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阅读方法-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篇阅读的层次-第一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主动的阅读-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阅读就是学习-老师的出席与缺席-第二章阅读的层次-第三章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学习阅读的阶段-阅读的阶段与层次-阅读与民主教育的理念-第四章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阅读的速度-逗留与倒退-理解的问题-第五章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主动阅读者要提四个基本问题-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三种做笔记的方法-如何培养阅读的习惯-第二篇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第六章一本书的分类-实用性VS理论性作品-理论性作品的分类+第七章透视一本书-叙述整本书的大意-为一本书拟大纲的技巧-阅读与写作的互惠技巧+第八章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单字vs词义-找出关键字-专门用语及特殊字汇-找出字义+第九章判断作者的主旨-句子与主旨-找出关键句-找出主旨-找出论述-找出解答-第十章公正地评断一本书-受教是一种美德-修辞的作用-暂缓评论-避免争强好辩-化解争议+第十一章赞同或反对作者-偏见与公正-论点是否正确-论述的完整性-分析阅读的三阶段+第十二章辅助阅读-阅读需要相关的经验-我们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或发展脉络-导读与摘要给了我们初步的评价判断-运用工具书-使用字典-使用百科全书+第三篇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第十三章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两种实用性的书-说服的角色-赞同实用书之后-第十四章如何阅读想像文学-读想像文学的“不要”-阅读想像文学的一般规则-第十五章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如何阅读故事书-关于史诗的重点-如何阅读戏剧-关于悲剧的重点-如何阅读抒情诗-第十六章如何阅读历史书-难以捉摸的史实-历史的理论-历史中的普遍性-阅读历史书要提出的问题-如何阅读传记与自传-如何阅读关于当前的事件-关于文摘的注意事项-第十七章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了解科学这一门行业-阅读科学经典名著的建议-面对数学的问题-掌握科学作品中的数学问题-关于科普书的重点-第十八章如何阅读哲学书-哲学家提出的问题-现代哲学与传承-哲学的方法-哲学的风格-阅读哲学的提示-厘清你的思绪-关于神学的重点-如何阅读“经书”-第十九章如何阅读社会科学-什么是社会科学-阅读社会科学的容易处-阅读社会科学的困难处-阅读社会科学作品+第四篇阅读的最终目标-第二十章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在主题阅读中,检视阅读所扮演的角色-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客观的必要性-主题阅读的练习实例:进步论-如何应用主题工具书-主题阅读的原则-主题阅读精华摘要-第二十一章阅读与心智的成长-好书能给我们什么帮助-书的金字塔-生命与心智的成长+看书十倍速?速读真的这么神奇?-如何进行阅读和学习-普通人有两种阅读方式,其中一种是完全错误的-我珍藏5年的10倍速阅读法+如何阅读-第1部分 文字与口语,阅读科学的基础-第1章 揭开阅读科学的神秘面纱,解决刻不容缓的阅读问题-阅读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为什么人们如此关注阅读-第2章 文字与口语的结合,让阅读变得可行-短信,文字与口语的结合-被省略的信息,不完美的完美-文字与口语,不同的表达方式-第3章 文字的属性影响人们的阅读方式-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楔形文字是如何出现的-消亡的楔形文字-与口语匹配的文字-第2部分 阅读背后的科学,我们是如何阅读的-第4章 眼睛限制了阅读,我们该如何提高阅读速度-注视和扫视,常见的阅读模式-阅读时眼睛的感知范围-注视实词,扫视虚词-人类的阅读速度到底能有多快-常见的速读骗局-尽可能多地阅读,并涉猎新的阅读内容-第5章 提高阅读能力,同样需要大数据和统计学-语言中的冗余让我们更好地阅读-正字法对熟练阅读很重要-阅读中的纵横字谜和数独游戏-第6章 儿童是如何学习阅读的-儿童的阅读能力是如何发展的-从字母歌开始识别字母-词汇量对于阅读很重要-给儿童朗读并不等于教授儿童阅读-识别单词并发音是儿童阅读的出发点-第7章 我们是如何理解文字的意思并完成阅读的-语音信息是熟练阅读的基本条件-无法完全对应的拼写与发音,不规范的书面英语-天下没有免费的正字法午餐-我们是如何学习阅读单词的-表示方法-学习-第8章 诵读困难症及其影响-诵读困难症患者的典型特征-智商水平并不能解释诵读困难症-诵读困难症真的存在吗-行为干预,识别诵读困难症患者-关于诵读困难症的一些困惑-诵读困难症出现的先兆-诵读困难症患者的语音障碍问题-语音伞-诵读困难症的另一面-第9章 诵读困难症患者的大脑机制-四种不同类型的获得性诵读困难症-大脑的阅读回路-语音与语义区在大脑中的分布-诵读困难症患者的大脑-第3部分 重新定义阅读教育-第10章 美国人的阅读水平-第11章 教育与科学,两种文化的交织-第12章 阅读的未来

暂缓评论

2018年4月19日 字数:2047 来源: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 提供人:爱到停止
摘要: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同意对方说法,与不同意对方说法都一样要花心力来作判断的。同意或不同意都有可能对,也都有可能不对。毫无理解便同意只是愚蠢,还不清楚便不同意也是无礼。但暂缓评论也是评论的一种方式,那是一种有些东西还未表达的立场,无论如何,你还没有被说服。鲁莽者的讨论,跟他们的阅读一样,都只是些文字游戏而已,由于他们缺乏理解,无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就都毫无意义,而且无知。他们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赞成或反对的是什么,他们都是在赞成或反对一些自己并不了解的东西。

