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为什么读历史:当你洞察历史规律,就掌握了命运的钥匙

2019年9月6日  来源:多看阅读 作者: 提供人:zashun89......

人活着就要选择,有选择就会有风险。

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人们都怕选错人生方向。

在这个时代尤其难以抉择,当下信息化发展迅速,各种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复杂难明。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家公司乃至个人,貌似都更难以找到自身的定位,前景都难以掌握。

但实际上,很多亘古不变的规律就藏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指明方向。

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是一门富贵之学。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史为鉴,可知兴亡”。在过去的历史当中去看兴盛与衰落,在时间的纵横轴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当中去探寻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在于我们对历史要有洞察。

为什么读历史:当你洞察历史规律,就掌握了命运的钥匙

《三国演义》剧照

什么是洞察力?《三国演义》里开篇第一句,14个字就把书讲完了: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就是洞察力,发现事物存在的客观规律。

在读史中锻炼洞察力是最好的方式,而作为个人读史,必读本国史,那么生长在中国,就要读中国史。

但怎么读,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例如面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厚重历史,该怎样入手来培养自己的“洞察力”、“历史观”。

中国通史都是些大部头,且写法通常比较刻板,过高的阅读、理解门槛将太多的读者,挡在了解历史的门外。

所以历史学者张宏杰整合了近20年的思考,写成一本书,希望读完这本书的读者能够轻松地掌握中国历史的大脉络。

张宏杰认为,“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并不绝对正确,学历史不见得都能获得智慧,有的时候获得的是更深的愚昧。

他更提倡历史需要“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地去看,才能发现一些整体性的规律。

把中国史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下观察的方式,来培养人们的“大局观”、“洞察力”,这才是受用终身的智慧。

作者张宏杰

为什么读历史:当你洞察历史规律,就掌握了命运的钥匙为什么读历史:当你洞察历史规律,就掌握了命运的钥匙

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等。

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同时负责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的总撰稿。

结合世界史,才能真正读懂本国史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中,历史学家们基本上是按照“善恶忠奸”这个简单的思路,对复杂的历史记忆进行整合。

几千年来,中国的读书人总是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治理好,就是因为人心不古,不肯好好听孔子的话。

如果大家都老老实实贯彻孔孟之说,那么尧舜之治很快会再现。

而普通老百姓听了历代的评书、演义,得出的结论更是简单:

一切成功都是因为皇上听了忠臣的话,一切失败都是因为皇上听了奸臣的话。

所以只要“亲贤臣、远小人”,天下自然太平。

这种历史总结能力,是中国从秦朝到清朝,一直在“鬼打墙”式的治乱循环中绕圈子的原因之一。

所以,读史需要悟性。

一般来讲,中国人写中国史,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局限于中国自身,不注意影响中国的世界因素。

然而事实上,在中国史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因素在很多时候起了关键作用。

比如两河流域文明的一些要素,对中国早期王朝的出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

当然,这些外来因素并没有削弱,反而强化了中国的文化个性。

所以这本书还有一个重点,是分析中国与世界的相同与差异。

事实上,中国历史有很多与欧洲历史相似的阶段。比如周代封建制下的贵族社会,与西方的“封建时代”(也就是中世纪),有着非常相似的贵族精神和游戏规则。

中国的秦汉帝国,更是与欧洲的罗马帝国也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汉帝国崩溃后的“蛮族入侵”(或者说所谓的“五胡乱华”),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当时一个世界性的现象,罗马帝国也是在同一波“蛮族入侵”中崩溃的。

中国史与其他国家的历史也有“神同步”的阶段,比如晚清中国面对外来侵略的反应,与东南亚的邻国缅甸几乎一模一样。

为什么读历史:当你洞察历史规律,就掌握了命运的钥匙

上图节选自《简读中国史》

关于“封建”与“郡县”的2000年争论

“不读中国史,不知中国之伟大;不读世界史,不知中国之特质”。

张宏杰这本《简读中国史》把中国史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下去观察,分析中国与世界的相同与差异,从而刺激我们更主动、积极地思考历史,在未来的生活中,以多维度的历史观廓清思想迷雾。

总结历史经验,才能放眼未来

在很多通史著作中,还有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重史实而轻史识,只注意罗列知识点,并没有把这些知识点背后的逻辑线打通,也就是说,没有下功夫梳理历史背后的规律。

但如上文所述,只有在宏观的世界史坐标下,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史。而在宏观视角下,则尤其要重视总结历史大规律。

以这种方法去学习历史就会发现,很多知识点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它们之间发生了自我联系、自我打通。最终会理解,历史王朝兴衰的本质无非是一些规律性的重复。

《简读中国史》要向大家介绍的,正是这些过程背后的游戏规则,以及这些规则是怎么形成的。

比如第二十章:“丞相名称背后的权力演变”,这章其实通篇在讲述一个中国式权力演变的规律:

