗文化-夏文化探讨+商朝(约前1600年-约前1046年)-殷商兴亡-商朝历史在出土甲骨文中得到证实-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的起源-商汤伐夏-商代早期的都城-盘庚迁殷-商朝的极盛时期——中国上古文明的高峰-纣王当政——商王朝走到了历史尽头-商代文明-武王克商-古公亶父迁居周原-迁都丰邑,完成克商的准备-武王克商的年代——夏商周断代工程-牧野之战-小邦周打败大邑商的历史启示-商代经济-商代的政治制度-等级森严的商代社会-规模宏大的宫廷建筑-商代的文字-“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代的宗教-商代的科技-商代的艺术-辉煌的青铜文明+周朝(约前1046年-前256年)-周公摄政-周王室的衰落-春秋争霸-孔子-吾少也贱,多能鄙事-仁与礼的坚守与变通-难以实现的“天下大同”-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的宦游生涯-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教育为职业-列国变法-战国七雄-诸子百家

农业发展与聚落的产生

2020年6月7日 字数:1170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农业发展与聚落的产生。

农业的初步发展给定居村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在东北、黄河和长江流域都出现了定居聚落。

这一时期的聚落以东北地区的兴隆洼遗址、中原地区的唐户遗址和水泉墓地、长江中游的八十垱遗址和长江下游地区的跨湖桥遗址为代表。

兴隆洼文化亚腰石铲

兴隆洼文化遗址

兴隆洼聚落平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长短径分别为一百八十三米和一百六十六米,周围有一道壕沟,宽1.5—2米。壕沟以内的居住区布满房屋,大约有十一二排,每排将近十座,总数约一百余座。这些房屋相互间没有打破关系,显然是一次性布局。房屋本身为半地穴式,多为三十平方米,最大的近六十平方米,最小的则不足二十平方米,室内结构和布局没有什么差别,说明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化,结合房屋内出土的生产工具,如石锄、石铲、骨锥、骨鱼镖等,和陶钵、陶罐等生活用具来看,这些房屋都是供居住用的,生活在其中的人应为一个对偶家庭。由几个这样的家庭构成的房屋排列在一起,每一排可能是一个家族,而整个村落便有可能是一个氏族公社,居民总数在三百人左右。

跨湖桥遗址

兴隆洼文化玉玦

中原地区的唐户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唐户村西,是裴李岗文化保留房址数目最多的遗址,房屋多为半地穴式,面积不大,可以划分为四或五个群,每群有房屋数座到一二十座不等。和兴隆洼一样,这里可能也是一个由对偶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织构成的氏族公社,人口较少。从房屋质量、大小及丢弃的遗物观察,看不出什么区别,应是一个平等社会。

中国南方的聚落与北方显著不同,这里湿热多雨,如何防潮成为居住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这里一般没有北方地区那样的半地穴式建筑,反而流行干栏式建筑,即把房屋架在木桩之上,下面养牲畜,上面住人,这种建筑在20世纪前半期的海南岛黎族地区还一直保存着。考古学家在距今约七八千年的浙江跨湖桥遗址发现了这种桩上长屋,并在稍后的河姆渡遗址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裴李岗文化三足陶壶与三足陶钵

东北地区的排房、中原地区的房屋群、南方地区的长屋,这几种房屋形态都代表着比家庭高一级、比氏族低一级的社会组织——家族组织,可见,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家族势力已经抬头,不过,尚未挣破氏族的羁绊而已。虽然整个聚落内部的人口开始增多,但是并没有发展出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粮食储备,为聚落生活的安定提供了保障。而稳定的聚落生活,则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多方面发展提供了保障。于是,各种各样的与精神生活相关的现象生机勃勃地出现了。

在河南舞阳贾湖人的农耕聚落生活中,人们在劳动之余,还用丹顶鹤的腿骨制作出二十五只骨笛,笛孔五至八个不等,能够吹奏出完备的多声音阶,是中国音乐史上了不起的发明。

贾湖遗址出土的刻在龟甲上的“日”字刻符,与甲骨文的“日”字甚为相似,虽然年代相隔遥远,却似能窥见中国汉字的某些渊源。

裴李岗文化出土的雕塑陶猪,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一只陶罐上,原始艺术家刻画了猪肥稻香的生活场面,这是对生活的赞歌。

跨湖桥和白家村遗址出土的彩陶,虽然尚显稚嫩,却开启了彩陶艺术的先河,是彩陶文化的先声。

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玦,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玉器,迈出了玉器时代的第一步。

春秋战国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