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周王室的衰落

2020年6月6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竹书纪年》

西晋太康年间,在汲郡,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卫辉,发掘了一座战国古墓。这座据称是魏安釐王墓的古墓,现在已经无处寻踪,但是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古书,却在历代学者的努力下,被部分地保存了下来。在这些被统称为“汲冢书”的书中,有一部《穆天子传》,被学者称为中国小说的鼻祖。这部史实与怪诞传说相交错的书,记述了西周穆王西征巡行的传奇故事。西周王朝在周穆王时期达到了它的鼎盛,疆域广大,东到大海,北到辽宁,西到甘肃,南到江汉流域,都处于西周王朝的控制之下。国家的各项礼仪制度已然定型。作为西周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周穆王四出征讨、巡游,炫耀着西周王朝的武力和实力。然而,王朝的危机正在这繁华之下渐渐生成。

周穆王出征——“戎狄交侵,暴虐中国”局面的出现。

周王朝衰落的起源,显然与周穆王征讨西北部落——“戎狄”有重要的关联。

在西周,西方的戎部落与北方的狄部落一样,都被西周王朝视为落后的异族。在一些古文献的记载中,戎、狄部落远离西周王城,世代居住在周朝九州之外的荒远地区,比蛮夷部落还要落后。其实,从现在的考古发现可以得知,他们居住的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偏远,在陕西、山西、河北等地都发现了大量的戎狄文化遗存。

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周朝,无论是蛮夷还是戎狄,在周人的心目中,他们都远离王城,与中原的礼仪没有任何关系。然而,在强大的周王室要求下,蛮夷戎狄需要定期向周王室上贡。据《国语》记载,蛮夷部落每六年进贡一次,而戎狄部落的首领则只要终身朝贡一次即可。

内蒙古乌海市卓子山岩画

在周公制礼作乐并建立一套完整的分封宗法制度后,周朝真正成为礼仪之邦,物阜民丰,文化昌明,受到许多边远少数族的羡慕和尊崇。戎狄部落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羡慕中原的礼仪文化,在周朝的影响下,他们也渐渐接受了一些礼仪文化,以此与周朝和平相处。然而,周穆王好大喜功,他很随意地就要打破这种平衡,打算进一步控制戎狄。当周穆王出征戎狄时,祭公谋父极力进谏,认为戎狄部落一直遵守周朝先王的要求,天性专一,遵循旧德,而周穆王的出征根本就没有道理,可能直接导致周朝统治出现危机。即便胜利了,周王朝也只能落个失德的名声。周穆王不听劝谏,率大军出征。事实是,在耗费了大量的军力后,周穆王只带回四只白狼、四只白鹿,而戎狄部落从此不向周朝供奉,断绝了与周朝的正常往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源

周穆王的统治,在古书里评价就是“荒服不至”,所谓“荒服”就是臣服于周朝的周边这些少数民族。

周穆王西征之后,戎狄部落反而更加强大,反过来不断侵扰周朝,出现了“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周人深以为苦。周穆王死后,依次即位的是共王、懿王、孝王、夷王,他们被称为中期四王。中期四王仅能守成,周王朝的对外政策由主动进攻,变为以防御为主。

更要命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比外部祸患更具杀伤力的隐患正在不断加强,周朝的内部出现了危机。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

西周王朝本来对各诸侯国国内的一些政治问题管得很多,超过人的想象,比如说继承权等这些问题都要管。可是后来越管越不行了,王朝的势力越来越弱,这样就造成了分裂的重要原因。

夷王下堂——周王室地位的下降。

通过分封和宗法制度,西周王朝建立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格局。依靠着地方诸侯的辅助,周王室实现了对一个领土广大的王朝的掌控。然而西周分封制度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时赋予诸侯高度自治的权力。虽然周人说他们的王朝“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在分封制度下,周王室能够直接控制的区域只集中在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邑被称为王畿的不大的区域内。诸侯在诸侯国内有其独立的行政和军事权力,很容易发展自己的实力。诸侯实力的增加,一方面能够给西周王室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措施,诸侯国离心力也日益加强。

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王朝实行宗法制。利用血缘宗法关系加强周王在政治上的凝聚力。然而,随着世代的更迭,地方诸侯和王室的血缘亲属关系不断减弱,由宗法制联系起来的亲密的君臣关系也随之不断削弱。

