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工具的本质
周五晚上,小单和朋友一起去观看一位小提琴演奏者的演奏会,小单对身边的朋友说『 他弹得很差劲,因为他没有按照作曲家想要的方式演奏 』。
我们明显能够察觉到这个观点有些问题,现在,我们按照不少有关逻辑思维的书本教导的『 三段论 』,通过分析这个论证的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说话者谈论的情况)、结论,来拆解下小单的推理:
大前提:按照作曲家希望的方式演奏,才算是好的演奏
小前提:这个演奏者没有按照演奏家希望的方式演奏
结论:这个演奏者演奏得很差劲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隐藏的前提,那就是小单自认为『 我知道作曲家希望的演奏方式是什么样的 』。
显然,小单的两个前提都是不合理的,因为你并不能确定作曲家希望的演奏方式到底是怎样的,就算你能给出某种程度上的『 标准 』,你也不能否认: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理解,演奏者有自己的不同的理解,不正是艺术所追去的吗?
现在,我们可以告诉小单:你的两个前提都经不起推敲,你的结论建立在不合理的前提上,自然是站不住脚的。
在这里例子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人的观点,建立在一定的前提上,这些前提,有的是显性的,说话者会在自己的陈述中陈述的,或者大家都公认的常识;有前提是隐形的,它们往往隐藏在结论当中,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只要能把一个人的观点的前提和论证过程提取出来,对其进行分析,我们就能从前提的谬误或者论证谬误驳倒他的观点。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当我们在对他人的观点进行选词填空式的各种所谓『 逻辑分析 』的时候,是什么在帮助我们?当我们在分析他的知识是否站得住脚的时候,我们的根据又来自哪里?是这些工具吗?
不得不说,我们涉及到的大多数对他人的『 论证分析 』,其实更多依靠的,是知识。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依靠常识就能判定『 我知道作曲家希望的演奏方式是什么样的 』这个前提是不合理的,而识别出『 按照作曲家希望的方式演奏,才算是好的演奏 』这个暗含的前提,并且判断它是不是合理,是需要一点点对于艺术的知识的。
不少读者曾向笔者反应:自己读了不少逻辑思维方面的书籍,甚至在大学里修了逻辑学这门课,但是仍然感觉自己在思维上没有长进 —— 对于这些读者来说,学习思考,好像就像在学习『 解题套路 』一样(很多人这样理解,还是拜在中学时期错误的学习方式所赐,不过请注意,这与高考本身无关,如何学习始终是个人的选择),知道这些所谓的『 工具 』,拿到观点上一套,就像照妖镜一样,立即见分晓。
可实际上,所有深度的思考,都是以更深的知识作为支撑的,这个思考最终呈现出来可能很简洁,以至于我们都能给它取一个『 人如其名 』的名称了,但是这个总结出来的所谓『 方法 』,并不是这个思维产生的过程,它是靠论述者的知识产生的,不是一个流水线式的操作流程产生的。
就拿笔者在上上一个自然段中谈到的『 很多人这样理解,还是拜在中学时期错误的学习方式所赐,不过请注意,这与高考本身无关,如何学习始终是个人的选择 』这个看起来很有所谓『 思维工具 』模样的论述来说吧,我相信,不少好事者可能都给它取好名字了:没脑子的人可能直接叫它『 可能和本身无关 』,稍微思考下的人也许会叫它『 具体到实在人 』,哦,对了,笔者自己对这件事可能也有自己的解释,如果你在大街上拿着麦克风在怼到我脸上采访我,问我为什么会提出这个想法,我说不定会说:“啊!因为我是一个坚信每个人都只能对自己负责的人,这是我独特的『 对自己负责 』思维”。—— 没有比这更可笑的事情了。
错误的学习方式
但实际上,当笔者在思考这个观点的时候,并没有在自己的思维工具笔记里去查找所谓的『 可能和本身无关 』或者『 具体到实在人 』这些所谓的思维工具,我也没有对自己进行灵魂拷问,查找自己深信不疑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只是想起平时看到网络上很多人在对中国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批判时,都会怪罪于高考,而我知道的是,高考本身只是一种考试选拔制度,它要求你会一些知识,但是怎样掌握,是老师,是学生自己在操作,在负责,这样的一个事实,或者说,知识。于是,我写出了这个观点,和任何『 思维工具 』没有半毛钱关系。
所以,笔者的结论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缺的从来都不是书里的那些看起来很『 专业 』的各种工具,我们缺的,是知识本身。所谓的『 思维 』,不过是知识的表现而已,你知道一个东西不合理,不是因为你把它拆解为复杂的逻辑关系后发现其不合理,而是你从听到这个观点那一刻开始,大脑中调动起相关的知识,判断这个论证中的知识是否合理。
在这里,所谓的『 思维工具 』,真的只是工具本身,它不能为你提供任何知识,它唯一发挥作用的时候,是你对事物进行拆分的时候,然后,判定这些东西,还是得靠你自己的知识,某些时候,涉及一些专业性、学术性的问题,还可能需要你辛苦的去翻阅资料,当你解决了知识问题——然后,如果适合的话,你再拿出你的所谓『 思维工具 』,把一切条分缕析的摆得端端正正,陈述观点。(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笔者批判的是思维工具,我并不否认思维能力,也就是智力因素,关于智力这个话题我们会在另一篇文章中讨论)
所以,在笔者接下来向你讲解各种方法的时候,如果你突然有“这玩意儿好像不是思维工具吧?”的想法,请不要惊讶,因为笔者所谈的,是思维工具的工具——关于知识库,关于思维本身的工具。
那么,让我们从『 为什么我们需要建立深度思维 』这个问题开始,探寻思维到底是什么——通过这个过程,你不仅能学习到一些基本的思维原则,也能提高起对建立深度思维的饥渴度,这应该能帮助你耐下性子读完这篇九千字的长文。
为什么需要深度思维
让你少说些蠢话
在开篇提到的例子中,小单在演奏会上所说的,显然是蠢话。我们平时都会犯蠢,但是人们判定一个人,就是通过其行为本身的,没人能钻到你脑子里了解你,行为是唯一可观察的东西,当你蠢话说多了,别人自然就会判定你是一个蠢蛋。
免于被当韭菜割
这个时代,太多人习惯了大量的娱乐性,轻松性的媒介,广告通过各种方式把『 买了什么,我就成为了什么 』渗透到你的价值观;过多的娱乐节目让你习惯了浅薄轻松的信息;消费每天层出不穷的,对你实际上没什么影响,只能为你提供于大事情和大人物很接近的幻觉的各种新闻,花掉了你的大部分可用于阅读思考的时间;好不容易开始想要思考一下,像知乎、得到这样以提供完整的思考、你认为可以『 替你思考 』的产品,几乎是你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
渐渐的,你会发现你在网络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在各种不必要的物品,各种“包治百病”的『 知识产品 』上花的钱越来越多,你已经在实际上,已经被媒体所控制。
总让别人替你思考,是要还的。
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竞争力
当你脱离了媒体的控制,能够自己独立思考,建立起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思维体系,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一发不可收拾的过程,你开始从一切可以吸收利用的东西当中学习,从书本、从偶尔看到的有益的节目、甚至从自己的对手、从一切和你发生交谈的人那里汲取养分,在社交和工作中变得更有说服力,能够解决更多的冲突,在面对难题的时候,总能有自己的想法。
而这样的竞争力,全来自于你对自己的思维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