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心理学:为什么说人人都是戏精

2019年8月23日  来源:孙庸思 作者: 提供人:zashun89......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生活的舞台,我们在演戏;精神的世界,我们在导戏。

我们是如何全情投入地导戏的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Karpman卡普曼为人们解开了谜底——三角戏剧

卡普曼发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三角戏剧:Victim受害者-rescuer拯救者-Persecutor迫害者。三种角色在每个人的心智中不断切换,忙碌而充实地推动着剧情的起承转合。当你扮演了某一角色时,周围的人为了维持这个三角的平衡,就会无意识地扮演对应的角色。这部诡异的戏剧在世间反反复复地上演,而你可能从未觉察过。

心理学:为什么说人人都是戏精

1、看清自己角色

三角戏剧中每个角色所代表的含义为:

  • 迫害者: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较为低下、不好。
  • 拯救者:也是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但他的方式是从较高的位置给予别人帮助,他相信“我必须帮助别人,因为他们不够好,无法帮助自己。”
  • 受害者:则自认自己较低下、不好。有时受害者会寻求迫害者来贬抑自己,或是寻找拯救者提供帮助,从而确定自己“我无法靠自己来解决。”
心理学:为什么说人人都是戏精

日常生活中三角戏剧无处不在,它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交往、人际沟通、关系处理等方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生活场景:

妻子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状态不太好。下班途中忽然想起过几天就是儿子的生日了,但是生日礼物还没有准备。她想不如乘下班的时间去新开的一家礼品超市选购一下,好给孩子一个惊喜。她拿起电话打给老公,一想知道他的位置和到家时间,二想知道他陪不陪自己去购买。结果,老公回复晚上有应酬,说不准几点到家。让她自己买。

没想到,妻子在排队结账时与别人发生争执,差点打起来,手臂不小心被擦伤。此时,她又急又气。走出超市,天空不作美下起雨来。她又打电话给老公,说明缘由后要他来接自己。可是老公已然杯觥交错,电话里传来嘈杂的喧嚣嬉闹声。老公无法来接她。

就这样妻子怀着无比沮丧的心情回到家。收拾完毕,她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沙发上。为什么我会赶在今天买礼物?为什么我会与他人起争执?为什么天气都和我做对?为什么我会受伤?为什么老公这么不给力?为什么我会过这样的日子?陪伴妻子的是无尽地胡思乱想。

当妻子很辛苦地提着一堆东西,站在雨中,渴望先生像平时一样来接她;当妻子遭遇他人欺负,身单势薄,渴望老公来助力,这时老公就被她当成那个幻想中的【拯救者】;而当老公因为自己的事情不能来时,她先是失望,继而生气,瞬间自己就变成了【受害者】;正是因为老公,所以妻子才这么沮丧这么生气,显然老公还是【迫害者】。

深夜,老公回到家。迎接他的是妻子愤然的指责和数落——从对妻子和儿子的关心与呵护,到怒斥对方的无能,到对婚姻的失望,如此一番狂轰滥炸。

心理学:为什么说人人都是戏精

在这样一个互动过程中,妻子怒气冲冲地怼老公,变成了一个【迫害者】;如果老公感到很无辜、很内疚,他可能会来安慰妻子、逗乐妻子,摇身一变,他成了【拯救者】;如果老公无心争吵,默默忍受,那他就变成妻子情绪发泄的【受害者】;妻子情绪发泄完后,感觉“冲动是魔鬼”,自己言语态度是否太过分了,于是转过来示好老公,这是妻子又变成了【拯救者】。

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以上案例真是司空见惯、不胜枚举。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重复表演这样的三角戏剧。同时我们发现:具体事件中的每个人可以随时切换三种角色。你既可能是迫害者,也可能是受害者、拯救者。你的思维方式和情绪体验决定了你的角色定位。神奇的是,这种角色属性,当事人因深陷具体事件而不能自知。当事人只是急切地关注着情绪的宣泄与释放、语言的不吐不快、行为的情不自禁,而忘记角色已经不知不觉转换了。

心理学:为什么说人人都是戏精

卡普曼真的非常细致和睿智,他为我们揭示了人际交往与沟通中的三角戏剧现象,使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个人心智模式中的角色定位与变化。本质上,三角戏剧是我们在人世间的一场关系游戏。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容易成为迫害者?有的人却很喜欢扮演受害者?还有的人总是以拯救者自居呢?下面我们来解析一下这些问题。

2、三种角色的心理特征及成因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由于每个人的生存背景(原生家庭)、思维模式、文化素养、人格习性、身体状态不同,进而影响了对三种角色的倾向性选择。比如上面的案例中,事件发生初期,妻子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则老公是迫害者、拯救者。一般情况下,一旦确立了自己的一种角色,则必须有其它角色来与之稳定的匹配。与之匹配的角色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别人。

心理学:为什么说人人都是戏精

受害者:

总是把自己看做低人一等,个人学识、财富、相貌、技能、身份、地位等没有办法与别人相比,自己就是那种什么事情都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心理状态通常是自卑、自艾,没有主张、自我价值感低,依懒性强,胆小慎微,容易恐惧和紧张。在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中,常常是一副受害者的模样。

潜意识中将自己归类为受害者,那么现实生活中必然会感召迫害者和拯救者。然后让自己在这个三角戏剧的游戏中乐此不疲地轮回。

很多不幸的婚姻都有以受害者形象自居的人。他们身陷三角游戏无法自拔、无法跳脱出来。深受家暴虐待的女子,有的常年忍受婚姻的痛苦而不能摆脱厄运;有的坚决离婚后却依然踏上另一艘家暴的航船。这其中与自身的受害者情结有一定的关系。