中国传统时代的政府总是在二级和三级之间徘徊。

但作者没有明说,他首先引出“丞相”一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在变化的事实,然后通过详细的阐释为我们揭开这一规律的深层谜底:

为什么读历史:当你洞察历史规律,就掌握了命运的钥匙

节选自《简读中国史》第二十章

“丞相名称背后的权力演变

再比如第二十二章:“中原与草原的循环”,作者开篇介绍了中国历史循环中的一个大规律:

大分裂和大统一相间。

而这种大分裂到大统一背后的规律是,大统一后通过兼并战争建立的第一个王朝都是起自靠近草原的边缘地区,或者直接起自草原地区。在给出结论后,作者将其前因后果娓娓道来。

为什么读历史:当你洞察历史规律,就掌握了命运的钥匙

节选自《简读中国史》第二十二章

“中原与草原的循环”

这便是《简读中国史》一书的特点,即打破朝代的顺序,提炼中国历史的大脉络。跳出具体朝代、具体人物、具体事件,聚焦历史背后大规律。

它可以帮助读者迅速了解中国历史的大脉络,增强读者对现实的洞察力,只有这样,才能超越眼前的锱铢必较、一时的成败得失,以历史为定位,更好地从过去走向未来。

没有忘不了的知识,只有忘不了的故事

你有听过伊索寓言中“狐狸与葡萄”和“狼来了”的故事吗?这些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故事的编写方式。

它们用狐狸和葡萄、狼和小孩的具象在传递一些简单的道理。

当人们提到这些故事时,会唤起人们脑子具象的画面——葡萄、狐狸对酸葡萄不屑一顾的评论——这些具象的表达让故事所传达的信息更加容易被人过目不忘。

比如《简读中国史》的第十五章:“成也法家败也法家的秦朝”

作者先从“皇帝”二字的起源讲起:

为什么读历史:当你洞察历史规律,就掌握了命运的钥匙

节选自《简读中国史》第十五章:

“成也法家败也法家的秦朝”

再用讲故事的方式分析秦始皇统治国家的思路和策略,环环相扣、步步紧逼,让人欲罢不能......

为什么读历史:当你洞察历史规律,就掌握了命运的钥匙

节选自《简读中国史》第十五章:

“成也法家败也法家的秦朝”

简而言之,大多中国史著作,就像年谱,面面俱到,缺少温度细节。

而张宏杰的“简读”,就像对人物的感悟评点,用鲜活的故事抓住读者,帮助读者加深对重要历史知识点的记忆。

与此同时,回归人性本身,侧重纵深性,力透纸背。

语言平实却一针见血

点透历代王朝统治密码

除了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这本《简读中国史》的语言风格更加别具一格。以下是书中的一些例子:

谈及在秦国如鱼得水的法家思想时,他说“法家的特点是说话算数,绝不含糊,‘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谈及周秦之变时,他说“周秦之变的内容,就是国家权力打破层层限制,把小隔水舱全部打通,把一个个小共同体连接成了一个大共同体。所谓小共同体,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大村庄,民风自然很淳朴。所以儒家才得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结论。而变成了一个大共同体后,中国就从血缘社会变成了“陌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里,人和人之间都是一次性博弈,就是“一锤子买卖”。

谈及焚书坑儒时,他说:“为了统一天下人思想,秦始皇决定烧毁天下所有藏书。书读多了,人的想法就复杂了,不好控制了,所以除了秦国的国史以及一些工具书之外,所有的书都必须在30天之内烧光,30天之后如果谁的家里查出有书,就会被抓去判刑;敢公开谈论诗书的,斩首;敢以古非今、否定今天成就的,灭族。这就是所谓的“焚书坑儒”。

谈及汉武帝独尊儒术,他说:“我们用盖房子来打比方,如果说秦始皇是浇筑起了房屋的骨架,奠定了专制制度的基础,那么汉武帝则抓意识形态建设,用儒家思想对房屋进行了装修:房子一装修,就好看多了。但是,这个房子的本质结构并没有变。”

谈及“封驳制度”,就是皇帝的指示,要经过政府部门“给事中”的审查,给事中认为没问题,才能下达。如果给事中认为皇帝的想法不合理,则不给签字。”

为什么读历史:当你洞察历史规律,就掌握了命运的钥匙

名家大咖联袂推荐

为什么读历史:当你洞察历史规律,就掌握了命运的钥匙

历史之中有未来。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善于察大势、明大道,才能掌握命运的钥匙,开启未来之门。

而这本《简读中国史》让帮助我们迅速了解中国历史的大脉络,并且清晰地理解中国的独特性。

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对于昨天、今天和未来有着更加深切的历史感悟,也更会自觉地在“历史之变”中探寻和把握“历史之常”。

拥有“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的坚定信心,我们就能在把握历史大势中走向美好的未来。

张宏杰 / 简读中国史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