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oe Duncan
译/Rachel
校对/antusen
图源:Inspiring Tips
大多数人一生中都至少有过一个爱嫉妒的伴侣。毫无疑问,无论是我们心怀一丝嫉妒(无意识的,是对现实世界的本能反应),还是爱嫉妒的灵魂伴侣要求我们在情感、身体、性关系等方面绝对忠诚,我们都曾尝过嫉妒的滋味。有些伴侣会要求查看我们的手机,分析手机上的内容,了解我们与其他人的亲密关系。这些行为是非常不健康的,强化它们不是什么好主意。
尽管本文着重描写恋爱关系中的嫉妒心理,但其中所讨论到的概念十分具有普遍性,可以用于解释家庭成员、朋友、同事间的嫉妒心理等等。本文将探讨并深入挖掘人类嫉妒心理的重要基础。
如果我们活得够久,谈的对象够多,嫉妒心理总会在某时某刻出现,许多人不禁心生疑问:为什么恋爱关系中的嫉妒心理这么普遍常见?人类天生就有嫉妒心吗?
在当今这样一个宽松的文化背景下,两性关系从最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到开放的多角恋(多元之爱)及滥交关系,范围甚广,关于嫉妒心的争论成为了许多人的心头之重。
多角恋者倾向于认为嫉妒心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文化从小灌输给我们的,这样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而一夫一妻制者倾向于认为嫉妒的普遍存在证明了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部分。这种观点也有可取之处。无论你支持哪种观点,嫉妒总是个人私事。
当被问及我们是否相信嫉妒是与生俱来或普遍存在时,最好的回答就是:“你说的是哪种嫉妒?”
恋爱关系中的嫉妒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它并不是种一概而论的感觉,更不是源于普遍原因的普遍症状。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原理,以及不同的恐惧感导致了这些不同的表现方式。有些嫉妒是天生的,有些则是后天形成的,但两者几乎总是结合出现。
图源:Dating Advice
嫉妒的不同类型
从对某人产生短暂轻微的不适感,到产生内在的病态偏执感,嫉妒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强调这些不同对于我们理解嫉妒至关重要。
心理学家、心理学博士赛斯·迈耶斯(Seth Meyers)告诉我们,当发现嫉妒行为时,要观察它,并试图辨别它属于哪种类型。它是独立出现的?还是背后存在着更严重的病理性行为?
嫉妒产生的原因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能力不足感
·不安全感
·占有欲
·自认为拥有或确实拥有某种权利
·有强迫症、喜欢胡思乱想或焦虑不安
·高度偏执
使问题更复杂的是,嫉妒可以是合乎情理的,也可以是毫无道理的——如果有人在一段关系中做出了承诺,我们便希望他们能坚持这一承诺,如果他们没有做到,比如和别人暧昧调情,我们对此心生嫉妒也是合情合理的。有时候人们嫉妒是因为他们的伴侣不忠。我们将深入探讨每种类型的嫉妒、其产生的原因及可能消除的方法。
图源:Oxfam International Blogs
能力不足感
因能力不足而心生嫉妒的情况不止发生在恋爱关系中;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的人不只会在恋爱关系中有这种感觉,这表明此类嫉妒多半是个人感觉而非是性占有欲的体现。有不足感的人通常会把嫉妒藏在心里,缄默不言,默默用它来重申对自身已有的认识,但并不总是这样。能力不足感几乎完全是出自个人内心。
这种不足感就像习得性无助一样【译者注:learned helplessness,又称“习得性失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于1967年提出】,只要不是病态的,是非常容易克服,比如,帮助我们的伴侣解决其问题,让他们从小目标开始建立自尊心和赋权感。交流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正强化和支持作用对建立自尊心至关重要,但仅仅接受鼓励是不够的,而且可能适得其反。因为一个感到自己不够格的人不太可能仅仅因为我们告诉他们他们有能力,就认为自己是够格的。我发现,人们往往更喜欢借助亲身参与感更强的方式建立自尊。
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兰德尔(Kristina Randal)博士通过实验证明,这种令人痛苦的能力不足感是可以被克服的,我们可以通过训练,尤其是在别人的帮助下获得满足感。
杰里米·谢尔曼(Jeremy Sherman)博士认为,积极地肯定自我价值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克服不足感,而且这种自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说道:
“遏制这种不足感的普遍需要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在商业领域,人们认为,金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我认为,自我肯定是关键。它是隐形经济的货币,是很多事情的驱动力。我想说的是,我们要关注肯定组学(affirmationomics,对肯定关系的系统性研究)——肯定的供求关系,甚至要大胆反思一下肯定组学是如何驱动你的行为的。”
肯定自己的胜利、确立并实现目标、不要不知所措、坚持自己,这些都是克服嫉妒所表现出来的不足感的好方法。
图源:Edvard Munch
不安全感
能力不足感是一种自我感觉的、对恋爱关系的内在威胁,相反地,不安全感是一种对外部威胁的感知,并可能因为恋爱关系而偏离轨道。我个人有个不太成熟的观点,不安全感是一种外显的能力不足感。
能力不足感通常是对自身缺点的放大,而不安全感是对他人成就感的放大,让人觉得无法在一个充满潜在情敌的世界里锁住自己的伴侣。这种嫉妒之所以会产生,通常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和大脑持续不断地接触到了充满性趣味的媒体。
因为对于没有安全感的人来说,这种威胁是外在的,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做到了最好,并且做的还不错,但仍然会无理由的害怕,认为有外在威胁会破坏他们最珍视的恋爱关系。
