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横看成岭侧成峰:政府眼里的农业和农民眼里的农业截然不同!
中国农大朱启臻教授有过一个观点:我们存在两种农业,一种是政府的农业,一种是农民的农业。
政府的农业所追求的是一个国家的农业安全,本质上体现为公共产品。政府对农产品的要求以追求数量充足、价格低廉、质量安全为目的,因为粮食安全是以一个国家内部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起,也买得到足够的农产品为标志的。因此,基本的农产品是以穷人也买得起、买得到为基本条件。换句话说,适当过剩是政府所希望的。
农民的农业首先考虑的是增加自己的收入,农民期望粮食供不应求来获取高粮价和高收益。政府追求粮食适当过剩目标往往会伤害农民,因为农民的农业过剩的生产导致的是“谷贱伤农”,增产不增收。
因此,政府为了保证国家的农业安全,就必须协调好国家利益和农民利益的关系。只有保障农民基本利益,不让农民吃亏,农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农业保护和农业补贴就成为国家农业制度的重要选择。
二、一斤粮食亏损一块钱:中国的粮价太低不能反映粮食的价值!
具体我们的粮价是低了还是高了,笼统的说很难有定论。刘守英教授曾经做过一个研究课题,专门研究农业生产要素全部市场化之后粮食的生产成本问题。
根据刘教授的课题我们来看一下农业生产的成本账:用全市场化要素计算(目前地租未完全市场化、农民的劳务未完全市场化等),考虑各种成本,包括把各种隐性成本显性化,数字化。主要隐性成本如下:
1、地租成本:播种面积17亿亩(是播种面积,很多地方一年可以两季三季,所以数字是17亿,数据取自国家统计局),每季地租取500元,地租合计8500亿。(农地圈备注:非实际发生,地租市场化后的成本)
2、劳动报酬:现有粮食总量生产出来,需要约74.4亿个工日(一个农民工作一天叫一个工日),一个工日按60元计算,合4500亿元。
3、资本成本:中国粮食生产的资本存量(包括政府投入及农户投入)约5万亿元,资本报酬取6%就是3000亿元。
4、生产资料成本: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消耗成本每亩每季约300元,总额为5100亿元。
这些粮食的要素成本与消耗性成本总和刚好为2.11万亿元。
2016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3.9万吨(12324.8亿斤),如果按照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价格来销售这些粮食,平均每公斤粮食卖1.4元,则6160亿公斤粮食可获销售额0.86万亿元,亏损1.26万亿元(全球市场化的价格)。如果按照近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形成的平均价格1斤1元计算,则亏损0.88万亿元(含国家补贴价)。
也就是说如果地租、劳动力、资本完全市场化后,我们每年粮食净亏损1.26万亿,每斤粮食的成本为1.71元,每斤粮食亏损1元,约合每播种亩亏损741元。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人多地少水资源稀缺,粮食价格比国外高是正常现象,因为自然禀赋不一样。所以现在的低粮价,并不能反映国内粮食的真正价值,粮价太低了,一斤粮食比一瓶矿泉水还便宜。
想想日本吃水果,全家围着一个苹果吃,再看看国内的餐桌粮食浪费,让人痛心。大部分人都有一种错觉,觉得东西便宜了就不珍惜了。
三、我们必须承认农民的贡献:把粮食作为公共产品本身就意味着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农地圈不能说把粮食作为公共产品的定位有错,但是这种定位总是有意无意的损伤了农民的利益。也正因为如此,国家才大力补贴农业生产,力争把农业生产活动维持在一个微利的水平线上。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承认6亿农民在农业里做出的牺牲,尤其是数亿以家庭为生产单元的农户,他们本身地租不计成本,劳动力不计成本,以极低的生存状态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贡献了一生,不但不被大家理解感谢,反而受到了过多的白眼和鄙视。
说实话,写这篇文章,农地圈就是想为农民正名!