《礼记·郊特牲》:“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以下。”

周懿王死后,太子燮没能继承王位,登上王位的是懿王的叔叔周孝王。孝王死后,太子燮在诸侯的拥护下即位,成为周夷王。作为一位靠着诸侯拥立才登上王位的周王,周夷王在诸侯面前摆不起架子。本来周王接见朝觐的诸侯是不下堂的,而到了周夷王就开始下堂接见诸侯了。后人把这作为周天子失礼之始。

五祀卫鼎及其铭文



三年卫盉及其铭文

1975年,在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出土了四件青铜器,是西周中期一个名为裘卫的贵族制作的。其中的一件是五祀卫鼎,铭文记述了裘卫和邦君厉两个贵族在王朝官员们的监督下互换等值的土地的事。另一件铜器是三年卫盉,铭文记录了贵族矩伯用田从裘卫手里换取礼仪必备品的事。在周王畿内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同样按照分封的原则,封赐给王室大臣们。当一块田地被赏赐给大臣后,它就脱离了王室的控制,而由那位大臣支配控制了。贵族们可以拿他们所领有的土地进行交易转换。裘卫诸器的铭文就是一个证明。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峰发现,在西周赏赐金文中,西周早期,周王赐予臣下的是一片完整的土地,常常有单独的地名。而到了西周中晚期,只能看到零碎的土地授予了。他认为,这一现象表明随着土地封赏政策的持续推行,周王室所能直接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西周中期以后,王室的土地已经变得十分零碎,所以只能以零碎小块的形式继续赏赐。属于周王的土地不断地被封赐下去,王室财产的规模不断缩小,逐渐出现贫弱的现象,王朝实力和地位都受到了影响。

随着周王室地位的下降,西周王朝的威慑力开始下降。与早中期的主动出击不同,到中晚期,西周王朝边患不断,开始被动应战。大约在周厉王时期,发生了一场震动朝野的大叛乱。这场南淮夷和东夷参与的大动乱,主导者却是西周王朝的地方诸侯鄂侯驭方。鄂国是西周的异姓诸侯国,曾经与周王室联姻。鄂侯驭方曾经深受周王室器重,在自己的领地,接待过周王,还受到过周王丰厚的赏赐。然而时隔不久,他就率领南淮夷、东夷反叛,周王室最后派出王朝最主要的军事力量西六师和殷八师才平定了这场叛乱。此消彼长,诸侯公然勾结外夷反叛,无疑是对西周宗法分封制度的一次沉重打击。

周厉王的“专利”政策与回光返照式的宣王中兴。

周厉王即位后,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政策,为王室敛财。“专利”就是王室专山林川泽之利,把山林川泽收归王室所有。这项政策直接触犯了当时国人的利益,引起国人的怨言。周厉王又派卫巫监视,凡是说闲话抱怨的人,一经发现都要被处死。从此,国人“道路以目”,在路上相见,不敢交谈,只敢相互看上一眼。公元前841年,不堪忍受的周人发动了暴动,驱逐了周厉王,厉王出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州)。

国人暴动的原因,是周厉王专利,损害了国人的利益,而又监视国人的言行,不许国人有怨言。周厉王专利的原因,史书称他好利。专利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王室的收入,厉王专利可能与王室的经济实力下降、出现财政困难有关。

在《史记》的记载中,暴动的国人驱逐周厉王后,还要杀死周厉王的太子静。太子静躲在召公家,召公用自己的儿子换下了太子静,太子才躲过了此劫。此后,王朝大臣周公、召公二人联合执政,直到周厉王在彘地去世,周宣王即位。这段时间被称为“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被称为“共和元年”。

