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公子】第192篇
期待每一位读者的关注和点赞,感恩。
自80年代末起,邓丽君的一首首情歌就偷偷红进了内地,精神生活匮乏的老百姓也有了“追星”的概念。
90年代初,随着国内形势的放松,老百姓也渐渐看上了电视,VCD这种先进的家用电器也成了大众的最爱。
于是,港台圈的大小明星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挂到了各家的墙上,年轻的男女们晚上都得对着这些挂历“臆想”一番才会安心睡去。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国内有眼光的资本大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影视圈。
拍电视剧、拍电影成了赚钱最快的渠道之一。
要想拍戏得先有人,于是,早期混迹于话剧圈的演员们纷纷走到了台前,成了影视演员。
——叶公子叨叨叨
01
国内早期的电影市场还处于摸索阶段,多数电影也都是在“公家的管控”之下才拍出来的,对影视演员的打造和资源维护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所以,最早一批的影视演员并没有得到影视圈最大的资本加持,也就渐渐落没了。
要说唯一一个从那时候留存至今的知名艺人也就刘晓庆了。
刘晓庆早年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演员,拍了几部电影之后又被调入了北京电影制片厂,一直在体制内讨饭吃。
体制内的电影资源不少,但是待遇却非常的差,早期的刘晓庆还毫无所觉,直到和梁家辉一起主演李翰祥的《垂帘听政》她才察觉到这巨大的区别。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刘晓庆一直想离开体制内,到80年代底,她正式出去单干,她才能一直红到了今天。
这就不得不佩服刘晓庆的眼光了,香港演员带给她的影响巨大,直接影响了她对自己未来事业之路的规划。
到了90年代,刘晓庆跳出体制内后,国内的娱乐文化产业也开始朝着“产业化”的趋势发展。
而在这场文化大跃进的过程中,刘晓庆的前男友姜文就是受益者之一。
姜文早年受英达影响颇深,开始对表演产生了兴趣,也是在英达的鼓励下,他才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展开了自己影视之路。
1987年,姜文进入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剧组拍摄,和还是新人的巩俐合作,两人在戏里爱的难分难舍。
当时的张艺谋还是个小萌新,他的咖位甚至还不如姜文,两人在角色塑造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基本是从开拍吵到杀青。
这部吵来吵去的戏,不经意间就成了拿奖拿到手软的电影。
姜文一看,哎呦喂,拍个这么简单的电影就能拿奖?我也能拍啊。
打这之后,姜文一直对做导演蠢蠢欲动。
当时的姜文还和刘晓庆在浓情蜜意中,就和对方表示想去国外学导演。
刘晓庆颇为霸气的说:“导演不是学出来的,是干出来的,甭学直接干!趁着年轻还能出点有新鲜感的作品,等老了这股劲儿就没了。”
姜文又说:“想拍电影但是我没钱啊。”
刘晓庆又大手一挥:“你去找合适的剧本,钱的事儿你甭操心,有我呢。”
简单几句话,刘晓庆就成就了姜大导演。
02
打这之后,姜文就开始找剧本,找来找去他看中了苏童的《红粉》,结果被李少红抢先买下了版权。随后他又看中了池莉的《你是一条河》,也被人抢了版权。
为这事儿,姜文每天长吁短叹,抓心挠肺的难受。
那时,姜文住在北京内务部街,周围一水儿都是大院儿子弟,个顶个的蔫坏,关系连着关系。
往小了说,大家都是一起从小被人嫌弃到大的臭小子;往大了说,这以后就是他们成名的奠基石。
住在姜文家马路对面的王朔知道了姜文的苦恼之后,就将自己压箱底的《动物凶猛》交给了他。
这本书在王朔心里是“白月光”一般的存在,意义重大,不会那么轻易许人。
这次敢交给姜文,恰恰是因为姜文和他有一样的成长背景,肯定能拍出这片子不一样的感觉。
姜文把这书拿回家,就如普希金所说“打开这本书,就像打开了姑娘的双腿”,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姜文一宿没睡,一气儿看完了这本《动物凶猛》,身体里被强烈的荷尔蒙冲击着,马上有了改剧本的冲动。
随后,他将《动物凶猛》改编成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招来了夏雨、宁静、陶虹等一大批年轻人,说干就干。
电影拍完之后,不但获奖无数,还捧红了宁静、夏雨和陶虹。
与此同时,同时姜文还和宁静因为朝夕相处而“有了一腿”,随后和刘晓庆分了手。
