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简史-论中国哲学智慧-中国哲学没有系统的理论吗?-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 第一章-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章-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家族制度-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中国哲学简史 第三章-司马谈和六家-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对刘歆理论的修正+中国哲学简史 第四章-孔子和六经-孔子作为教育家-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孔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中国哲学简史 第五章-墨家的社会背景-墨子对儒家的批评-兼爱-天志和明鬼-一种似是而非的矛盾-国家的起源-中国哲学简史 第六章+中国哲学简史 第七章-人性善-儒墨的根本分歧-墨家的政治哲学-神秘主义+中国哲学简史 第八章-惠施的相对论-公孙龙的共相论-惠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中国哲学简史 第九章-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老子的处世方法-老子的政治学说+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章-庄子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庄子获的政治、社会哲学-庄子获的情和理-庄子获的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庄子有限的观点-庄子更高的观点-庄子:更高层次的知识-庄子:神秘主义的方法论+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一章-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关于“辩”的讨论-澄清兼爱说-辩护兼爱说-对其他各家的批评+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二章-《洪范》所讲的五行-《月令》-邹衍-一套历史哲学-“易传”中的阴阳学说+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三章-性恶学说-道德的起源-礼、乐的学说-逻辑理论-论其他几家的谬误+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四章-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的历史哲学-法家的治国之道-法家和道家-法家和儒家+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五章-事物的原理-万物生成的“道”-万物变化的“道”-中和-庸常-明诚+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六章-中国的统一-《大学》-《荀子》的折中趋势-《庄子》的折中趋势-司马谈、刘歆的折中主义-关于中国人的民族观念+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七章-宇宙发生论的学说-董仲舒的人性学说-董仲舒的社会伦理学说-对《春秋》的解释+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八章-孔于在汉代思想中的地位-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扬雄和王充-道家与佛学-政治社会背景+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九章-重新解释孔子-向秀和郭象-“道”是“无”-万物的“独化”-制度和道德-“有为”和“无为”-知识和模仿-“齐物”-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章-《列子》的《杨朱》篇-任从冲动而生活-情的因素-性的因素+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一章-佛学的一般概念-二谛义-僧肇的哲学-道生的哲学+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二章-禅宗传述的宗系-第一义不可说-修行的方法-顿悟-无得之得+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三章-韩愈和李翱-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精神修养的方法-邵雍的宇宙发生论-事物的演化规律-张载的宇宙发生论+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四章-程颢的“仁”的观念-程朱的“理”的观念的起源-程颐的“理”的观念-处理情感的方法-寻求快乐+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五章-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新儒家:理学之理-新儒家:理学之太极-新儒家:理学之气-新儒家:理学之心、性-政治哲学-精神修养的方法+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六章-陆九渊的“心”的概念-王守仁的“宇宙”的概念-明德-良知-“正事”(格物)-用敬-对佛家的批评+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七章-对于新儒家的反动-孔教运动-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八章-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战时的哲学著作-哲学的性质-人生的境界-形上学的方法论

情的因素

2021年1月28日 字数:884 来源: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提供人:自诩玫瑰的凋谢

情的因素

本书第十章已经讲过,庄子认为圣人无情。圣人高度理解万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万物变化的影响。他“以理化情”。《世说》记载许多人而无情的故事。最著名的是谢安(320—385年)的故事。他任晋朝丞相时,北方的秦国大举攻晋。秦帝亲任统帅,自夸将士之多,投鞭长江,可以断流。晋人大为震恐,但是谢安镇静、寂然,指派他的一个侄儿谢玄,领兵抵抗侵略。公元383年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谢玄赢得决定性胜利,赶走了秦军。最后胜利的消息送到谢安那里的时候,他正在和一位朋友下棋。他拆信看了以后,把信搁在一边,和先前一样,继续下棋。这位朋友问前线来了什么消息。谢安还是那样平静,答道:“小儿辈大破贼。”(《世说·雅量》)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附王弼传的注中,记载了何晏(249年卒)与王弼(226—249年)关于情的讨论:“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放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

王弼的理论,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圣人有情而无累。这句话的确切意义,王弼没有讲清楚。它的含义,后来的新儒家大为发挥了,我们将在第二十四章加以分析。现在只需要指出:虽然新道家有许多人是主理派,可是也有许多人是主情派。

前面说过,新道家强调妙赏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再加上前面提到的自我表现的理论,于是毫不奇怪。道家的许多人随地排遣了他们的情感,又随时产生了这些情感。

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234—305年),《世说》里有他的一个故事,就是例子。故事说:王戎丧儿,“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世说·伤逝》)

王戎的这番话,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新道家有许多人是主情派。可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动情,倒不在于某种个人的得失,而在于宇宙人生的某些普遍的方面。例如《世说》有这一则卫(王介)(无此字:ocr)(286—312年)的故事:“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悼,语左右云:‘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世说·言语》)

《世说》还有一则说:“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世说·任涎》)

由于有这种妙赏能力,这些有风流精神的人往往为之感动的事物,其他的普通人也许并不为之感动。他们有情,固然有关于宇宙人生总体的情,也有关于他们自己的个人感触的情。《世说》有一则说:“王长史登茅山,大恸哭曰:‘琅琊王伯舆终当为情死!”(《世说·任诞》)

新道家 / 风流 / 浪漫精神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