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脊椎动物-祖先的故事-祖先的故事——第1册-再版前言-后见之明的自负-总序-化石-再生遗存-三角推断法+第0会合点-所有人类-早期智人-《夏娃的故事》序-夏娃的故事-夏娃的故事(2)-夏娃的故事(3)-夏娃的故事(4)-夏娃的故事(5)-《夏娃的故事》后记-《丹尼索瓦人的故事》序-丹尼索瓦人的故事-《丹尼索瓦人的故事》后记-匠人-匠人的故事-能人-能人的故事-猿人-阿迪的故事-《阿迪的故事》后记+第1会合点-黑猩猩-《黑猩猩的故事》序-黑猩猩的故事-8. 白垩纪–古近纪大灭绝时期的地球-15. 自然实验-26. 一个特别利落的实验-35. 难道火星人不会把他们分成1∶3的两组吗-48. 蘑菇的狂欢-《黑猩猩的故事》后记-倭黑猩猩的故事-第2会合点-第3会合点+第4会合点-长臂猿-长臂猿的故事-长臂猿的故事(2)-长臂猿的故事(3)-长臂猿的故事(4)-《长臂猿的故事》后记-第5会合点+第6会合点-新世界猴-吼猴的故事-吼猴的故事(2)-吼猴的故事(3)-吼猴的故事(4)-第7会合点+第8会合点-狐猴、婴猴及其亲属-指猴的故事-白垩纪大灭绝+第11会合点-啮齿类和兔类-小鼠的故事-《小鼠的故事》后记-河狸的故事-河狸的故事(2)+第12会合点-劳亚兽-河马的故事-河马的故事(2)-河马的故事(3)-《河马的故事》后记-海豹的故事-海豹的故事(2)-海豹的故事(3)-海豹的故事(4)+第9和第10会合点-鼯猴的故事+祖先的故事——第2册-第13会合点-异关节总目和非洲兽总目-冰冻的猛犸象-冰冻的猛犸象(2)-《树懒的故事》序-《树懒的故事》序(2)-树懒的故事-树懒的故事(2)-第14会合点-有袋类-袋鼹的故事-第15会合点-单孔目-鸭嘴兽的故事-星鼻鼹鼠对鸭嘴兽说了什么-似哺乳爬行动物-第16会合点-蜥形纲-熔岩蜥蜴的故事-《加拉帕戈斯地雀的故事》序-加拉帕戈斯地雀的故事-孔雀的故事-渡渡鸟的故事-象鸟的故事-第17会合点-第18会合点-第19会合点-第20会合点-第21会合点-第22会合点-第23会合点-第24会合点-第25会合点-第26会合点+祖先的故事——第3册-第27会合点-第28会合点-刺胞动物-水母的故事-珊瑚虫的故事-第29会合点-第30会合点-第31会合点-海绵的故事-第32会合点-领鞭毛虫的故事-第33会合点-第34会合点-第35会合点-真菌-第36会合点-第37会合点-第38会合点-捕光者及其亲属-花椰菜的故事-红杉的故事-丝叶狸藻的故事-混毛虫的故事-历史性大会合-第39会合点-第40会合点-真细菌-根瘤菌的故事-水生栖热菌的故事-坎特伯雷-主人归来-主人的告别-重新进化-价值中性和价值负载的进化-进化能力-致谢-延伸阅读

化石

2020年6月29日 字数:2526 来源:祖先的故事 作者:理查德·道金斯 提供人:huangtang13......

有时候尸体或遗骨不知怎的躲过了鬣狗(hyena)、埋葬虫(burying beetle)[19]和细菌的侵害得以保存下来,从而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意大利蒂罗尔(Tyrol)的“冰人”(Ice Man)[20]在冰川里保存了5 000年,而被包裹在琥珀(即石化的树胶)里的昆虫历经亿年而不朽。没有冰或琥珀的帮助,最有可能被保存下来的只是牙齿、骨头和贝壳这样的硬物,其中牙齿最耐保存,道理显而易见:为了发挥它在生活中的作用,它必须比主人可能食用的任何食物都更坚硬。出于不同的原因,骨头和贝壳也必须坚硬才行,因而它们也能保存很长时间。偶尔这些坚硬部件会被石化形成化石,从而保存上亿年,甚至在极其幸运的情况下,柔软的组织也可以变成化石。近年来,科学家甚至可以利用跟医院检查扫描人体类似的技术,直接扫描包含化石的岩石,为化石分析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不提化石本身的魅力,即便没有它们,我们也依然会对自身的进化史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这一点很让人惊奇。假如有神奇的魔法让所有化石都消失,那么通过比较现代生物的相似性,尤其是基因序列相似性在不同物种之间的分布规律,以及比较不同物种在大陆和岛屿之间的分布差异,我们依然能够应对所有合理的怀疑,证明自身的进化史,证明所有现存生物都有血缘联系。神创论者总是不厌其烦地喋喋不休于所谓化石记录的“空缺”,但我们应该记住,化石的存在是一种额外的福利,我们当然乐于接受这样一种福利,但它不是必需的。哪怕化石记录有巨大的空缺,支持进化的证据依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反过来,如果我们只有化石记录而没有其他证据,进化的事实也依然有不可抗拒的证据支持。实际情况是,两方面的证据我们都有。

按照惯例,“化石”一词指的是任何超过1万年的遗存。这不是一个很有帮助的约定,因为像1万年这样的约数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如果人类的手指少于或多于十根,那么我们就会把另外一组不同的数字用作约数。当我们说起“化石”时,通常意味着原先的物质已经被另一种化学成分不同的矿物质渗入或取代,也可以说它们因此从死亡那里获得了新的租约。原先的生物形态留下的印迹在石头里可以保存很久,甚至可能还混合了一些原先的生物物质。化石形成的途径多种多样,在技术上被称为埋葬学(taphonomy),我把其中的细节留给《匠人的故事》,这里先不涉及。