看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同学们,应该可以感受到宁静丰乳肥臀的魅力,天天拍这样一个大美女,怎么可能不动心嘛。
这完全不能怪姜文“色”,只能说明王朔的小说太“牛X”,硬生生让人的荷尔蒙得到了空前的激增,挡都挡不住。
而这部剧的另一个主角夏雨,后来也考上了中戏,还成了袁泉的学长,两人在校园里就谈起了恋爱,成了全校闻名的金童玉女。
胆子再大也怕菜刀,感情再深也怕小三。
几年后,成名的夏雨和娱乐圈玉女高圆圆拍话剧,两人暗生情愫,勾搭到了一起。
不久后,袁泉在采访时失声痛哭,高圆圆可能是于心不忍,遂和夏雨分手。
高圆圆则和于小伟谈起了恋爱,再后来又和著名制作人张亚东走到了一起。
风水轮流转,当小三者必被小三插刀,高圆圆和张亚东难分难舍之时,却被王朔“朔爷”一手捧红的徐静蕾截了胡,把张亚东抢到了手。
看看,这部电影,如一棵树一般,延伸出多少错综复杂的枝丫,说都说不清。
03
再说“朔爷”王朔,早年混迹在胡同大院儿,结交了一大批“狐朋狗友”。
知名的如米家山、叶京、赵宝刚、马未都、郑晓龙、叶大鹰等等,无一不是未来影视产业链背后的中坚力量。
在这些人中,最早期有两个人成就了王朔,一个是马未都,一个是米家山。
马未都是第一个敢背着编辑部领导刊登王朔的人,米家山则是第一个将王朔的小说拍成电影的人。
1981年,马未都和王朔都还是年轻小伙,一个在《青年文学》当编辑,一个在家码字。
王朔家就住北京,当时他拿着自己的文稿直接去《青年文学》投稿,两人因此相识。
那个年代,你的作品能不能发布完全是看编辑的一句话,被封为“神灵一般的存在”,各个都想巴结他们,这段关系就被很好的维护了下来。
后来,王朔的多部小说,都是在马未都的帮助下才得以成功发表。
而米家山则是第一次将王朔的《顽主》搬上了大荧幕,不但将王朔带成了“最适宜改成剧本的作家”,还捧红了《顽主》的主演葛优、梁天和张国立。
梁天虽然已经慢慢隐退,但梁天的哥哥梁左和妹妹梁欢,在后来都成了《我爱我家》的编剧,梁欢更是在做《我爱我家》编剧期间插足了宋丹丹和英达的婚姻,成了下一个英夫人。
张国立则成了圈内知名的男演员,后来更是转型做导演,至今仍在屏幕上活跃。
最近,他更是因为上《幸福三重奏》而频上热搜,和邓婕之间的婚姻也成为大众讨论的热门话题。
而张国立和原配离婚搭上邓婕的时间也恰好在此时,《顽主》拍摄期间他和前妻办了离婚,拍完后为了挣钱又去拍了个南极的纪录片,还立了个二等功。(这个我前期的文章中有写到:张国立:哄得了邓婕,做得了演员,最厉害的是还炸过南极的冰山,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葛优更不用说,更是成了一代人的记忆,后期联手冯小刚打造了“贺岁电影”的先河,成就了一方霸业。(这个我也写过:葛优的成名史告诉我们:喂猪的也能做影帝,感兴趣的进去自己找。)
包括后来冯小刚做《大撒把》的编剧期间认识了演员徐帆,都是由葛优牵线搭桥的。
当然,葛优可能是这些人中唯一的一股清流了。
04
在早期,王朔还只是个小小的作家,还没有那么知名,他身边围绕的都是一些他需要结交的人。
马未都是他的编辑;米家山的父亲是某省的最高领导;叶京虽然是王朔一个大院长大的发小,但叶京老爸的官职比较大;叶大鹰的老爸更是在某航天研究所工作;郑晓龙的父亲也是某某部的领导,更是王朔比不了的。
纵观他身边的那些大佬,个个都背景比他强,在这样的圈子里,他只能是当小弟的那一个。
恰在这时,有一个叫冯小刚的美工走进了王朔的交际圈。
而这时的还冯小刚只是郑晓龙剧组的美工,一直对王朔仰慕已久,通过郑晓龙就搭上了王朔这条线。
冯小刚的嘴皮子那在圈儿内绝对是“能把死人说活了”,“能把无赖夸成大佬”的那种人。
第一次见到王朔时,直把王朔这么贫嘴的人都夸到了“脸一阵白一阵红”的地步,就可见冯小刚的“拍马屁功力”有多深厚。
80年代末,王朔已经成了圈内知名的编剧,几部作品也先后搬上了荧幕,身边却连个小迷弟都没有,这实在说不过去。
随后,冯小刚就成了王朔身边的小跟班,孟不离焦焦不离孟,天天陪伴身侧。
再后来,在王朔的引荐下,冯小刚成了《编辑部的故事》编剧之一,走进了京圈儿大佬们的视线,成了后来影视圈的中坚力量。
1993年,国内的影视行业开始以火箭般的速度发展,张艺谋不但和巩俐成了情侣,还已经拍了《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秋菊打官司》等知名影片;
陈凯歌则撇下了洪晃,找到了真爱倪萍,又凭借《霸王别姬》拿到了无数奖项,爱情事业齐头并进;
而冯小刚却刚刚有资格在王朔的人脉圈内开疆扩土。
这一年,王朔和冯小刚成了“好梦电影公司”,两人开始独自承揽电影资源。
要拍电影就得需要笼络资本大佬,只有这些人才是一部电影的基石。
这时,王中军和王中磊就走入了冯小刚和王朔的视线,慢慢搭上关系。
公司一开,以王朔的名气,只要吆喝一声“我要拍电影”就会有人送上大把的钞票,还不需要为投资发愁。
钱一到手,王朔反而对后期的电影拍摄和制作不太上心了,全权交给了冯小刚负责。
1994年,冯小刚正式开始从编剧转型为导演,拿着“好梦电影公司”的《永失我爱》、《情殇》和《一地鸡毛》做了自己的练手作品。