成为受害者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原生家庭。

小时候经常被打骂、欺负、虐待、侮辱,没有得到尊重,生活没有尊严;冲突中被误解、受尽委屈、无法申诉;被世俗的成见所包围,个人的欲望被严重抹杀,整天看人眼色行事;遭受重大心灵创伤,神经敏感脆弱……这些因素极易促成受害者形象的角色固化。

心理学:为什么说人人都是戏精

迫害者:

迫害者以指责、打压、攻击、加害为乐趣。他们喜欢贬低、挑剔别人,显得非常霸道、固执、自恋、控制欲强,充满天然的优越感。

这种人可能是由于得到超乎寻常的物质支持与心理支持,从而比较“任性”。比如小时候由于家庭环境的因素,养成娇宠跋扈、蛮横无理、嫉恨报复的行为习惯,同理心、慈悲心缺乏。或者某个时期,无意间取得重大的意外收获,滋长了自己趾高气昂的心态,进而自视高人一等,肆无忌惮的伤害他人。其实,这也是一种心理极不成熟的表现。

心理学:为什么说人人都是戏精

拯救者:

拯救者的内在台词是“你不行,我来帮助你!”拯救者如果不出手相助,他会有罪恶感。

拯救者喜欢以高高的姿态介入他人的生活,在物质和精神领域他们都自诩不凡。他们热衷于被仰视、被尊敬、被讴歌。

拯救者行为的负面的影响是会让受害者产生依赖,并且让受害者习惯于失败模式,因为只有失败了,受害者才能拉住拯救者。同时拯救者也可能通过关注受害者的问题,转移或逃避自己的焦虑、空虚等心理问题。

现代社会“女汉子”是越来越多:因为老娘比较能干,所以家里只要发生了什么大事,我都会出手。今天哥哥找不到工作了,我替他走走关系;明天孩子被欺负了,我替他摆平;后台弟弟找不到媳妇了,我又替他物色,或者干脆出钱给弟弟买套婚房.....刚开始“拯救”得还挺有成就感,后来发现不对劲了,似乎周围的人对自己都依赖上了,大事小事都找上门来,最后发现“被拯救”的对象开始埋怨自己给的不够,救得不够了……

苏菲·海灵格(伯特·海灵格先生妻子)老师说过:

当“拯救者”想让对方被拯救,接受自己想要给的,“拯救者”就会迷失自己。因为“拯救者”以“被拯救者”的痛苦为食,他会希望看到“被拯救者”痛苦。

当一个人不想要改变或者迷失时,我们能做什么:带着爱,允许他如其所是,甚至允许他变得更糟。在他到达灵魂暗夜的极点并真正下定决心愿意改变之前,一切的帮助都是徒劳

这段话深刻描述了拯救者的危机,给拯救者敲响了警钟。

3、跳出角色模板

三角戏剧的发生具有几个表征,首先它是在你无意识下悄然进行的,不管是角色的定位还是角色间的转换均是如此。其次,要想三角戏剧的成功上演,必须要有根深蒂固的思维和习性的助演。第三,无论哪种角色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三角戏剧制造了许多沟通的障碍和生活的痛苦,是危害亲密关系、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人际关系的罪魁祸首。

因此,我们在洞悉了三角戏剧的实质之后,必须清醒的告诫自己,时刻保持觉察,努力做好自己、把控心灵欲望,切莫忘乎所以地掉进游戏的深渊。

1)时刻保持觉察

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成为戏精?主要还是缺少自我觉察的能力。面对生活中的人、事、物,始终保持觉察、觉知的状态,不要被无意识带走,不要被旧有的模式和定势遮蔽双眼。当外部事物触发、内在情绪泛起、心灵语言生成,立刻检视一下——自己是不是在充当“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的角色了,有没有进入戏剧游戏之中的企图。遇到事情应给自己一个冷静、安定、舒缓的时机,不能任性的自由发挥,不能不加辨识的战队或归因。恪守定力,时刻觉察,便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2)努力做好自己

避开这种三角戏剧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好自己。每个人都相对独立的个体,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意志,没有谁必须是“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也没有谁天生是救世主、英雄、罪犯、人渣或懦夫,这些都是人们的认知习惯。所以,努力做好自己便不会被伤害或被拯救。尽力尽责完成工作、用心爱自己、爱家庭、爱家人、自觉主动地学习成长……都是做好自己的应有之义。做好自己就是人生最美的风景。

3)把控心灵欲望

所有“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都是基于一个共同心理祈盼:被爱、被认可、被接受。这是三角戏剧得以成立的根本动因。

作为一个平凡的个体,我们需要把控好自我的欲望,不要有过分的欲求、过多的期待、过高的目标。一切物质的成功都抵不上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以及内心深处的淡然和安宁。

不一味渴求他人帮助、不为私利加害他人、不傲慢逞强轻视他人,这样人生才能跳脱三角戏剧的窠臼,这样的人生才能达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卡普曼的三角戏剧揭示了人际互动的潜在线索,让我们有机会走进内心世界,看清自己的角色和角色建设的心理根由。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不应再过度入戏或被各种关系卷入他人的悲情戏剧中。我们有能力、有智慧从自己或他人的戏剧中跳出来,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祥和、幸福、美好。

非常感恩您的阅读,希望有缘再见。

人生如戏 / 受害者 / 拯救者 / 迫害者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