·没有安全感的人通常会感到不公平,并且更容易怪罪他人,这点和有不足感的人一样。不足感往往源于童年创伤,而不安全感则深深植根于现实世界的活动。要正确克服此类嫉妒心,保持乐观是很重要的一步,因为乐观主义从本质上直接降低了人们对外部威胁强度的认知。
·有时候,在竞争激烈的情爱世界里,如果我们提醒对方我们爱他们且选择他们是有原因的,这种安慰往往会很有效。我们发现,有时当现实生活中有被认为更有吸引力的人在和我们的另一半调情时,我们就会感觉到这种外部威胁。表达我们对外部威胁的真实感受,赞美情敌的美好特质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心理医生塞斯·迈耶斯(Seth Meyers)说,不安全感并不是绝对的,意思是一个人可能在经济、性、职业和友谊方面有绝对安全感,但却在爱情中表现出极具破坏性的嫉妒心理。
图源:Fortune
占有欲和权利
占有欲可以是病理性的也可以是情景性的,而且往往是理所应当的,是权利的外化。权利通常是与生俱来的,尤其是在恋爱和约会的时候,这一点应该不是什么秘密。当我们称呼配偶为“男朋友”或“女朋友”或其他别人赋予我们的称呼时,权利就变得很有意义了。
有些人一边嘴上说着爱你,被你所吸引,会为你付出一切的好话,转眼间就和别人调情去了,在这种情况下,被动的一方完全有权感到被背叛,觉得这种以承诺形式赋予的权利受到了威胁。有时候,人们在一段关系刚开始的时候,还没有得到口头上的承诺,就觉得自己已经有了权利,这通常应该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
图源:Exploring your mind
我们从来没有权利要求得到别人未曾许诺给予的东西。
当然,许多占有欲是病态的,所以诚实分析是否是我们自己引起了另一半的嫉妒,以及辨别嫉妒中占有欲的类型是很重要的。虐待型、自恋型和反社会型占有欲是最常见的病态占有欲类型,区分占有欲的成因很重要。在恋爱关系中表现出占有欲的人,其占有欲通常是一段恋情结束的原因。
有些占有欲是因为感受到了威胁,而有些则完全是单纯的控制欲,当我们的伴侣有占有欲时,分析最有可能的成因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问问自己,这种占有欲背后是否存在着更严重的控制欲行为,如果是的话,那就算专制了。
如果占有欲无处不在,就预示着有更深层次的病态问题,而如果占有欲只在一两处发生,则可能暗示某人有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往往是可以克服的。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有时候,一个有病理性嫉妒和占有欲的人最终会和一个病态的煽动者(译者注:也就是爱作的人)走到一起,最终会酿成(连古希腊人也无法想象的)巨大的悲剧。这些人经常出现在日间脱口秀节目中。在这些案例中,两种病态行为会发生冲突,相互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此外,占有欲强的人还经常激发别人的占有欲。很多时候(但并不总是这样),正是这些人的双标,他们一边期待别人对自己绝对忠诚,一边又拈花惹草故意炫耀自己的轻浮。
·在我的经验里,那些将占有欲视为危险信号的人本身更不容易嫉妒,而那些认为占有欲或者其他形式的嫉妒是天生存在且合理的人,更容易心生嫉妒且让别人嫉妒。
经验法则:如果我们对另一半始终保持忠诚,但对方仍然一直表现出占有欲,可以肯定地说,问题就严重到不是外行人能解决的了。我们需要分析自己为什么默许这种情况出现,并且还继续保持着这段关系。
这些人可能需要专业的帮助,偏执的人也一样。假设我们愿意的话,可以上网寻求帮助,尽管网上有一些资料是为那些想要帮助患有严重妄想症的人准备的。
当我们在言语和行为上都是坦诚的时候,我们永远都不应该小心翼翼避开别人对自己不诚实的指控。
图源:Bustle
结论
要回答“人类的嫉妒心是否是天生的?”这一问题,最好的回答是既是也不是。我们天生倾向于某些行为,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倾向性,并有意识地去进行其他的行为。
最后,像人类的暴力行为和性行为的其他表现一样——一般而言,嫉妒既是天生的,又受后天环境影响——嫉妒的某些方面和特征是与生俱来的,如果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教会我们什么,那就是以前被认为是“天生的”的东西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微妙、灵活(表观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一生中影响基因表达的调节变化的学科)。
正如我的文章《一夫一妻制基因》(The Monogamy Gene)所言,RS3-334基因(译者注:RS3-334是在人体AVPR1A基因上的一个片段,它的数量与男人究竟是“痴情种”还是“负心汉”有关。其特点是,数量越多的男人与伴侣关系越不牢靠)在一夫一妻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该基因并不是一夫一妻制或非一夫一妻制行为出现的直接原因,选择哪种恋爱关系取决于环境。
撇开科学不谈,对待嫉妒最好的方法应该是仔细观察其中的危险信号,比如那些为不忠或控制行为辩解的人,或是那些认为争斗完全自然且可以接受的人。对我来说,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图源:Howling Pixel
从这里,我们可以试图确定人们表现出的嫉妒是什么类型的,由此,我们可以判断,通过营造某种环境帮助他们克服嫉妒心理是否既安全,且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
有些人无药可救,有些人还能拯救一下。本文试图澄清其中的重要不同点,这样我们就会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嫉妒心有更清楚的了解。接着,我将以心理学博士赛斯·迈耶斯的话作为结束语:
“当我们与他人的珍贵恋爱关系受到威胁时,我们会感到嫉妒,当我们害怕深爱的那个人找到别人来取代自己时,我们也会感到嫉妒。尽管大多数人的嫉妒非常偶然,且出于好心,也有些人的嫉妒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对于这些走向极端的人来说,其嫉妒心理几乎总是导致一段恋情走向终结的原因。”
原文/medium.com/moments-of-passion/the-psychology-of-jealousy-bdb2bafe8bf8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Rachel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