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个读者看了我一篇文章之后(那篇文章讲的是我同学在上班过程中发生的一件事,她正在工作时被同事使劲敲玻璃吓到,在她看来,同事根本没什么重要的事却还要这样小题大做,他敲玻璃的行为吓到了她,让她非常愤怒),在后台私信我。在那篇文章中,我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其中一条是真实的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位读者告诉我,她就是这样做的,但是,结果是对方反而告诉她说自己就是故意那样做的,这让她十分生气,感觉对方不尊重她,是故意的挑衅,有一种被践踏和被欺负的感觉。
我回复她说,坚守住自己的底线和边界,真实表达只是表达自己,但并不是为了控制他人。显然,她没有很理解这句话,因为后面她继续向我表达了这种"被侮辱,被损害"的感觉。
所以,我们有必要谈谈到底什么算人际边界的问题。
随着心理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人在自媒体和各种自助类图书中看到了"人际边界"这个词。这个词的字面意思也很好理解,就如同"接纳"一样,这些心理学的原理看上去并不难理解。但是真正理解并做到,其实非常非常难。
在我看来,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用一生来修炼。它们绝不是知道就能做到那么简单。
02
这个读者的问题,和一些学过心理学的家长提出的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处。
比如家长问:我已经温和而坚定的对待孩子了,但是他还是不听,怎么办?
这位读者的问题是:我已经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对方不接,怎么办?
如果你仔细品一品,会发现这样的问题都包含一个相同的逻辑:我已经使用"正确的"方法了,所以结果应该按照我认为的方式发展,现在并没有,所以,我很失望也很困惑........
正确的方法,应该产生正确的结果——是这样吗?
这依然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妄念",换言之,这个逻辑背后隐藏着自己的操控之心:我之所以使用正确的方式,是因为我认为使用正确的方式可以获得正确的结果。换言之,我还是想要操控结果。
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除我之外的人(比如孩子,或同事)应该如我所愿。
看到这个问题背后的控制了吗?
"我们只能控制自己,剩下的什么都控制不了"——这句话听上去多么简单,也深得很多人的认同,但是意识层面的认同和潜意识层面的做到,真的是完完全全的两码事。我们企图操控外界的潜意识,一直蠢蠢欲动,但我们自己,却很难觉察。
03
谈到控制,就谈到了边界。
保持人际边界的意思是:我们只保持对自己边界的控制欲,而不要试图越过边界控制其他人。
"他说自己是故意那样对我的,那不就是在欺负我吗?"
是的,也许你说的是正确的,他的确想要越过你的人际边界。所以,你要做的,是牢牢地锁住自己的边界,不允许他的"入侵"。
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甚至提出自己的期待,这些都是正常的沟通方式。对于这些方式,对方可能接受,也可能不接受。不管是哪一种,都是正常的。
在那篇文章的场景下,是同事"小题大做",使劲敲玻璃,拿过来值班本让她签名,结果吓了文章的主人公一大跳,她对此非常愤怒。
在谈如何守住自己的边界之前,应该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自己的边界?
以这件事举例。自己的受不受到外界的惊吓,基本上不受控制,因为这是一种生物本能。但是自己会不会因为受到惊吓而恼羞成怒,这是自己能够控制的。面对同事的行为,选择战斗、逃跑和协商,不管哪一种方式,这都是自己能决定的。当和对方协商,未达成自己满意的结果时,生气还是平和,这是自己能控制的。对方如果执意不肯改变自己的方式,还要继续敲打玻璃,这是我无法控制的,但是戴上耳塞听歌,这是我可以控制的...........
所以,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这件事情的态度、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式这些内容都是自我边界的范畴。但是,对方接不接受协商,肯不肯改,以及是否有恶意,这是对方的边界。
04
下一个问题是,什么算是真实表达?