这几部电影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票房也一般般,仅仅算是勉强没有赔钱。
随后,以王朔作品《我是你爸爸》改编的电影被封杀,王朔也被封杀,不准出书,不准用他的书拍电影,总之,杜绝一切和王朔有关的东西。
王朔被电影局扣上了“宣扬灰色人生观”的帽子,用他作品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纷纷审核不过,“好梦电影公司”未来堪忧。
要不圈内说朔爷仗义呢,为了不连累“好梦电影公司”,不连累冯小刚,王朔收拾一下行囊就远走美国,一去多年。
王朔虽然去了美国,渐渐在影视圈“隐退”,但他走后,他的作品对影视圈的影响却一直未曾间断。
05
以王朔本人和王朔作品延伸出去的线,捧红了大半个早期娱乐圈的人,也承载了半个娱乐圈的风流史。
在王朔出走美国之前,他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小蜜”:徐静蕾。
此时,“四小花旦”之一的徐静蕾还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儿,等待大咖们来采摘。
那一天,刚刚19岁的徐静蕾带着清新的文艺气息走进了王朔的视线,从此打开了他新世界的大门。
王朔将徐静蕾带进自己的圈子,赵宝刚一手打造了作品,将徐静蕾捧红了。
走红后的徐静蕾出书、做导演、不断的换男友,将自己一步步推到了“四小花旦”的位置。
而徐静蕾离开王朔之后,先是和李亚鹏走到了一起,又和黄觉、张亚东、韩寒等人相亲相爱,直到遇到现在的黄立行。
情史之丰富,内心之风流,三言两语不足以表达。
王朔临去美国之前,还拜托了自己周围的一圈儿好友要照顾一下徐静蕾,她才能在京圈儿混的风生水起。
等王朔从美国回来之后,徐静蕾一句“我想当导演”,王朔更是拉上了自己的好友叶大鹰、姜文、赵宝刚、张元都等等来帮她的忙,尽心尽力。
而冯小刚看到王朔勾搭了那么漂亮的徐静蕾,也忍不住心动,但是因为他本人实在是太难看,只好勾搭个不是很年轻的,就瞄准了徐帆。
徐帆当时已经27了,在那个年代完全是老姑娘的代表了,那时她还是王志文的女友。两人吵架分居期间,冯小刚就钻了空子,成功挖了王志文的墙角,勾搭上了徐帆。
这事儿让王志文和冯小刚一生交恶,两人曾有多次机会合作,但是均被王志文拒绝。(王志文也是风流才子啊,女友各个都是大美女,过几天扒。)
王朔去美国之后,冯小刚该何去何从呢?
这就要再次提到华谊兄弟的王中磊和王中军了。
早年间,这兄弟俩以经营广告公司起家,拿下了很多大型国营企业的订单,捞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正跃跃欲试想要进军影视圈。
王朔走后,冯小刚和王氏兄弟一拍即合,将王朔的《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成了《甲方乙方》,为了不被封杀,只好挂上了冯小刚的名字,根本没敢提王朔。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是真好看,王朔作品中那种夹枪带棒的调侃,自嗨似的口腔快感看得人根本停不下来。
一部《甲方乙方》成就了冯小刚和葛优,也成就了华谊兄弟的王中磊和王中军。
紧接着,冯小刚又发挥了语言中的说、学、逗三大技能,推出了《没完没了》和《一声叹息》。
几部电影下来,冯小刚成了“冯氏喜剧”的代表人物,成了贺岁档电影的先河导演。
与此同时,华谊兄弟赚了个盆满钵满,开始慢慢建立自己的完整影视体系。
赚到钱的华谊兄弟和早期骑自行车签艺人的王京花合作,签下了圈内最早的一批明星。
而这这些明星中包括李冰冰、任泉、范冰冰、胡可、胡军、苏瑾、陈道明、袁立、夏雨等等,占据了内地娱乐圈的三分之二江山。
华谊兄弟的势头之迅猛,业务扩张之广泛,都是现在这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他们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表,开辟了一个时代的先河。
而这些艺人背后的“风流韵事”,更是多到数也数不清。
王朔,以一己之力带动了半个影视圈的发展,多位导演因为拍他的作品而走红,而导演们则又捧红了无数的艺人。
那些走红的导演和艺人,从困境中挣扎出来,面对活色生香的花花世界,各个不再甘于现状,纷纷和原配离婚找到了更年轻的肉体。
娱乐圈的发展,不止带给观众更好的影视体验,也让娱乐圈最早起家的这一批人有了风流的资本,给吃瓜群众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饱满多汁”的无限遐想。
PS:就写这么多吧,越写越多,越写越长,你们该看烦了,以后再写。
—END—
原创作者:叶公子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