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简史-论中国哲学智慧-中国哲学没有系统的理论吗?-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 第一章-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章-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家族制度-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中国哲学简史 第三章-司马谈和六家-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对刘歆理论的修正+中国哲学简史 第四章-孔子和六经-孔子作为教育家-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孔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中国哲学简史 第五章-墨家的社会背景-墨子对儒家的批评-兼爱-天志和明鬼-一种似是而非的矛盾-国家的起源-中国哲学简史 第六章+中国哲学简史 第七章-人性善-儒墨的根本分歧-墨家的政治哲学-神秘主义+中国哲学简史 第八章-惠施的相对论-公孙龙的共相论-惠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中国哲学简史 第九章-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老子的处世方法-老子的政治学说+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章-庄子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庄子获的政治、社会哲学-庄子获的情和理-庄子获的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庄子有限的观点-庄子更高的观点-庄子:更高层次的知识-庄子:神秘主义的方法论+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一章-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关于“辩”的讨论-澄清兼爱说-辩护兼爱说-对其他各家的批评+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二章-《洪范》所讲的五行-《月令》-邹衍-一套历史哲学-“易传”中的阴阳学说+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三章-性恶学说-道德的起源-礼、乐的学说-逻辑理论-论其他几家的谬误+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四章-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的历史哲学-法家的治国之道-法家和道家-法家和儒家+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五章-事物的原理-万物生成的“道”-万物变化的“道”-中和-庸常-明诚+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六章-中国的统一-《大学》-《荀子》的折中趋势-《庄子》的折中趋势-司马谈、刘歆的折中主义-关于中国人的民族观念+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七章-宇宙发生论的学说-董仲舒的人性学说-董仲舒的社会伦理学说-对《春秋》的解释+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八章-孔于在汉代思想中的地位-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扬雄和王充-道家与佛学-政治社会背景+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九章-重新解释孔子-向秀和郭象-“道”是“无”-万物的“独化”-制度和道德-“有为”和“无为”-知识和模仿-“齐物”-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章-《列子》的《杨朱》篇-任从冲动而生活-情的因素-性的因素+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一章-佛学的一般概念-二谛义-僧肇的哲学-道生的哲学+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二章-禅宗传述的宗系-第一义不可说-修行的方法-顿悟-无得之得+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三章-韩愈和李翱-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精神修养的方法-邵雍的宇宙发生论-事物的演化规律-张载的宇宙发生论+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四章-程颢的“仁”的观念-程朱的“理”的观念的起源-程颐的“理”的观念-处理情感的方法-寻求快乐-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五章-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新儒家:理学之理-新儒家:理学之太极-新儒家:理学之气-新儒家:理学之心、性-政治哲学-精神修养的方法+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六章-陆九渊的“心”的概念-王守仁的“宇宙”的概念-明德-良知-“正事”(格物)-用敬-对佛家的批评+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七章-对于新儒家的反动-孔教运动-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八章-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战时的哲学著作-哲学的性质-人生的境界-形上学的方法论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021年1月28日 字数:602 来源: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提供人:自诩玫瑰的凋谢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朱熹,或称朱子,是一位精思、明辩、博学、多产的哲学家。光是他的语录就有一百四十卷。到了朱熹,程朱学派或理学的哲学系统才达到顶峰。这个学派的统治,虽然有几个时期遭到非议,特别是遭到陆王学派和清代某些学者的非议,但是它仍然是最有影响的独一的哲学系统,直到近几十年西方哲学传人之前仍然如此。

我在第十七章已经说过,中国皇朝的政府,通过考试制度来保证官方意识形态的统治。参加国家考试的人,写文章都必须根据儒家经典的官版章句和注释。我在第二十三章又说过,唐太宗有一个重大行动,就是钦定经典的官版章句和“正义”。在宋朝,大政治家和改革家王安石(1021一1086年)写了几部经典的“新义”,宋神宗于1075年以命令颁行,作为官方解释。不久,王安石的政敌控制了政府,这道命令就作废了。

这里再提一下,新儒家认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最重要的课本,将它们编在一起,合称“四书”。朱熹为“四书”作注,他认为这是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据说,甚至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修改他的注。他还作了《周易本义》、《诗集传》。元仁宗于1313年发布命令,以“四书”为国家考试的主课,以朱注为官方解释。朱熹对其他经典的解释,也受到政府同样的认可,凡是希望博得一第的人,都必须遵照朱注来解释这些经典。明、清两朝继续采取这种作法,直到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为止。

正如第十八章指出的,儒家在汉朝获得统治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儒家成功地将精深的思想与渊博的学识结合起来。朱熹就是儒家这两个方面的杰出代表。他的渊博的学识,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他的精深的思想,使他成为第一流哲学家。尔后数百年中,他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决不是偶然的。

理学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