周宣王像

对于“共和行政”,和《穆天子传》一起出土的《竹书纪年》提供了另一种说法:周厉王出逃后,由一位被称为“共伯和”的诸侯到中央,摄行王政。战国时代的文献《庄子》《吕氏春秋》中也有类似的说法。遗憾的是,这两种说法都得不到足够的证据支持。在现存的青铜器铭文中,我们看不到“共和”纪年,西周青铜器铭文始终以王年纪年。“共和行政”的真相至今仍然是个谜。不过不管“共和行政”的真相是什么,“共和”十四年间,王权处于真空的情况是不争的事实,西周王权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共和行政”十四年后,流落在彘地的周厉王去世。太子静即位,就是周宣王。相传,周宣王一生酷爱斗鸡,不过由于从小历经坎坷,即位后的周宣王并没有玩物丧志,而是励精图治,努力重振朝纲。他曾有效地调动起各种力量,先是依靠附属周朝的秦人抵御戎狄,等积蓄力量后,率军亲征,最终迫使戎狄远去,西周王朝因此一度号称中兴。然而,这只是回光返照。面对积重难返的种种弊病,周宣王虽然改变了他父亲过于强硬的国家政策,而以种种务实的方式处理,但同样感到困难重重。

周宣王后期,在对外战事中一再失利,先后败于“姜氏之戎”和“亡南国之师”。在三番五次的溃败之后,周宣王要登记人口数目,这个举动震惊了王朝的官员们。大臣仲山父竭力劝阻,因为这个举动不仅不合祖宗成法,而且是个示弱之举。

西周时期是兵农一体,周人平时耕种,按时训练,战时则成为士兵,编入军队作战。而在西周分封制度下,隶属于周王的军队,只能由王室直接控制下的土地上的民户出任。以前,王室掌控大量的土地和人民,有着充足的兵源,历代周王并不统计人户总数。而西周晚期王室控制的民众太少,亡南国之师后,周军兵力不足,宣王打破了祖宗成法,登记自己所控制的人口总数,补充兵力。在王朝大臣的眼里,这一举动是向诸侯示弱,将会失去诸侯的亲附。

周宣王终于没有听从大臣的劝谏。因为,疲弱的兵力已经让他无法强撑门面了。这位中兴之主,到了晚年,再也无力阻止王室的颓败之势了。宣王晚年,一个可怕的流言在王畿地区散布。流言称:“桑木的弓,箕木的箭袋,灭亡周国。”流言传到宣王耳朵里,他下令捕杀一对出售这两样东西的夫妇。王室的颓败之象日益显露,不安的情绪在王朝中涌动,几句流言就使至高无上的周王如同惊弓之鸟。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凤瀚

西周有过一段宣王时代,但是其实也就维持了几十年,而且那个时候估计周宣王也是很困难的了,因为周厉王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再加上外部的军事斗争很激烈,西周晚期都在走下坡路,周厉王时代是一个下坡的征兆或者说是灭亡的迹象。后来宣王短暂的中兴有点像回光返照,最终还是不能维持了。

幽王烽火戏诸侯和周室东迁。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之子周幽王即位,很多人对这位新君主寄予厚望。然而,巨大的自然灾害连续爆发,使周王朝雪上加霜。西周幽王二年(前780年),关中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岐山出现了崩塌,岐周、镐京都受到了震动,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河断流。周人是这样描述这场严重的自然灾害的:“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对于这场地震,史书中记载了当时的周太史伯阳父的一段名言:“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国语·周语上》)讲了一大套阴阳相迫的理论后,伯阳父断定“周将亡矣”。他没有明说的中心意思是“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天灾,只是上天的警示。在周人眼里,王朝的衰落已经走到了和夏商两代季世一样的地步。

周宣王之子,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具备了一切亡国君主的恶习。他信用阿谀奉承的小人,摒弃贤人,荒废朝政。他宠爱美人褒姒。褒姒本是褒国的美女,周幽王攻打褒国时,褒国献出褒姒乞求投降,幽王对褒姒一见钟情,并立为妃,宠冠周王宫。周幽王四年(前778年),褒姒为周幽王生下一子,周幽王对她更加宠爱,不惜代价地满足褒姒的一切喜好。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艳妻煽方处。

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我墙屋,田卒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相传褒姒有个特殊嗜好,喜欢听裂帛的声音,于是周幽王命人取丝帛送到褒姒寝宫,叫有气力的宫女每日撕裂给褒姒听。褒姒不喜欢笑。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在只有外敌入侵时才能点燃烽火的烽火台上,燃起了烽火。诸侯看见烽火,率军前来勤王。看到诸侯张皇失措的样子,褒姒终于笑了。周幽王很满意,以后又这样干了几次,诸侯屡次受骗后,终于不再前来。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此处,还上演了更多荒唐的事情。发生在周王宫内部的一次重要的逃离,完全动摇了国本,直接决定了周王朝的最后命运。为了使褒姒高兴,周幽王废黜了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王后和太子宜臼逃离王宫后,周幽王仍旧不依不饶,为了使褒姒的儿子没有后患,周幽王完全忘记太子宜臼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他决定斩草除根,杀掉已逃到申国的太子。申后是申国国君申侯之女,太子是申侯的外孙,周幽王强迫申侯交出太子,这件事最终使忠心拥护周室的申侯成为周幽王最大的仇敌。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曾国,以及西北的犬戎部落,大举进攻西周。

