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两个农业体系的形成。
中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何单单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农业起源地呢?
这是因为,史前华南一带处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四季常青,野果不断,采集经济发达,即使冬季,人们也不会为吃喝发愁,不存在冬季储粮的问题,因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缺乏产生农业的动力,不会成为农业的起源地。
北方地区,如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等,不仅有漫长的寒冬,找不到吃的,而且环境恶劣,很难开发农业,也不会成为农业的起源地。
贾湖遗址“野大豆”遗存
只有地理位置适中、野生植物丰富,又亟待解决冬季储粮问题的长江、黄河流域才可能成为稻作农业区和旱作农业区,这一双子农业区后来成为孕育中国文明的主体和温床。
事实上,到公元前四五千年的时候,中国南北两个农业体系就已经形成了。在北方,形成了以种植两种小米为主的农业体系。这一农业体系中还有别的农作物,比如桑、麻;还有一些经济作物,比如豆子;有些地方也种稻子,后来又从西方引进了小麦、大麦。在这样的农业体系中,家畜以猪为主,同时还产生了对应的耕作制度和农业工具,总体构成了一个农业体系。也就是说,在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一个以粟和黍为主要农作物的旱地农业体系。
在长江流域,形成了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农业体系。在这个农业体系里,家畜也是以猪为主,但同时养殖水牛。
这两个农业体系所处地域不同,但二者是紧挨着的。北方旱地农业歉收了,南方的水地农业可以补充;南方水地农业歉收了,北方旱地农业可以补充。而且,这两个农业体系涵盖的地域非常广阔。当时,中国周围的地区还处于采集狩猎经济时代,没有强势文化。西方有的地区发展程度很高,但比较脆弱,遇到野蛮民族入侵,就会被消灭,所以像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都中断了。只有中国文明没有中断过,这是我们的一大特点。中国文明的特色,就是以这两个农业体系为基础的,这两个农业体系就像双子星座,交相辉映。
世界上有四大农业起源地,其中,中国不仅是独立起源的,而且是面积最大的农业起源地,这里培育的稻米迄今仍然是当今世界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回旋余地广大,又有两个农业体系紧密联系,优势互补,即使局部遭受自然灾害,也不大可能波及整个地区。遇到局部歉收的年景,可以南粮北调,也可以北粮南调,从此,饥饿不再是直接威胁人们生命的根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赵志军
农业起源,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农业起源标志着人类由被动适应自然向主动改造自然的转变。这个转变确实是意义非常重大,在农业出现之前,也就是在采集狩猎生产阶段,我们人类对自然而言是被动适应,自然给我们提供什么,我们就获取什么。但是农业出现之后,人类就拥有了主动地改造与改良自然的能力,从而能够从自然中获取到更多的基本生活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