真实表达重在真实,包括客观事实,比如对方确实敲了玻璃,也包括自己的感受,比如因为对方敲了玻璃,所以自己受到了惊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客观事实是大家都承认的事实。而主观感受可以表达,但未必是所有人都认可的。
比如被大声的敲玻璃吓了一跳,有的人被吓了一跳,但是没有情绪,她会告诉对方,吓死我了。也有的人会雷霆震怒,气急败坏。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是主观的,看似和对方有关,但本质上还是主观的。可以这样说,被突如其来的巨大声响吓一跳,是几乎每个人都有的条件反射。但是被吓之后的情绪,却和人格有关。
似乎有点难理解。我尝试解释一下。什么人会雷霆大怒呢?答案是因为被吓到产生巨大挫折感的人。比如那篇文章的主人公,她向我详细描述了被吓到之前的感受,比如她当时正沉浸在自己的美好世界里,一边做着实验,心里美滋滋的。这时候,突然一阵巨响,打破了她的世界,她很生气——表面上看,她生气是因为被吓到,但本质上,是因为对方以及这声巨响打破了她沉浸在美好感觉的感受。
"被打断"是一种挫折感。为什么小孩都有起床气,这是因为他的睡眠被打断,为什么我们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总被打断有的人会感觉很愤怒,是因为这激发了他早年总被打断的挫折感——比如,他正在玩玩具,父母非要他吃水果,他的专注和乐趣就被打断了。
所以,挫折感才是导致雷霆大怒的原因。但是由于我们很少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会将自己的愤怒情绪迁怒于对方大声敲玻璃这件事上。
为什么有的人被吓一跳不怎么生气?这是因为他国王的经历中,没有那么多挫折感带来的创伤,比如他很少在专注玩玩具的时候被打断吃水果,很少在睡意朦胧中被强制叫起来上幼儿园,很少在自己探索世界的时候被父母评判为瞎捣乱.....
所以,回到真实表达。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望,但是这种主观性的感受和期望,却未必被别人所接受。
05
再下一个问题,处理人际关系之协商,到底怎么才能解决问题?
真实表达是沟通的一部分,对方的反馈以及后续对对方反馈再做出的反馈,是继续沟通的过程。
很多人会被自己的情绪卡壳。比如对方说"我就是故意的",自己就接不住了,认为对方是挑衅、欺辱,从而从沟通转向了攻击。
所以,能保持自己不被情绪带走,继续沟通,是一门艺术。
对方为什么"故意"?这是需要沟通的。
比如我文章里那个同事。根据他平时的表现,我推断他是一个需要和所有人保持亲密链接的人,这使得他经常越界,所以为了弥补他越界给别人带来的伤害,他会使用讨好的方式进行中和。所以,在他的世界里,形成了一种人际假想:他和所有人关系都不错,大家对他的反应也不错,都夸赞他是一个热心肠。
从心理层面分析,他需要通过和别人的互动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他的虚假自体建立在他人认可的基础上。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对文章中的主人公故意敲玻璃了——因为主人公回避人际交往,对于男同事的"善意"油盐不进,她的这种反应极大的激发了男同事内心的不安全感,他需要不断的制造机会和主人公发生链接,来填满自己内心的空虚。
所以,主人公越讨厌男同事的接近,对方就越想接近。
只有真正的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同时,理解对方是怎么回事,所谓沟通才能进行下去,否则就只能在各自的频道里对话,那不是真正的沟通。
比如主人公可以告诉男同事:我不是针对你,也不是讨厌你这个人,而是我自己喜欢清静,不喜欢跟人来往。当她这么说的时候,就打消了对方潜意识里的恐惧——别人不理我就是因为我不好,这其实也是在他早年形成的心理创伤。
那么这种沟通可能才真正有效。
当然如果无效,可以继续温和而坚定的坚持自己的立场,慢慢的,当对方发现你对他没有敌意,他就不会在出于紧张而攻击你了。
所以回到读者的问题:对方说自己是故意的,那么故意背后的动机什么?
这是需要搞清楚的。
06
人际关系的边界,是一个说出来容易,但很容易模糊的问题。
比如自己被对方吓了一跳,很愤怒。这里面到底边界在哪?哪些是自己的原因,哪些是对方的原因,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自己不能控制的?
很多时候,看不清自己的防御机制,就很难分清楚真正的边界。
人总是希望通过某种方式达到控制外界的目的,这种想法是无意识的。但是它是值得深度觉察的。
觉察的越清楚,自己的边界才能越清晰。在遵守自己和对方人际边际的问题上才能处理清楚。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天蝎女,感性与理性并存,厌恶伪、毒鸡汤,热衷深度剖析,专注个人成长。享受直面真实的“痛”与“乐”。热爱心理学,望以个人微小之力为火种,燃心理学之大火。欢迎互动,欢迎点赞,欢迎打赏,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