※ 暂缓评论的重要性

现在你可以看出来,在精雕细琢的写作或阅读过程中,文法、逻辑和修辞这三种艺术是如何协调与掌控的。在分析阅读前两个阶段的技巧中,需要精通文法与逻辑。在第三个阶段的技巧中,就要靠修辞的艺术了。这个阶段的阅读规则建立在最广义的修辞原则上。我们会认为这些原则代表一种礼节,让读者不只是有礼貌,还能有效地回话的礼节。(虽然这不是一般的认知,但是礼节应该要有这两个功能,而不是只有前面一项礼貌的功能。)

你大概已经知道第九个阅读规则是什么了。前面已经讲过很多遍了。除非你听清楚了,也确定自己了解了,否则就不要回话。除非你真的很满意自己完成的前两个阅读阶段,否则不会感觉到可以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当你做到这些事时,你才有批评的权力,也有责任这么做。

这就是说,事实上,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最后一定要跟着前两个阶段来进行。前面两个阶段是彼此连贯的,就是初学者也能将两者合并到某种程度,而专家几乎可以完全连贯合并。他可以将整体分成许多部分,同时又能找出思想与知识的要素,与作者达成共识,找出主旨与论述,再重新架构出一个整体。此外,对初学者来说,前面两个阶段所需要做的工作,其实只要做好检视阅读就已经完成一大部分了。但是就下评论来说,即使是阅读专家,也必须跟初学者一样,不等到他完全了解是不能开始的。

以下就是我们再详细说明的第九个规则: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上述三种意见代表了所有的评论立场。我们希望你不要弄错了,以为所谓评论就是要不同意对方的说法。这是非常普遍的误解。同意对方说法,与不同意对方说法都一样要花心力来作判断的。同意或不同意都有可能对,也都有可能不对。毫无理解便同意只是愚蠢,还不清楚便不同意也是无礼。

虽然乍看之下并不太明显,但暂缓评论也是评论的一种方式。那是一种有些东西还未表达的立场。你在说的是,无论如何,你还没有被说服。

你可能会怀疑,这些不过是普通常识,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说明?有两个理由。第一点,前面已经说过,许多人会将评论与不同意混为一谈(就算是“建设性”的批评也是不同意)。其次,虽然这些规则看起来很有理,在我们的经验中却发现很少有人能真正运用。这就是古人说的光说不练的道理。

每位作者都有被瞎批评的痛苦经验。这些批评者并不觉得在批评之前应该要做好前面的两个阅读步骤。通常这些批评者会认为自己不需要阅读,只需要评论就可以了。演讲的人,都会碰上一些批评者其实根本不了解他在说的是什么,就提出尖锐问题的经验。你自己就可能记得这样的例子:一个人在台上讲话,台下的人一口气或最多两口气就冒出来:“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我想你错了。”

对于这样的批评,根本不知从何答起。你惟一能做的是有礼貌地请他们重述你的论点,再说明他们对你的非难之处。如果他们做不到,或是不能用他们自己的话重述你的观点,你就知道他们其实并不了解你在说什么。这时你不理会他们的批评是绝对有道理的。他们的意见无关紧要,因为那些只是毫无理解的批评而已。只有当你发现某个人像你自己一般真的知道你在说什么的时候,你才需要为他的同意而欢喜,或者为他的反对而苦恼。

这么多年来教学生阅读各种书籍的经验中,我们发现遵守规则的人少,违反规则的人很多。学生经常完全不知道作者在说些什么,却毫不迟疑地批评起作者来。他们不但对自己不懂的东西表示反对意见,更糟的是,就算他们同意作者的观点,也无法用自己的话说出个道理来。他们的讨论,跟他们的阅读一样,都只是些文字游戏而已。由于他们缺乏理解,无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就都毫无意义,而且无知。就算是暂缓评论,如果对自己暂缓评论的内容是些什么并不明所以的话,这种暂缓的立场也不见得有什么高明。

关于这个规则,下面还有几点是要注意的。如果你在读一本好书,在你说出“我懂了”之前,最好迟疑一下。在你诚实又自信地说出这句话之前,你有一堆的工作要做呢!当然,在这一点上,你要先评断自己的能力,而这会让你的责任更加艰巨。

当然,说出“我不懂”也是个很重要的评断,但这只能在你尽过最大努力之后,因为书而不是你自己的理由才能说这样的话。如果你已经尽力,却仍然无法理解,可能是这本书真的不能理解。对一本书,尤其是一本好书来说,这样的假设是有利的。在阅读一本好书时,无法理解这本书通常是读者的错。因此,在分析阅读中,要进人第三阶段之前,必须花很多时间准备前面两个阶段的工作。所以当你说“我不懂”时,要特别注意其中并没有错在你自己身上的可能。

在以下的两种状况中,你要特别注意阅读的规则。如果一本书你只读了一部分,就更难确定自己是不是了解了这本书,在这时候你的批评也就要更小心。还有时候,一本书跟作者其他的书有关,必须看了那本书之后才能完全理解。在这种情况中,你要更小心说出“我懂了”这句话,也要更慢慢地举起你评论的长矛。

对于这种自以为是的状况,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许多文学评论家任意赞成或反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却并不了解他在分析诗的主要论点,其实立足于他其他有关心理学、逻辑与形上学的一些著作之上。他们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赞成或反对的是什么。

同样的状况也发生在其他作者身上,像柏拉图、康德、亚当·斯密与马克思等人——这些人不可能在一本书中将自己所有的思想与知识全部写出来。而那些评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却根本没看过他《实践理性批判》的人;批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却没看过他《道德情操论》(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的人;或是谈论《共产党宣言》,却没有看过马克思《资本论》的人,他们都是在赞成或反对一些自己并不了解的东西。

评论 / 理解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