在化石刚被发现和标定地点的时候,其年代还是未知的,这时候我们最多只能对其古老程度进行相对排序,而年代排序依据的是叠覆原理(Law of Superposition)。很显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年轻的地层总会覆盖在古老地层的上面。尽管有时候会有例外情形的出现并造成一时的困扰,但通常其成因都相当明显,因而易于识别。比如,一块包含化石的古老岩石,可能因为冰川滑移而被抛到年轻地层的上面,或者一连串地层有可能整体翻转,造成其垂直顺序彻底逆转。只要跟世界其他地方对应的岩石进行比较,就可以识别处理这些异常现象。这一步完成之后,古生物学家就可以利用来自世界各地的重叠交错的化石序列信息,以一种锯齿状的方式拼出全体化石记录的真正顺序。原理虽然并不复杂,但由于世界地理格局本身在随着时间变迁,实际操作起来要复杂得多,我们将会在《树懒的故事》里阐明这一点。

为什么必须是锯齿状的拼接?为什么不可以直接往下挖掘,不管挖多深都把它看作在逆着时间匀速上溯?时间本身的流逝或许是匀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任何地方的沉积层都平缓连续地贯穿整个地质史。化石层的沉积是断断续续的,只有条件合适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

如果任意指定一个地点和一段时间,很可能找不到沉积岩,也就不会有化石。但如果只是任意指定一段时间,则非常可能在世界某个地方找到化石沉积。世界上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地层碰巧接近地表方便挖掘,古生物学家就可以从一个地方来到另一个地方,有望拼出一个近乎连续的记录,为相对地质年代立下名副其实的基石。当然,没有哪个古生物学家可以遍历所有化石沉积地点逐个挖掘。他们或者穿梭于博物馆之间,考察抽屉里的样本,或者翻阅大学图书馆里的期刊,研读关于化石的书面记录,这些记录还会含有化石发现地点的详细标注。凭借这些描述信息,他们就可以把来自世界各地的碎片拼成一张完整的图。

事实上,岩石特征明确易识别且总是包含同一类化石的地层会在不同地区反复出现,这让古生物学家的工作变得更简单了。举个例子,下图左下部分标注的“泥盆纪”(Devonian)得名于美丽的德文郡(Devon)出产的古老红色砂岩,同样的岩石也出现在不列颠群岛、德国、格陵兰岛、北美等许多其他地方。不管来自哪里,泥盆系岩石总会被认为属于泥盆纪,部分是因为岩石自身的特点,同样也是因为它们内部所包含的化石证据。这听起来像是循环论证,但其实并不是。就像学者利用《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中的内部证据来论证它是《撒母耳记上》(First Book of Samuel)残篇一样,某些特征性化石的存在也能可靠地标记出泥盆系岩石的身份。

截至最早有硬体化石出现的时期,同样的办法也适用于其他地质时期的岩石。从古老的寒武纪(Cambrian)到今天所在的第四纪(Quarternary),我们刚刚看过的地质年表中所列的各个地质时期大都是基于化石记录的变化进行分期的。因此,一个时期的结束和另一个时期的开始常常是根据明显打断了化石记录连续性的灭绝事件分界的。用斯蒂芬·杰伊·古尔德的话说,没有哪个古生物学家会分不清一块岩石是早于还是晚于二叠纪末的大灭绝,因为灭绝之前和之后的动物类型几乎不存在任何重叠。确实,化石(特别是微型化石)在岩石的标记和定年过程中作用巨大,这一方法的主要使用者甚至还包括了石油业和采矿业。

本图是国际地层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地质年代表的简化版本。图中阴影代表的是年代的久远程度(颜色越浅距今越近,越深距今越远)。地质年代被分为宙(eon)、代(era)、纪(period)和世(epoch)。时间单位是“百万年前”(Ma)。请注意图中“第三纪”(Tertiary)已经不再是官方用语了,但有些地质学家认为应该重新将之投入使用,因此我们在这里也把它标了出来。“宾夕法尼亚纪”(Pennsylvanian)和“密西西比纪”(Mississippian)被美国地质学家用作石炭纪的代名词。该年表的下限仍然没有正式确定,尽管一般认为它远至46亿年前,即地球和太阳系其他部分初形成的时候。

通过将岩石记录以锯齿状垂直拼接,人们早就建立了测定岩石相对年龄的方法。在绝对定年技术出现之前,人们出于相对定年便利性的考虑,便为各个地质时期命名。相对定年法直到今天也依然有用。不过,对于所含化石比较稀少的岩石,相对定年就比较困难了,而这包括了所有形成于寒武纪之前的岩石,差不多相当于前九分之八的地球历史。

本书中的年代大多采用“百万年前”(millions of years ago)这一单位(希腊拉丁写法为“megaannums”,简写为Ma,这种写法不优雅,而且有误)。但这种绝对纪年法是相当晚期才出现的进展,靠的是最近物理学特别是放射物理学的发展。我们需要对这些方法做些解释,不过更多的细节需留待《红杉的故事》来展示,目前我们只要知道,现在有一系列可靠的方法给化石或者包裹化石的岩石标定绝对年龄。这些方法各有不同的灵敏度,覆盖了数百年(树木年轮)、数千年(碳–14定年法)、百万年、亿年(铀–钍–铅定年法)乃至数十亿年(钾–氩定年法)等全部年代范围。

核心关键词不超过3个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