烽火台

周幽王在烽火台上燃起了烽火,却没有诸侯前来救援。犬戎在骊山脚下杀死了周幽王,捣毁了镐京的宗庙宫室,带着美人褒姒和大批的战利品扬长而去。仓皇失措的西周贵族们,草草掩埋了礼仪重器,逃离了家园。繁盛的西周王朝就这样灭亡了。

公元前770年,登上王位的周平王宜臼在诸侯的护送下,迁都洛邑,宗周的贵族大臣们都随同迁往。临行之时,周平王封护送有功的秦襄公为诸侯,封赐的土地是被犬戎占据的宗周故地。周平王许诺,秦如果能够赶走犬戎,就领有其地。狼狈而走的周王室已经拿不出实际拥有的土地封立诸侯了。这时的宗周故地,宗庙宫室尽毁,满目疮痍。直到二十一年后,秦文公才从犬戎手中收复岐周故地。周平王东迁的同时,放弃了回归宗周故地的可能。也许,这位东周王室的第一代君主,已经预见到从此周王室再也无法回归西周的顶峰时代。

桓王箭上肩——东迁后周王室的衰落。

另一位护送有功的诸侯郑武公与周王室的关系一直非常亲密。周桓王是周平王的孙子,周宣王的玄孙。郑国的始封君郑桓公友是周宣王的庶弟,被宣王分封到郑地。犬戎入侵宗周的时候,时任司徒的郑桓公友与犬戎力战而死,以身殉国。此后其子郑武公护送平王东迁。由于郑国受封较晚,和周王室的血缘关系较其他诸侯为近,封地又和东周王畿交界,郑武公、庄公两代为王朝卿士。郑武公和其子郑庄公,是东周初期周王室最为倚重的诸侯。

郑桓公像

但是,郑庄公专权引起了周平王和周桓王的不满。双方摩擦不断。最后,周桓王剥夺了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不再朝见天子。怒不可遏的周桓王引兵来伐,公元前707年,两支军队在郑国的城邑葛对战。对阵的双方,一方是周桓王率领的王军和蔡、卫、陈诸侯联军,另一方是郑国国君郑庄公率领的郑军。

这场战事,周王率领的联军被打得大败,周桓王还被郑国的大臣祝聃用箭射伤了肩膀。权力的争斗,让郑国突破了血缘宗法的关系,突破了君臣关系,公然与周王室对战,甚至射伤周王。明代李贽所撰《史纲评要》用“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来描述周王室不断衰微的态势。这一事件成为周王室衰微的标志性事件。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蔡全法

郑国在当时虽然不是千乘之国,但是在春秋初年它的军事力量还是非常强大的。因为它想在中原称霸,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实际上对周形成了半包围的状态,对周的威胁也就越来越大了,而且郑公不太听从周王的意见,并试图干预朝政。

此后,周王所能控制的范围仅限于洛邑四周。各诸侯国不再定期向周王述职和纳贡,周王室的收入日渐减少,不得不经常向诸侯求车、求粮,失去了昔日的尊严。

河南省郑王陵遗址郑国车马坑。这里是东周时期郑国国君及其家族的墓地,新郑市便是当年郑国所在地。半个世纪以来,在新郑市发现的东周墓葬达三千余座、大中型车马坑十八座。其中,郑公大墓出土的最重要的文物——九鼎八簋,在西周时期是王权的象征。此外,郑公大墓还出土了大量的兵器,这意味着,随着实力的增加,郑国国君与周王室的关系已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亲密的依从关系而逐步变为对权力和地位的争夺。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结束了,英雄辈出、群雄逐鹿的时代到来了。在接下来这个仍然被称为周的时代,周王的身影渐行渐远,终于沦为诸侯争霸的模糊背景。

春秋战国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